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鋼鐵、槍炮與文明——工業的硝煙

2024-07-28歷史

同時也是世界大戰的硝煙

嚴格來說,工業時代是火器時代更為先進的延續。活躍在戰場上的兵器仍然使用火藥與鋼鐵,但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爆炸,讓火器的殺傷力與機動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階段,火力覆蓋-集群沖鋒的古老戰術也將在這一階段迎來終結。

實際上,工業時代與工業革命並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後者開端於啟蒙時代晚期,其呈現出的景象也並非現代人印象中的漆黑濃煙與滾燙的鐵水,而是成群失去土地的紡織工人和密集排列的紡紗機。人力、畜力、水力、風力都曾驅動這場革命,但直到煤炭與蒸汽取代了它們的地位,諸如化工、冶金等重工業真正崛起,我們常說的「工業時代」才真正拉開序幕。

工業發展為戰場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戰爭烈度的空前提升——在之前的時代,由於生產力的匱乏,國家的戰爭潛力無法被充分釋放,而工業化帶來的強大生產力則足以把國家的絕大部份青壯年男性都帶到戰場之上,一戰中「打空了一整代青年」的法國就是最好的例證。

而戰場烈度的另一處體現,則是自動武器與近現代火炮帶來的火力革命。

工業時代早期的1863年,美國正值南北戰爭時期。美利堅聯盟國(南軍)在錢斯勒斯維爾戰役取得勝利後,決定再一次入侵北方諸州,南北兩軍在葛底斯堡展開激戰。南軍在頭兩日的戰鬥中,遲遲無法取得顯著的戰果。因此,南軍領袖羅拔·李決定動用喬治·皮克特的精銳師團,使用古老的沖擊戰術從正面撕開口子。

然而,時代已經變了,一萬兩千五百名南軍士兵在開闊地帶遭遇了北軍的猛烈炮火轟炸,盡管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格林機槍」還未裝備給戰場上的軍隊,但北軍排放槍的密集火力,也足以讓這場進攻變成有勇無謀的送命舉動——皮克特師幾乎所有校級以上的軍官全部戰死,下轄3個旅的所有旅長全部傷亡,另外全部十三名上校陣亡,普通士兵更是傷亡過半。

從那以後,除了二戰時期陷入癲狂的日本人還敢於面對密集火力網使用大規模集群沖鋒,這種古老的戰術已經徹底被掃進了歷史的故紙堆。

也正因如此,工業時代早期的戰場普遍呈現出防守方占據優勢的現象,士兵們依托堅固的碉堡、復雜而蜿蜒的塹壕層層布防,進攻方每邁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損失。

【世界啟元】中的戰場也是如此。隨著城防科技的進步,城市地格的耐久度快速提高,而生產力的發展也大幅提升了玩家們的動員能力,使得普通規模的遭遇戰也可能動用數萬乃至十萬的兵力。如果不能隨著時代發展出更先進的進攻方式,玩家的後勤很容易被漫長的平局與損耗拖垮。

可想而知的是,進攻方必然不會滿足於處處受制於人的現狀。因此,也就有了依托於工業時代生產力與新技術的種種嘗試,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就成了這些兵器的試驗場。

首先登場的,是如今已被【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所明令禁止的化學武器。最早將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用於戰場的,恰恰是合成化肥之父,德國化學家弗裏茨·哈伯(Fritz Haber)。他發明了合成氮肥技術,將馬爾薩斯人口陷阱(Malthus trap)預示的饑荒阻擋在人類文明之外,但也恰恰是他敲開了化學武器的地獄之門——為了「快速結束戰爭」,他發明了一種「能快速殺死戰壕中敵人」的方法,也就是生產一種比空氣更重的毒氣向地方投送,毒氣會沈積在戰壕中,高效殺死敵人。

後面的故事我們也知道,盡管化學武器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創傷,讓許多生命極為痛苦地死去,但這種武器並沒有終結塹壕戰的時代,只是讓塹壕士兵的腰帶上多了一面摘不掉的防毒面具,德國也在一戰中失敗,為這個國家在未來的瘋狂埋下了伏筆。

真正給塹壕戰術畫上休止符,讓戰場重回運動的兵器另有它物。這種秘密武器被英國人稱作「水箱」,如今我們也沿用了這個雅號,稱其為坦克(Tank)。

坦克的出現要歸功於內燃機的發明與大規模套用,與蒸汽機等外燃機不同,內燃機在機器內部混合空氣與燃料燃燒的做功形式能帶來更高的熱效率,從而讓發動機的小型化成為可能,而當發動機與裝甲融為一體之時,最早的坦克便誕生了。

