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8年粟裕追蹤杜聿明,陳毅打來急電:先別說話,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2024-02-05歷史

1948年秋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獲得了輝煌的勝利。遼沈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的軍隊人數銳減,由原來的430萬人降低至290萬人。

蔣介石無法容忍如此嚴重的失敗,因此決定孤註一擲,將國民黨80萬精銳部隊部署在徐蚌地區,企圖再次發動一場大戰,一舉殲滅我華野、中野兩個野戰軍。

但是,蔣介石又一次低估了他的對手。他這次面臨的,是陳毅元帥和被譽為"戰神"的粟裕。在他們的指揮下,黃維兵團被成功包圍。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首戰告捷,成功圍殲黃百韜。徐蚌地區的咽喉徐州地理位置獨特,蔣介石對其高度重視。國民黨部隊在此設有重要的補給和運輸通道,如果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在此被擊敗,長江中下遊地區將全部被國民黨控制,我軍要解放長江以北地區無疑會變得更加困難。

粟裕向毛主席報告,淮海戰役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建議戰役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才能取得最終勝利。第一階段是全殲黃百韜軍團。

接到命令後,粟裕立即命令部隊南北前進,切斷徐州交通,給黃百韜兵團施加壓力。這樣做的目的是引蛇出洞,以便於下一步的戰鬥。

粟裕圍點打援,計劃大膽且精細。他以假亂真,令國民黨蔣介石信以為真,集結軍隊前往徐州戰場支援黃百韜。然而,我軍主力與國民黨部隊人數差距甚大,萬一失誤,淮海戰役將會滿盤皆輸。

面對此情此景,粟裕沒有畏懼,迅速調集外圍部隊支援打援部隊,展現出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然而,我軍還是低估了國民黨營救黃百韜的決心。

黃百韜兵團看到援軍已到徐州外圍,便下令原地防守,瞬間將戰場從運動戰轉變為防守戰。這場戰役的行程充滿變數,令人瞠目結舌。

粟裕面臨困境,部隊從運動戰轉為攻防戰,難以適應戰場節奏,且在黃百韜兵團的美械火力壓制下,人員傷亡慘重。

毛主席敏銳地感受到前線危機,果斷作出決定:「淮海戰役已經開始,我們只能背水一戰。粟裕必須發揮出敵人的火力猛、支援快的特點,采取大膽的策略,才能迅速消滅黃百韜兵團,同時盡量減少人員傷亡。」

我在淮海戰役中的勝利源於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除了我軍的英勇作戰外,我還成功策反了第三綏靖區的何基灃和張克俠兩位副司令官,他們帶領2.3萬人起義,使黃百韜兵團徹底覆滅。

這一勝利使得我軍在徐州「剿總」失去了重要支持,從而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在接下來的第二階段,我軍成功圍殲了黃維徐州地區的黃百韜兵團,使徐州成為了一座孤城。

我華野、中野兩個野戰軍開始對淮海地區進行全麪包圍,以期將國民黨部隊盡數殲滅。面對這一形勢,國民黨蔣介石分析後認為,他們需要盡快突圍。

黃百韜兵團的殲滅對國民黨部隊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在支援行動中也遭到了嚴重打擊。在支援過程中,他們進展緩慢,僅前進了10-15公裏,這導致黃維兵團處於突出位置,容易成為我軍的攻擊目標。

不久,黃維發現自己已被重重包圍,便效仿黃百韜兵團,選擇了固守待援,以期反敗為勝。

黃維兵團作為蔣介石的得意之徒,裝備精良,火力兇猛。陳毅總指揮在圍殲黃維兵團時,突然發現粟裕兵團在圍殲黃百韜兵團時也曾面臨類似問題。

對此,陳毅老總向粟裕詢問:當初你們是如何透過有效的策略,降低了傷亡並成功消滅敵人的呢?

在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粟裕毫不猶豫地承認我軍與國民黨部隊在火力上的差距。但是,他采用了土工作業和坑道掘進的方式,成功降低了傷亡,迅速突破了黃維兵團外圍防禦,將他們困在了雙堆集。

到了12月15日晚12點,黃維兵團的戰鬥力徹底喪失,被我軍全殲,黃維也被俘。這一戰的勝利,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追擊圍剿國民黨軍奠定了基礎。

杜聿明僅剩兩個選項,一是堅守徐州,但為時已晚,因為徐州地區的軍隊已經被我軍消滅殆盡。他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深知堅守徐州只會讓自己陷入絕境。

然而,他認為粟裕軍團在與黃百韜激戰後,已經疲憊不堪。粟裕在深入分析戰場局勢後,深信杜聿明必定會選擇放棄徐州,並采取空城計。

因此,他下令部隊,一旦發現敵軍有逃跑的跡象,立即占領徐州城。

在陳官莊之戰中,粟裕透過對戰場形勢的精準預測,決定采取行動阻擊杜聿明。他命令7個縱隊進行瘋狂阻擊,成功阻止了杜聿明前進一步,並在全殲黃維軍團前成功阻擊了杜聿明的撤退。

這一系列的決策和行動,展現了粟裕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和預判能力。

陳官莊一役,粟裕將軍再次展現了他獨特的指揮藝術。我軍緊緊包圍了陳官莊,采取了「圍而不打」的戰術,讓杜聿明將軍欲求救援卻無門可入。

盡管蔣介石依然不放棄,持續進行補給空投,但由於面對幾十萬大軍的每日消耗,這些補給顯得微不足道。在40多天的圍困後,杜聿明部隊終於彈盡糧絕,甚至連樹皮、樹葉都被啃食。

相比之下,我們的後方支援力量雄厚,百萬民眾用手推車為我們運送物資。我們的軍隊補給充足,士氣高昂,而國民黨部隊在多重壓力下,作戰意誌已經瓦解。

在淮海戰役中,我軍憑借粟裕將軍的高超指揮技巧和圍而不打的戰鬥策略,成功實作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