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濟南戰役後,毛澤東派饒政委去華野訓話:有人不服從粟裕同誌指揮

2023-12-19歷史

1948年10月5日至24日,華東野戰軍第二次在山東曲阜召開前委擴大會議。這是淮海戰役前,華野所召開的最後一次大會。根據毛澤東的指派,華東局書記饒漱石主持了會議。在會議上,這位華東區黨政最高負責人的講話毫不客氣:

「此次打濟南,我們估計這次戰役將是空前的,中央對個兵團服從中央服從前委的領導有所了解,曾反復指示全軍要服從粟裕同誌的智慧。可是有些同誌竟鬧無紀律無政府的現象,不尊重前委的領導,不服從粟裕同誌的指揮。中央責成華野前委要開這一次會議,展開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鬥爭,加強紀律性來保證勝利。」

那麽濟南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麽?饒漱石為什麽表現出如此堅決、不可回旋的態度呢?

一、華野全軍重歸粟裕統領

1947年8月,毛澤東指令陳毅和粟裕帶領華野司令部以及七個縱隊轉戰中原,支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至1948年初,偌大的華東野戰軍被分為了三塊。其中陳粟大軍負責經略中原,許世友的山東兵團留守山東,該兵團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韋國清和吉洛則領導蘇北兵團,負責轉戰於蘇北。該兵團也由陳粟指揮。而這,也是我們所熟知的「七月分兵」。

「七月分兵」雖然加強了各部隊的主動性,但同時也滋生了獨立性以及山頭主義、本位主義。時間一久,就不大願意重新接受統一指揮。這種情況不只華野獨有,中原野戰軍也曾出現過。比如陳賡、謝富治曾一度在軍委的領導下獨立作戰,後來又回歸到劉伯承、鄧小平的麾下。雖然兩軍合兵,但配合上一度不是很理想。劉伯承、鄧子恢和張際春在給中央的電報中批評陳謝兵團:

「四縱(陳謝兵團)幹部中,有的背了與陳粟、劉鄧並列的所謂陳謝大軍的包袱,要求單獨行動。」

在這方面,華野大軍也不例外。華野主力與山東兵團長期各自為戰,配合上也出現了問題。

1948年1月22日,粟裕發出了著名的「子養電」,向毛澤東「鬥膽直陳」,否定了主席要他帶領3個縱隊躍進江南的戰略規劃,而是將主力留在中原,與劉鄧大軍、陳謝兵團采取「忽集忽分」的方法,將國民黨軍主力全殲於江北。這樣一來,江南之地就可傳檄而定。

對於粟裕的戰略計劃,毛澤東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興趣。而粟裕也立下了「軍令狀」,即在8個月之內殲敵12萬,同時還要把邱清泉的第五軍給滅掉。

為了讓粟裕兌現「軍令狀」,毛澤東給予粟裕空前巨大的權力。首先,毛澤東給了粟裕充分的指揮權,決定將陳毅調離華野,前往中原軍區擔任副司令員,由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由此華野完全由粟裕一個人說了算。

在各路統帥中,司令員兼政委、前委書記,並領導戰區黨政軍工作的,除了彭德懷和林彪,就是粟裕了。

粟裕得到任命之後,立即發動了豫東戰役。此戰之中,粟裕巧妙轉用兵力,攻克河南省首府——開封,全殲區壽年兵團,打殘了邱清泉的第五軍以及黃百韜的整編25師,殲敵9萬多人。

毛澤東給粟裕定下的8個月12萬人的殲敵指標,粟裕僅用2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75%。豫東戰役,國民黨軍主力可謂是傾巢而出,而且還改變了以往「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惡習。友軍一旦被圍,都奮力支援。然而即便如此,國軍依然在這場大會戰中落敗。從此以後,國軍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豫東戰役前,蔣介石認為讓一個兵團單獨行動,解放軍肯定是吃不掉的。然而豫東戰役之後,蔣介石絕望地發現,一個兵團單獨行動也不安全了。