初期的坦克在裝甲和火力上都相對薄弱,從英國的馬克I型坦克到法國的雷諾坦克,再到蘇聯研制的多炮塔戰車,呈現出了極為豐富的形態。但它們也有統一的特點與優勢——厚度足夠的外部裝甲,能夠抵禦以步槍為代表的個人火器,再加上較快的行進速度與能夠翻越普通壕溝的越野能力。

面對坦克,戰壕內的士兵並沒有火力足夠的武器來殺傷這些裝甲單位,也難以透過防禦工事阻擊其前進。最為關鍵的是,這種擁有高機動力的兵器使坦克在前突破防線,步兵緊隨其後打掃戰場的高機動協同戰術成為可能,更為後續的高機動穿插作戰埋下了伏筆,前線防禦工事的作用因此大打折扣。

經歷一戰的洗禮,到了二戰時期,幾乎所有坦克都呈現出了如今的旋轉式單炮塔加履帶式結構——以二戰中生產最多的T34坦克為例,這種戰車能在平地上跑出55千米/小時的速度,還在跑踏上安裝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45毫米厚的傾斜裝甲更是能擋下德軍IV號戰車的75毫米火炮。

蘇聯強大工業能力轉化出的鋼鐵洪流,毫無疑問是二戰東線戰場取得勝利的一大關鍵要素,這一點也被還原到了工業時代的【世界啟元】中。不論是從外觀還是效能上,坦克兵種的細分單位「裝甲犀牛」,無疑就是T34坦克在遊戲中的完美還原。傲人的防禦力使其成了工業時代前線的絕對主力之一,技能「裝甲」能格擋大量的傷害,維持戰線的穩固,「護衛」技能的減傷與對防禦內容的直接提升,更是能成為前排扛線的絕佳倚仗。

值得一提的是,內燃機的出現不僅成就了坦克,更讓曾經位於戰場邊緣的空軍單位成為矚目的新星——自從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升空之後,人類就一直思考著將天空轉化為戰場優勢的可能性。

在空軍發展的早期階段,飛機的功能還是和偵察氣球類似,主要承擔偵查敵方戰壕位置,為己方炮火打擊提供情報的任務。當時,如果兩軍的飛行員在空中相遇,他們之間的戰鬥多半不是激烈的狗鬥或機炮互射,而是雙方飛行員拔出手槍探頭射擊——不得不說,這實在有點滑稽。

正是在這一次次的沖突中,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制空權的重要性。更為先進、更符合空氣動力學,專門為空戰設計的戰鬥機也應運而生,它們的空戰結果將直接決定戰場的哪一方將擁有這片遼闊的天空,以及將天空變為致命武器的權利。

早在熱氣球時期,人們就想到了從高空向下投擲爆炸物的作戰方式。1899年的海牙和平會議甚至還透過了【禁止從氣球上或用其他新的類似方法投擲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來限制「轟炸」。

然而,熱氣球上的轟炸被限制,並不代表新興的戰機也在控制的範圍之內。於是,為了向地面單位投射爆炸物而生的轟炸機,也出現在了戰場上。這些滿載炸彈的飛機,不論是機動性還是火力,都遜色於專為空戰而生的戰鬥機,因此也需要制空權來保證其在空域中的安全通行。

【世界啟元】中的空戰也是如此。玩家需要使用戰鬥機掃清空域中的威脅,在確保制空權的情況下,再使用轟炸機或運輸機改變地面戰場的局勢。為此,戰鬥機也被細分成多種類別——遊戲中的「野馬」「靈貓」,指代的大概率就是二戰中的傳奇戰機「P51野馬」和「F6F地獄貓」,二者都在對抗日本法西斯零式戰機的戰鬥中立下赫赫功勞。

這些戰鬥機擁有警戒與空襲的兩大功能,後者相對次要,只是對地面單位造成相對轟炸機而言較小的傷害,但前者「警戒」卻能保護所在城市或機場五格內的空域,一旦有敵機經過就會自動升空攔截。

相比局限於陸戰這一單一維度的傳統SLG而言,空中戰鬥的克制迴圈——空中單位克制地面單位,戰鬥機克制轟炸機、運輸機,戰鬥機之間相互制衡,防控火力又克制空中單位,無疑會給戰場帶來更大的變數與樂趣。

隨著二戰的結束,人類社會重歸整體上的和平。戰爭中的種種發明引爆了戰後的技術革命,集成電路的發展帶來了資訊化的萌芽,人類文明也將隨之走入我們最為熟識的時代——資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