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逃往台灣時,因飛機超載丟了幾塊破石頭,現在成國寶之一

2024-02-05歷史

蔣介石逃往台灣時,因飛機超載丟了幾塊破石頭,現在成國寶之一

1948年底,國民黨在南京的統治岌岌可危,有人向蔣介石報告稱:不妨考慮將一些珍貴文物立即遷往台灣。

很快,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孫科簽署檔,批準了文物遷往台灣的計劃。數以萬計的珍寶分三批由南京遷往台灣。直到1949年1月29日,「昆侖號」滿載著第三批文物從南京下關啟航。

雖然前後三批遷台文物的總體數量只有南京收藏量的1/4,但它們無一不是「精品中的精品」。

或許是宿命的安排,亦或是老蔣及其團隊的疏忽大意。就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匆忙將珍貴的國寶運往台灣時,一些看似普通的石頭因為飛機超重的原因被留在了大陸。

令人意外的是,這幾塊普通的石頭如今被譽為中國九大珍寶之一,它們即是著名的陳倉石鼓,更以「中華第一古物」的美稱而聞名……

陳倉石鼓的創作者是秦國的第七位國君秦宣王,這些石鼓上刻有工匠們記錄宣王獵祭活動的四言詩。

這組詩共有十首,銘刻在十塊鼓形的石頭上,旨在「透過刻石表彰功績,透過物品傳達千秋傳世的精神」。

這被稱為陳倉石鼓的名字源自其發現地點——陳倉石鼓山,即今天位於寶雞市郊東南約十余裏處(現稱寶雞山)的北阪。

這個地方與古老的陳倉城隔著渭水相望,位於古陳倉城的近郊地區。盡管這十面石鼓的外觀看起來古樸,沒有金器那種閃閃發光的華麗,也沒有玉器那種溫潤無暇的美感。

然而,在考古學界,有一個共識:「黃金雖有價,字卻無價」,更何況這十面石鼓上鐫刻著一首長達600多字的獵祭四言詩,被稱為「石鼓文」,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字形式。

多年來,許多金文專家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石鼓文」是目前中國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字形介於小篆和大篆之間。其筆勢雄健有力,對於研究漢字形體演變和石刻書法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這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和古詩的真實原貌。

據傳,所謂「石鼓文」最初發現於唐初時期的陜西鳳翔縣,後因韋應物和韓愈的歌頌,引起了廣泛的關註。

在李嗣真的【書後品贊】中有雲:「史箍埋滅,陳倉石鼓尤為珍貴。」這也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將其譽為「陳倉石鼓」的原因。

歷史上還有一些類似的石鼓,如岐陽和岐州石鼓,以及太史箍鼓,但陳倉石鼓的由來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代,已有將近2700年的歷史,出土至今已有1300多年。

其被譽為「中國第一文物」的原因,主要在於其珍貴的歷史價值。

郭沫若在【石鼓文研究重印言】中指出:「石鼓文不僅提供了古代文學作品的珍貴資料,更重要的是確保了古典文學巨著【詩經】的真實性。」

在2700多年前,古人將幾塊石頭當作書寫的媒介,用筆刻下了雄健有力的石鼓文字,受到後世書法家的推崇,成為研究漢字演變的寶貴原始資料。

此外,陳倉石鼓還為研究秦史、古地名、古動植物等提供了重要證據。

陳倉石鼓面世1300多年來,歷經滄桑,多次搬遷,幾經遺失,但又得以重現。在漫長的歷史中,它曾遭受過人為的破壞,導致原始文字的許多部份模糊不清,甚至消失。

據史書記載,在唐朝安史之亂期間,為了保護石鼓,人們將其掩埋在地下。幾十年後,戰亂逐漸平息,韓愈的知己在元和六年前後(公元811年)重新發掘出石鼓,使這些珍貴之物再次見天日。韓愈觀之,寫下了【石鼓歌】。

在五代十國時期,石鼓再次遭遇劫難。【復齊碑錄】中記載:「在五代混亂之後,又一次散失,其中一面石鼓失蹤。」

這一失蹤的石鼓,就是指在戰亂中神秘消失的一塊石鼓。

北宋時期,梅聖俞在詩中寫道:「傳至我朝,一面石鼓失蹤,九面石鼓文字脫落,行跡不明。近人偶然在安雄床上發現,失蹤的石鼓被用作臼中央。」

公元1052年,宋仁宗突然產生了一種奇思妙想,他出重金尋找失散的石鼓。九面石鼓很快就被找到了,而最後一面則在鳳翔一個屠戶家中被發現。

據說,這位屠戶不識字,一直以為它是家傳下來的磨刀石,每天都用它來磨刀。因為石頭表面平整,甚至還在上面鑿了一個小坑,用作米臼,以至於上面的文字大部份都被磨掉了。

十面石鼓完整地歸還,使宋仁宗非常高興,他命令在每面石鼓的文字槽之間填充黃金,為其鍍上金身。隨後,在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它們被轉移到開封進行保管。

南宋時期,金人將其遷至北京,並在元、明、清三個朝代期間放置於國子監內。但在全面抗戰爆發後,為了保護這些國寶,故宮開始了「文物萬裏大遷徙」。

從1933年到1944年的十一年間,故宮的書畫、銅器、玉器、古籍善本等1.3萬余箱文物先後遷往上海、南京和四川。

1948年底,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院長孫科簽發了一份檔,批準了文物遷往台灣的計劃,其中包括陳倉石鼓。

然而,由於蔣介石等人的誤判,再加上飛機超重的問題,這十面石鼓最終被留在了四川。

如果當時蔣介石將這幾面石鼓帶到台灣,並且成功破譯了其中的奧秘,那肯定會讓某些人欣喜若狂。

畢竟,當他們敗退逃往中國台灣時,攜帶了許多篆刻銘文的青銅器,以此自詡為「華夏正統」。

也許是命中註定,甚至連石鼓都不願意隨著這些背叛者離開大陸!陳倉石鼓的歷史流轉足以展現出時代變遷的滄桑。

解放戰爭勝利後,石鼓被重新遷回北京,至今仍藏於故宮內。

值得一提的是,寶雞市博物館現今展示著一組按照石鼓1比1仿制的「仿品」,這是由馬儉先生傾註精湛技藝和艱辛創作而成,完美地復原了原作的神韻。#優質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