在粟裕在中原揮斥方遒,蔣介石不得不將部份山東國軍調回了中原。由此,許世友趁虛發動山東大反攻,除濟南、煙台、青島等少數據點,山東已經完全解放。由此,粟裕決定一口氣解放濟南,全殲王耀武的10萬守軍。

粟裕認為,濟南是一個國民黨重兵把守的大城市,而且中原的國民黨重兵集團隨時可能北援。為了防止「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粟裕不僅需要強大的攻城兵力,同時還需要同樣強大的打援兵力。因此粟裕考慮將華野、山東、蘇北三支大軍兵合一處,以雷霆萬鈞之力攻克濟南。

毛澤東很快便同意了粟裕的建議,他先是要求華野全軍轉入休整,休整結束後由粟裕、陳士榘、唐亮、張震根據情況「提出計劃並統一指揮。」

這是自七月分兵以來,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粟裕重新統一指揮華野全軍,一段時間由軍委以及毛澤東直接指揮的山東兵團重新回到了粟裕麾下。

二、戰濟南

華野大軍兵合一處後,擁有32萬大軍,遠超王耀武的10萬大軍。有了如此強大的兵力優勢,雄才大略的毛澤東想出了一個相當大膽的方案,那就是「攻濟打援」。

按照常理,無論是攻濟南,還是打援兵,都要分主次。要麽主要攻城,要麽主要打援,總歸是需要一個側重點。然而毛澤東卻認為,攻打濟南,打援的兵力要和攻城的兵力一樣多。

首先,如果動用優勢兵力全力攻城,國軍援軍就會真來。這樣一來,濟南攻不下,打援部隊也無仗可打。

相反,如果在攻濟方面投入過多,打援部隊頂多只能組織敵人的援軍,而不能消滅敵人的援軍。

因此,毛澤東決定攻城和打援並重,將兵力平分。我軍不僅要攻下濟南,同時還要誘殲國民黨援濟主力。這樣一來,中原的局勢就完全開啟了。

粟裕得令之後,立即於8月25日至29日召開了曲阜會議,這是第一次曲阜會議,各縱隊司令員都有參加,但許世友因為生病還在膠東養病,因此沒有參加會議。

在議會上,粟裕將全軍分為攻城和打援兩大集團。粟裕強調,為保持指揮上的高度統一和內部團結,克服「七月分兵」後帶來的山頭主義和本位主義,特意將全軍大亂配置,混編起來。

山東兵團下屬的7縱、9縱、13縱以及渤海、魯南縱隊,共10多萬人。其中七縱和半個魯南縱隊被編入打援集團。其他部隊,均劃入攻城集團。可以說攻打濟南城,依然由山東兵團主要負責。同時粟裕為了加強攻城兵力,還將3縱、10縱以及特縱的一半投入攻城作戰中。從兵力分配上看,攻城部隊約有14萬人,打援部隊有18萬。

攻城、打援並重,但在毛澤東和粟裕看來,在攻擊區域的選擇上不能並重。濟南的攻城集團被分為東、西兩大集團。東集團以山東兵團聶鳳智帶領的9縱為核心,是助攻集團;而華野宋時輪的10縱則為西集團的核心,是主攻集團。許世友、王建安,則作為攻城的總指揮。

許世友到任後,立即給毛澤東發電,要求「粟司令堅決阻擊援敵」。然而毛澤東卻綿裏藏針地於9月1日給許世友回電:「整個攻城指揮,由你們擔負。」

但同時,毛澤東再次明確了華野全軍的指揮責任:「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很顯然,毛澤東所表達的是:「粟裕絕不只是負責打援集團,而是攻城、打援兩項一把抓,是濟南戰役的總指揮。」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在該電報裏強調:

