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是最先攻占老蔣總統府的軍長,建國後沒授軍銜,還差點被殺

2024-02-02歷史

在解放軍部隊進入南京總統府的那一刻,歷史的車輪發生了重要的轉折。當年,在浦口火車站的一間空房子裏,35軍政委管玉泉營長以英勇無畏的精神,將紅旗高高飄揚在南京總統府的上空,完成了這一壯麗的歷史使命。

那麽,當解放軍成功占領南京總統府時,擔任軍長的那位解放軍將領,他在建國後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何克希,這位軍長並非最早加入紅軍的一員。他出生於1904年的山東,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然而,他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改變家族的命運。

正值他青春期的那段時間,中國內亂不斷,一場嚴重的澇災席卷了他的家鄉,而北洋政府又開始在當地征兵。

由於父親的嚴格管教,吳化文在部隊中展現了自己的獨特之處。他接觸到了「學兵連」,這個連隊的戰士都是要重點培養的,而他們的連長,正是赫赫有名的。

雖然成為一名戰士並不一定要作戰勇猛才能出人頭地,但是吳化文的例子證明,只要有獨特的才能和努力,也可以在部隊中取得成功。

張自忠憑借其優異的學習成績,得到了馮玉祥的賞識。為了更好地培養他,馮玉祥決定讓張自忠再次回到基層戰士們的隊伍中去。

然而,此時張自忠的「真實身份」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

馮玉祥初入軍教就幸運地遇到了貴人吳化人,深受啟發的吳化人也因此堅定不移地追隨馮玉祥。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重要的軍事行動,隨後被任命為西北五省督辦,吳化文也隨之加入了他的隊伍。

蔣介石與吳化文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兩人的關系逐漸惡化,吳化文決定孤註一擲,與蔣介石決一死戰。然而,天不遂人願,一場突如其來的幹旱災害嚴重影響了吳化文的西北軍。

此時,軍閥內部的爭鬥更加激烈,吳化文遭到排擠後,決定投靠韓部。然而,好景不長,吳化文的上級因為在抗日戰爭期間丟掉了濟南,直接被蔣介石槍斃,吳化文的手槍旅也被改編為新四師,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師長。

吳化文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色,然而,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並非完美無缺。據1943年戴笠的密令,他曾經一度投靠汪偽政權,采取了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

然而,1946年,蔣介石不顧人民的意願,發動了內戰,吳化文的心情十分復雜。他知道,自己的部隊在國民黨軍隊中一直被視為雜牌軍,戰爭爆發後,肯定會被置於最前線,成為沖鋒陷陣的炮灰。

因此,他必須謹慎行事,以免再次被蔣介石抓住他的過去經歷,以此為借口對他進行打壓。

沈鴻烈在困境中掙紮,尋思著如何解決問題,突然想起一個人——馮玉祥。馮玉祥雖然在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擔任副委員長,但並沒有多少實權,只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

然而,他的一生南征北戰,對人情世故非常了解。在馮玉祥的指導下,沈鴻烈有了方向。馮玉祥也是反對內戰的一員,他清楚蔣介石的意圖。

為了幫助吳化文看清局勢,馮玉祥寫了一封推薦信,讓他去找李濟深。

李濟深偶然結識了周恩來總理,於是將吳化文的困擾轉達給了總理。周總理立即給吳化文捎去了口信:解放軍的部隊一向說到做到,這給吳化文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跟隨解放軍,至少能保證生命安全,如果跟隨蔣介石,要麽死在沖鋒的路上,要麽會被當年的事情槍斃。橫豎都是死路一條。

收到周總理的口信後,吳化文深感感動,並立即表態:盡管立即起義有困難,但關系可以先建立起來,起義的事情可以伺機而動。

從這個時候開始,吳化文已經成為了一個「自己人」。他的小舅子是一位共產黨員,他常常利用回家的機會給吳化文的老婆講述共產黨的優點。

在這個情況下,家族裏的人們都看清了現實,希望吳化文能夠認真考慮。唯一影響吳化文決定的因素,是他一直投身於革命,曾在各路軍閥中混跡,身上帶著濃厚的官僚氣息。

此外,由於多年的爾虞我詐,他也變得多疑。他懷疑,如果自己過去有過錯誤,解放軍是否還會原諒他呢?1948年,蔣介石為了內戰,開始拉攏所有可以拉攏的勢力。

吳化文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編入八十四師,並擔任師長,隨軍作戰。

這段時間,蔣介石似乎對他有了重用,吳化文的腦袋裏每天都要「爆炸」了。

他一方面覺得國民黨這邊雖然問題多,但還有「美援」,贏得內戰似乎不成問題;另一方面,他擔心看到解放軍的軍隊越打越多,自己先前都已經答應好了,關鍵時刻若不起跳,就坐穩了「墻頭草」。

然而,當下他並沒有激進。無論什麽樣的選擇,都會賭上他的前途,甚至會賭上他的生命。

當濟南附近的重要城市相繼解放,包括膠濟在內的兩大鐵路線也徹底被解放軍切斷,國民黨軍隊幻想的「美援」也並沒有到來,濟南也徹底陷入了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吳化文感到慌亂,但也算是明了了。他親自找到中國共產黨代表,表示願意率部起義。

李昌言遵照華東局的指示,全力以赴地推進吳化文的起義工作。

濟南戰役對於國民黨來說是一場防守戰,王耀武精心打造的西線防線,幾乎完全落入了吳化文的部隊手中,機場、火車站等戰略要地被牢牢掌控,其他部隊想要填補這個空缺,已經徹底來不及了。

吳化文的人生關鍵抉擇,無論初衷為何,結果無疑是積極的。解放軍對他的起義行動,采取了信任的態度,賦予他指揮權。

吳化文對此深感感激,之後在國民黨九十六軍改編為解放軍三十五軍時,他成功擔任了軍長。為了證明自己的改變,當年12月,他率部打到長江邊,這一戲劇性事件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次年四月,他所在部隊接到渡江戰役的命令。

吳化文在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授予了一級解放勛章。雖然他已經能夠將功補過,但他希望戰爭能夠結束。

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和對戰爭的反感,他決定離開軍隊系統,轉業地方。在他的提議下,上級任命他出任浙江省交通廳廳長的職務。

然而,他仍然希望能夠從二線工作退居一線,於是他再次選擇了擔任山東省交通廳廳長。直到1951年,他才卸任回到了濟南,開始了他的地方工作生涯。

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他因已離開軍隊而未被授予軍銜,盡管他曾是首位率部攻入南京總統府的猛將。他的三十五軍也未能長期存在。

或許,吳化文心中明白,如果一直留在軍中,恐怕難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軍教生涯中不斷「易主」,這也是他飽受詬病的主要原因,或許說他是幸運的,最後一次,他做出了明智的決定。

在那個時代,很多國民黨將領的經歷都十分復雜,他沒有留下「千古罵名」,已經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了。1962年,吳化文因病去世,享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