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果朱標不死,其他王爺敢造反嗎

2024-05-16歷史

其實朱標要是成功登基了,也搞出「削藩」的計劃的話,他那些「親愛」的兄弟王爺們,也是要反他的。

朱標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哥」,之所以不說他是著名的太子,就因為他真的做到了古人常說的長兄如父,朱標在對待兄弟的問題上,要比他當太子做得更好。

在面對眾多兄弟的時候,朱標表現得成熟有威嚴,但行事溫和,不會傷害兄弟們的面子,偶爾幫弟弟們「抗雷」,不管是朱樉、朱棡還是朱棣,都對他特別敬佩。

也是基於這一點,朱標被譽為史上「最穩」的太子,這個不僅是相對朱元璋對他的寵愛而言的,更是相對於他的兄弟們,的確無心和他爭帝位而言的。

若是沒有洪武二十五年的「早逝」,朱標必然是大明的第二任皇帝,也必然能帶來和朱元璋的在位時截然不同的執政。

但這並不意味著朱標不會「削藩」,後世朱棣造反,天下諸王看著朱棣起兵靖難而坐井觀天,本質就是一群王爺的「造反」,這一切的一切,根源就是在於「削藩」。

削藩,這就意味著諸王的命運被別人掌握在手中,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他們不允許這樣。

所以,放在兄弟親情的角度,王爺們都會敬佩、聽從朱標,但是涉及到了利益生存的問題,無人能夠坦然接受。

畢竟他們已經不再是年少時的「孑然一身」,他們有著封地、家人、子孫後代,即便他們不反,下面的人也會「暴起」。

那麽假如朱標仍舊在世,而且成功登基,他會選擇讓藩王們繼續做大嗎?

這不可能的,同理的,朱標也有著自己的子孫後代,周代分封的弊端歷歷在目,漢代為了消滅這種弊端,到了漢景帝這裏就爆發了「七國之亂」。

「藩王制度」,本就是朱元璋愛子過度留下的爛攤子,睿智的朱標不可能不解決。

朱標登基,或許不會一下子就上來削藩,可能會有著特殊的過渡,但遲早要進行,只要是進行了削藩,觸碰到了藩王的利益,那麽就有些問題不得不解決:和兄弟們最終走向反目成仇的隱患。

可以先不說朱標,從朱允炆削藩這件事上找共同點。

建文帝削藩,一直被後世人稱之為「操之過急」,建文一上來就將幾位叔叔給「炮製」了,而且手段並不溫和,甚至顯得有些「狠辣」,廢為庶人這都是小事了,例如朱柏,被逼得「自焚」明誌。

只要是死了人,不管是什麽事情,都會不好解決了。

而在一開始,建文和朱棣就是有矛盾的,但這種矛盾還不至於成為朱棣造反的理由,朱棣頂多是看不起這個「小毛孩」能當皇帝,就在朱元璋駕崩的時候,朱棣也沒有非要拼個你死我活地,進京祭祀朱元璋,而是選擇了退讓。

朱棣起兵的根源在於建文的「咄咄逼人」。

建文知道朱棣不喜歡他,而且朱棣多次對他出言不遜,建文畢竟是皇帝,還是那種大明朝皇權至高無上的皇帝,對於朱棣,他的手段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朱棣要反,朱棣也有著自己的兒子,有著自己的基業,有著自己的封地,更有著自己在北方虎視眈眈的敵人。

一樣的道理,朱棣有的羈絆,其他藩王也有,即便是朱標在世,這不是他和弟弟們說兩句道理就能解決的問題,要想削藩成功,條件很簡單,那就是「打一場」。

於是朱棣起兵,掛著「靖難」的名義,一路從北京城打到南京城,這個過程中,其他的藩王本應該勤王,但有實力的都無動於衷。

因為他們在名義上是和建文帝一個陣營的,實際上卻是和朱棣一個陣營。

建文帝會敗,與他太年輕有關,但根源還是「眾叛親離」,這些有實力的叔叔們不出手,對他的打擊是致命的。

自朱元璋大肆清洗、壓制開國元勛後,這些藩王已經成為了大明真正的最強力量,而假如朱標還在,他頂多還只剩下一個藍玉,依舊還是要和兄弟們做過一場。

只是朱標和建文帝的不同之處在於,朱標也許能像當年漢景帝一般,將天下諸王給壓制住,因為他對兄弟們有著足夠的了解,而建文帝則是無法把控對叔叔們的操縱,最終輸掉了江山。

即便是朱棣即位後,削藩都未曾停止。

不是說朱棣的能力比朱標強多少,因此他削藩未曾引起過兄弟們的反抗。

而是因為朱棣本身就是「造反」稱帝,接著這股余威,他循循善誘,對待兄弟們恩威並施,最終一步步剝離藩王們的兵權。

這個過程中,朱棣對建文帝有借鑒,也有著足夠的耐心。

可朱棣的永樂時代徹底解決了藩王的問題嗎?

依舊是沒有的,就拿朱棣之子朱高煦而言,他本身就是造反的藩王,朱棣一方面在削藩,另一方面也學著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放置出去就藩,最終朱高煦起兵反抗明宣宗朱瞻基,這又成為了一個命運的輪回,唯獨不同的是結果:明宣宗獲勝了。

削藩,可以說是一直到明英宗時期才逐漸收尾,而為了瓦解這些藩王們,大明朝廷不斷加重了對於宗室們的撫養經費,這也是大明著名的「豢養政策」。

這一個漫長時間線才勉強解決的問題,放到朱標身上也是一樣讓人苦惱不已的。

那麽假如朱標登基,要是想天下繼續安定,兄弟們一直和睦,他不應該做的,就是削藩。

可不削藩,終究是拖累後人的,一代人的關系好,不代表著後面幾代的人關系會好,這便是政治之下的吊詭。

因為朱標的「威信」過高,加上朱元璋作為他的靠山,在歷史的多個視角來看,總會認為朱標能夠把所有的問題解決。

而這位被稱為「最穩」的太子,若是能夠順利登基,就光是削藩這一個問題,他就難以完美解決好,這是自古以來的發展決定的。

但話說回來,後世造反的王爺,嚴格來說就僅僅是朱棣一個人。

在建文的削藩計劃中,他得罪了很多人,但很多叔叔選擇的是「袖手旁觀」,卻不是落井下石,這其中,朱標留下了的恩惠占據了一大部份原因。

站在朱棣的角度來講,他靖難起兵是為了生存,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

大明的藩王和皇帝其實根本沒有什麽天大的矛盾,這些矛盾只是建文帝挑起來、制造出來的,也是因為建文對藩王勢力太過忌憚,才釀造了這一系列悲劇。

所以大明的王爺造反,這不是一個肯定的命題,造反的王爺也僅僅是個例,假如當年朱棣失敗,建文帝還騰得出手來收拾其他藩王,那麽這個歷史故事將真的會覆寫,很難說不會引起天下的藩王群起而攻之。

不過歷史遠沒有假設,朱標確實早逝了,建文帝也確實心急削藩了,朱棣還靖難成功了,當上了皇帝。

而這一切,一切的「爛攤子」,都是來自於朱元璋自己設想的偉大計劃之中,在他的晚年,建文帝還曾問過他,假如藩王們造反那應該怎麽辦?

朱元璋對此沈默微笑,沒有給建文一個標準的回答,或許在他的心裏,他的兒子們是不會造反的,而大明的王爺們,一定都要比文武百官可靠。

也是這種模糊的解釋,導致後世世界的突變,若是朱標有知,若是朱元璋有知,想必也是無比地心塞,相望又無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