「第一階段集中兵力攻占西面飛機場,東面不要使用主力,此點甚為重要;第二階段則根據戰況發展,將主力使用於最有利發展之方向,如果東面利於發展,則應使用於東面……」

也就是說,在攻打濟南方面,必須以西面為主攻,即占領其飛機場,斷絕濟南最後的支援通道。毛澤東還標明「此點甚為重要」。

但在具體實施時,卻變了樣。原來聶鳳智從許世友那裏得到的命令居然只是做「助攻」時,感到非常不高興:「我們九縱什麽時候當過助攻?」要知道這個9縱是許世友的老部隊,也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王牌27軍。在後來的誓師大會上,聶鳳智在給部下傳達命令時,竟然宣布:「我們九縱拿了主攻任務,給我第一個打進濟南城。」

九縱的一些師級幹部說:「我們也參加了會議,明明是助攻啊!」聶鳳智回答:「我雖然沒讀過書,但是主攻、助攻還聽不出來嗎?」

許世友後來參加了攻城東集團的誓師大會,結果發現9縱的將士們一口一個「主攻」,於是怒道:「不是助攻嗎?怎麽打起主攻了?」

聶鳳智回答:「司令,我們助攻改主攻,一不需要加人,二不要添槍,部隊規模也不變。如果我們這些打助攻的部隊最先攻入濟南,豈不更好?更何況助攻變主攻,也是有戰例可循的。讓我們放開手打,打好了說不定我們就成了主攻。」

許世友怒氣沖沖地說:「好吧,你要是搞砸了,我就槍斃你示眾。」

對於攻打濟南來說,許世友和聶鳳智臨時改變作戰計劃是相當有利的。王耀武是國軍名將,他早就料到粟裕肯定會主攻西城區,因為那裏是由雜牌部隊——吳化文部據守的。因此戰役開始前,王耀武將大多數兵力布置在西城區。

誰知不久後,東城區傳來了「噩耗」,國軍在那裏的重要據點茂嶺山和硯池山被9縱在一夜之間拿下了。王耀武認為,這兩處防線極其堅固,至少能守半個月。

這一下就把王耀武搞懵了,東城區、西城區,解放軍到底以哪裏為主攻方向。一時間王耀武方寸大亂,指揮失常。就在這時,又傳來了吳化文起義的訊息。西城區和東城區同時被攻破,王耀武的地盤只剩下內城了。

就這樣,許世友僅用了8天時間就攻克濟南城,10萬守軍全部被殲滅。濟南也是我軍所攻克的,第一個敵軍重兵防守的城市。

許世友吃到肉了,但粟裕沒有吃到。這是因為許世友打得太快了,國民黨軍的援兵還在半路上。敵軍一聽濟南已經被解放,如臨大赦,趕緊回到了自己的防區。粟裕的打援計劃沒有完成。

毛澤東之所以命令許世友在第一階段主打西城區,就是要營造出一副全力攻城的模樣。但全力攻城也有個度,那就是不能讓濟南在短時間內被攻克。如果濟南短時間被攻克,打援計劃就難以實施了。按照毛澤東和粟裕的規劃,濟南這塊肥肉本來可以吸引更多敵人。而如今,濟南打援卻成了未能實施的戰役。

三、第二次曲阜會議

濟南戰役是一場毋庸置疑的大勝,但這場大勝同樣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毛澤東認為粟裕雖然是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但指揮環境依然很艱難。雖然毛澤東一再強調「歸粟裕統一指揮」,但在實踐上依然有所折扣。

同時粟裕一面指揮作戰,一面還要考慮內部關系,經歷有限。因此濟南戰役後,毛澤東準備把陳毅調回華野,幫助粟裕整頓內部紀律。(【軍委關於實作五年左右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和各野戰軍殲敵任務的指示】)

毛澤東雖然有意讓陳毅回華野,但實際卻無法實作。原來中原局的鄧小平已於7月25日去西柏坡開會,陳毅根本走不開。鄧小平回中野後,陳毅也被其他事情所耽擱,無法回歸華野。於是毛澤東不得不復電陳毅「同意暫不去華野」。

