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初,關系國共兩軍命運的淮海戰役早已進入第二階段,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緊密配合,在江淮大地上縱橫馳騁,兩面開花。中原野戰軍在澮河邊的雙堆集一帶包圍剛從武漢方面來援的黃維第12兵團,並於6日下午4點30分發動總攻,1天內攻占李圍子等多處村莊,進展迅速。12月4日,華東野戰軍在永城東北的陳官莊一帶追上了從徐州南撤的3個兵團;6日,完成包圍並行動了全線猛攻,當晚就殲滅了其中實力較弱的孫元良第16兵團。
各大戰場僅華中「剿總」尚有余力
這兩大重兵集團都是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部隊,其中還包括第5軍、第18軍這樣位列美械精銳「五大主力」的王牌勁旅,一旦被殲滅,蔣介石手中的本錢也就基本消耗殆盡,因此他火急火燎的四處調兵,試圖增援淮海戰場,將黃維兵團等部接應出來。但此時全國各戰區大都戰局膠著,華北「剿總」傅作義部雖有50萬大軍,但內有華北野戰軍牽制,外有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隨時入關,自身尚且難保,根本無力搭救他人。
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也有20余萬部隊,但半數都被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殲滅或打殘過,新兵滿營,固守關中都困難,根本無力東調。唯一有余力增援淮海戰場的僅有華中「剿總」方面,其雖然被抽走了黃維第12兵團的4個軍,但仍有張淦第3兵團、宋希濂第14兵團等部共8個主力軍,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還有不少新編部隊和保安團,隨時可以升級為正規軍。
國民黨軍各大戰略集團
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阻撓調兵
最初,蔣介石曾試圖下令張淦第3兵團東調,因為該兵團所屬第7軍等部在解放戰爭中基本未遭到打擊,戰鬥力比較強悍。但該兵團並非中央軍部隊,而是來自廣西的桂系部隊,僅聽命於桂系的兩位大佬:白崇禧和副總統李宗仁。蔣介石苦口婆心勸說,要求白以大局為重,盡快出兵。但白崇禧站在華中「剿總」立場,認為武漢同樣是關系大局的戰略要點,而淮海戰場如此糟糕,多投入1個兵團就會白白損失1個兵團,因此堅決反對調兵。
最後,蔣介石氣憤的表示:「 徐州失利,勢必整個瓦解,武漢得失不要你負責。 」不料白崇禧態度強硬地表示「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蔣無奈,只好舍近求遠,改為抽調鄂西一帶的第14兵團,因為該兵團司令宋希濂是老蔣親信,號稱「鷹犬將軍」,麾下基本是中央軍和川軍,還能夠服從調動。
正在調動的國民黨軍
「剿總」警衛團直接扣押運兵船
12月8日,蔣介石致電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 情勢日緊,兵力更見不足,務令第2軍用最快方法先調南京,以濟燃眉之急,萬勿延滯,顧全大局為盼 。」第2軍系整編第9師改編而成,作戰能力較強,也是第14兵團的骨幹,蔣希望該軍盡快投入淮海戰場,作為淮河南岸部隊的核心,帶頭向北突進,挽救危局。
但白崇禧也知道第2軍是麾下數一數二的精銳,死活不同意其調走,聲稱:「 你們把部隊都調走了,武漢還要不要。 」12月10日,第2軍剛剛到達漢口碼頭,準備乘船沿長江而下;不料,白崇禧派「剿總」警衛團趕到,直接將碼頭上的船只全部扣押,不允許第2軍一兵一卒登船。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親自打電話說情,白依然不為所動。後來蔣介石親自打電話求情,白崇禧依然不給面子,並聲稱:「 合理的命令我服從,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 !」
杜聿明被俘標誌淮海戰役結束
在白崇禧的不斷幹擾下,最後華中「剿總」僅抽調了第20軍、第28軍東調增援,但這第20軍屬於川軍雜牌,第28軍則是湘軍改編,官兵們都不願意離開家鄉跑到江淮地區作戰,白崇禧又趁機派人煽動,使得這2個軍行動遲緩,直到淮海戰役結束也未抵達戰場,實際上未發揮任何作用。
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