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君璋,兒皇帝劉武周之妹婿,被封為內史令。
劉武周死後,突厥一方面與李唐虛以逶迤,一方面繼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這次他們看上了苑君璋。之所以看上苑君璋,是因為苑君璋有遠見有謀略,曾獻計劉武周「連和突厥,結援唐朝,南面稱孤」的圖強圖國方略。一心想速勝的劉武周沒有采納,最終落得個身死名裂的悲慘結局。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輔佐劉武周時,苑君璋對李唐有清醒的認知,「唐主舉一州之兵,定三輔之地,郡縣影附,所向風靡,此固天命,豈曰人謀?」可輪到自己當家卻又昏了頭。突厥任命其為大行台,起兵攻打代州,未果。此時,李淵派人招降,苑君璋不允,繼續攻打代州,仍未果。此時人心浮動,厭戰情緒蔓延,部將高滿政勸苑君璋棄突厥投唐,苑君璋仍不允,滿政夜晚「逼宮」,君璋夜遁突厥,滿政攜城歸唐,唐拜其為朔州總管,封榮國公。第二年,即623年,苑君璋引突厥兵馬血洗馬邑,將滿政及其心腹團滅後,退守恒安(今山西大同)。雖然大仇得報,屈辱得洗,但無法改變窘迫的局勢。苑君璋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請求投降李唐,李淵不計前嫌,接受,並送來免死金牌,保證其人身安全。這次似乎苑君璋下定了決心,然而,突厥使者的到來再次讓他的決定起了變化。
在天下尚未大定之時,很多決策都是權宜之策,今天是聯軍、友軍,明天可能就有一方被屠戮。名義上,苑君璋已經是突厥的人,也可以說是李唐的人,但實際上,他仍然舉棋不定,因為在滄海橫流的時代,沒有那個梟雄豪傑不對更大權力、更雄偉的功業有極度的欲望,甚至致力於爭奪天下,當皇帝;或者退一步封疆裂土,並駕稱王。苑君璋當然也不例外。苑君璋的宏圖大誌沒能在劉武周身上實作,那麽,當他認為仍然有機會的時候,他會放棄他的初心嗎?!不會的。
就在苑君璋剛剛收到李淵送給他的免死金牌、表示要歸順李唐之時,突厥的橄欖枝再次送到他的面前——李唐?突厥?選哪個?他的兒子苑孝政認為應該歸唐。原因有二,一是剛剛答應歸唐,又悔言,這是自尋死路;二是軍糧將盡,人員流失嚴重。
通常,在親兒子的意見和他人的意見並存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會相信親兒子的意見——所謂「智子疑鄰」,苑君璋可不是一般人,他選擇聽信恒安人郭子威的意見:以易守難攻的恒安為根據地,借助突厥的力量,與李唐封疆裂土,等待時機逐鹿天下——這正是苑君璋的內心——正說到他的心坎上——苑君璋再次拒絕了李淵,這次更徹底,直接把唐史押送到突厥大領導那裏,以示忠心,之後,與突厥一起起兵攻打太原北境,未果。
突厥政權比之中原政權更加不穩定,內部爭權奪利時有發生。一邊苑君璋與突厥聯軍行動無果,一邊突厥頡利權利集團再發政亂,據新【唐書】,苑君璋,「見頡利政亂, 知將亡,遂率所部降,頡利追,擊走其兵。」這次,苑君璋真是鐵了心歸唐——突厥頡利見苑君璋率部歸唐,派兵追殺,苑君璋率部大敗追兵。
一個朝代的興起,有其必然因素,在實力之外,行仁義之師,容他人所不能容,是一個重要因素。李淵不僅接受了一而再、再而三拒絕歸唐、叛唐的苑君璋,而且給他實職實惠,據新【唐書】,苑君璋「入朝,拜安州都督,封芮國公,食五百戶,賜帛四千匹。」
苑君璋兜兜轉轉終歸李唐。像苑君璋一樣的,不獨有,李密比之更甚:叛隋—-歸隋——叛隋,歸唐——叛唐,最後身敗名裂。苑君璋命運不錯,為李唐政權穩定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君璋不曉書,然天資習事,歷職有惠稱。」苑君璋的工作得到好評和肯定。在大爭之世能夠善終,不易。苑君璋做到了,據新【唐書】,「貞觀中,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