無奈之下毛澤東又想到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饒漱石。饒漱石雖然不在華野任職,但卻是華東黨委的最高負責人,可以說是廣義上的「華東軍區以及華野全軍的政委」。

9月27日,毛澤東致電饒漱石:「到華野前委後,可幫助工作一個時期。」這裏的「幫助」,是指幫助粟裕調整內部關系。

第二天,毛澤東專門給華野去電:「你們召集全軍師以上幹部在曲阜開一次大會,很有必要……」

10月1日,粟裕和饒漱石在商量後,確定了第二次曲阜會議的議程,其中第一條就是由饒漱石報告並傳達中央關於反無政府無紀律傾向的決定。

10月5日,華野師以上的幹部參加了第二次前委擴大會議,華野14個縱隊以及特種兵縱隊、渤海縱隊、魯南縱隊、華野所屬各級團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饒漱石在會議上,先是表揚了華野此前所取得的輝煌戰績。但隨即他話鋒一轉,開始批評華野之中的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傾向:

「為什麽毛主席在報告中對加強紀律性提德那麽重要呢?這是因為今天戰爭規模擴大了,在大規模戰中,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互相協同,如果紀律性破壞了,任何一個縱隊、一個師鬧獨立性,任何一個同誌鬧個人主義,就要使我們軍隊遭受損失,使這個戰役遭受損失。大規模戰爭要保證勝利,非加強紀律性,非統一集中不可。」

同時饒漱石還說,華野之前之所以會分為不同的兵團,是因為敵人將我軍分割開來,不得不各自為戰。而如今,山東已經解放,地區已經連成一片。過去的分裂是敵人造成,但今天在客觀上打成了一片,便要求統一集中,不管你是哪個部隊哪個地區,都要統一於中央的領導。

之後饒漱石針對濟南戰役,做出了極其嚴厲的批評:

「中央責成我要在華野全軍展開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鬥爭,對不服從前委領導的違反紀律的各負責同誌要執行紀律處分……」

「中央對各兵團服從中央服從前委的領導有所了解,曾反復指示全軍要服從粟裕同誌的指揮。可是有些同誌竟鬧無紀律無政府的現象,不尊重前委的領導,不服從粟裕同誌的指揮,中央責成華野前委要開這一次會議,展開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鬥爭,加強紀律性來保證勝利。」

饒漱石講話完畢後,各縱隊和各師主要負責人展開了批評與自我批評。許世友在濟南戰役後因極度疲勞而病倒,未能參加第二次曲阜會議,也遺憾地錯過了淮海戰役以及渡江戰役,他也終生引以為憾。

曲阜會議後,華野各軍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粟裕也對華野進行了重新編組。粟裕將原屬山東兵團的9縱和原外線兵團的10縱進行了調換,山東兵團下轄7縱、10縱和13縱,由王建安和譚震林領導。9縱則和1縱、3縱、4縱、6縱、8縱、魯南縱隊一樣,受華野司令部直轄。

從此之後,完全體的華野大軍正式整合,一共16個縱隊、共38萬大軍,而這支大軍由軍神粟裕完全領導。

粟裕就是這樣的將領,無論給他多少兵力,都能創造奇跡。給他一支小軍隊,他能創造小奇跡;給他一支大軍,他就能讓全國的解放提前很多年。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毛主席將這樣一支大軍交給粟裕,充分說明了他對粟裕能力的絕對信任。為此他一步步地為粟裕鋪平道路,為他營造了絕佳的指揮環境,可以使他心無旁騖地發揮自己罕有的軍事才能。

1948年10月23日,粟裕揮動了指揮鞭。除魯南縱隊留守濟南以外,華野全軍38萬人兵分四路,浩浩蕩蕩地向淮海進軍。浩浩雄師,中原逐鹿。數月後,國民黨主力55萬人在粟裕以及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的妙策之下灰飛煙滅。從此之後,江北再無強敵。毛澤東原本認為我軍能在5年內實作全國解放,而粟裕卻硬生生地提前了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