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和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註哦~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最近寫小文就像是寫「連續劇」一樣, 蘇軾 開頭,然後「牽扯」出「炮製」 烏台詩案 想讓蘇東坡死的舒亶,然後令嘴辣心狠的 舒亶 曾經彈劾的人中就有我們今天小文的主角 王安國 ,最怕的人則是王安國的哥哥 王安禮 。
王安國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北宋名相、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弟弟,這樣一看,地球還真是個圓的,大家夥還真的都是「親戚」。
梨白檢視了一些資料, 王安石一共有兄弟七人,王安石排名老三,有人說王安國是王安石的大弟,也就是排名老四。
但【宋史】記載 「王安禮字和甫,安石之弟也」 , 「王安國字平甫,安禮之弟也」 ,這麽看他們的兄弟關系應該是安石、安禮和安國,哥三的傳記在【宋史】裏確實也是這麽排名的。
也不是說【宋史】都對,兄弟三的排行確實也有疑義,如果哪個小夥伴知道,可以在評論區留下答案,梨白在這兒有禮了。
古往今來,所有人提到王安石就條件反射想到了變法,其實他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啊。在人才濟濟的宋朝能擠進「宋」六家,王安石的學問和才華能不好嗎?!
王安國 和他的哥哥王安石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宋史】對他的評價是 「幼敏悟,未嘗從學,而文詞天成。」
年十二,出所為詩、銘、論、賦數十篇示人,語皆警拔,遂以文章聞於世,士大夫交口譽之。
到這兒我們可以看出王安國不光是個 天才 ,還是個 全面的天才 。
成年後的老王數次「舉進士」,還考取了茂才考試,考官們看了老王的文章後就把他列為了第一名。
不過因為母親去世,王安國沒有赴任,而是在母親墳墓旁結廬服喪三年。
看到這兒小夥伴們是不是也不得不承認王安國是個幾近完美的人,學問好又孝順,前途還無量,就問你還要什麽單車吧。
熙寧初年的時候,韓絳真的是不忍心看到老王這麽個人才在民間流落,於是就推薦他,然後 王安國就被賜進士及第,任命為西京國子教授 。
任期滿了後,王安國回到開封述職,彼時王安石變法正在朝中如火如荼地進行,於是 宋神宗看在王安石的面子上就特賜王安國對答 。
這一過程也叫 「賜對」 ,為什麽還要看在王安石的面子上呢」?同誌們在宋朝當官一輩子的沒見過皇帝的有的是,讓老王見了那就已經是恩賜了。
宋神宗就問王安國, 「小王啊,你這也是學貫古今的人才,那你覺得漢文帝為啥能做皇帝呢?」
王安國也不說為啥漢文帝能做皇帝,回答道:「三代以來還沒有像他那麽有才能的人。」
嗯,宋朝的文人就是主打一個實誠,皇帝問那更得實誠。
然後重頭戲就來了,宋神宗又道:「不過遺憾的是漢文帝的才能不能夠立法改制啊。」
其實這句話也能看出宋神宗當時的「處境」,他這是把自己和漢文帝相比了, 他和王安石極力變法,朝堂之上迅速分為了兩派,這個年齡其實也不算大的皇帝內心其實是渴望變法也希望能從別人的嘴裏得到對變法的肯定的。
這裏,王安國倒是回答地比較大眾,大約就是實施仁政的那一套總不會試錯的。
可宋神宗沒有聽到像聽到的答案怎麽能滿意,幹脆直接問道: 「你的兄長執政,外面的看法怎麽樣?」
宋神宗問這個問題一來想問問外頭人對變法的看法,二來宋神宗其實是知道王安石和變法在外面有很大的反對聲音,但王安國是王安石的弟弟,總應該支持王安石還有他的變法吧?
大家理解一下,畢竟是皇帝,愛穿新衣,也愛聽好聽的話。
不過宋神宗遇上王安國,那還真是有 「挫敗感」 。
對於王安國來說,說他哥好吧,大有一種王婆看她親大哥,怎麽都好的嫌疑,且他真沒看上王安石的一些做法;說不好吧,宋神宗沒準還有些生氣,覺得他不敬重兄長。
不過王安國沒猶豫,直接道:「恨知人不明,聚斂太急爾」,這話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外頭的人說我哥王安石不能知人善用,聚斂太急。
嗯哼,就是這麽直白,王安國一下子把宋神宗堵得不知道要說什麽了。
要知道王安石變法在前期之所以能夠轟轟烈烈最主要的原因是宋神宗想要變革, 所以王安國的一句話將自己的仕途堵得死死的,自此之後,宋神宗都沒有再對王安國施恩提拔,只是授任崇文院校書,後改任秘閣校理。
在政見上,王安國和兄長王安石是完全相左的 ,於變法一事上王安國不止一次勸諫過兄長,也曾指責 曾布 誤了他的哥哥,更是非常討厭王安石左膀右臂之一的 呂惠卿 的奸詐。
從這裏我們其實可以看出,兩兄弟在政治上持不同意見,但是兄弟情還是有的,並且王安國還特別「預見」性地看透了呂惠卿。
嗯,王安石最後就是「栽」在了呂惠卿手下,被送出京的,這個咱們以後再說。
文章剛開始,我們就提到了差點害了蘇軾和司馬光性命的禦史舒亶對王安國美感好事,然後咱們有提到了呂惠卿,別急,他們三有故事,咱下面雲的就是這段。
【宋史】和【東軒筆錄】中記載了兩件關於王安國和呂惠卿交惡的事情。
【宋史】記載 ,王安國在西京任職的時候,有點沈溺聲色,彼時呢, 他的哥哥王安石正在相位,就寫信給他,警告他「宜放鄭聲」。
鄭聲 呢,說得就是【詩經】中的【鄭風】和【衛風】,內容大多都是寫男女相悅相愛的事情,這是王安石在警告弟弟不要沈迷酒色。
王安國呢回復地更「硬氣」 ,說 「亦願兄遠佞人」 ,哈哈哈哈,然後呂惠卿就自作多情,對號入座了, 「惠卿銜之。」
下面這個故事和上面這個故事剛好相反,記載在【東軒筆記】中,梨白有點懷疑元人編纂【宋史】的時候道聽途說,記載地有點 「劈叉」 。。。。。。
這裏咱也提一嘴,【東軒筆記】是北宋 魏泰 所撰寫,他的姐夫就是咱們上面說的拜相的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弟弟。
這個魏泰也是個神人,之前寫過他,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到梨白的首頁去搜一搜。
好,收,言歸正傳,大家夥看看為什麽梨白說【宋史】裏記載地這段和【東軒筆記】有點像。
說王安石在做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也喜歡讀讀晏殊的小詞,風花雪月一下。完事呢,嘴還調侃,「做宰相(晏殊)的人應該寫這些小詞嗎?」
呵呵,這裏梨白來「辯」一句,王安石屬實有點那個啥,咋啦,他都讀了還不允許人家寫,人家要不寫,他讀個啥。
然後王安國就回答哥哥,說:「這只是晏殊的一個消遣而已,他的人生和事業又不只是如此?」
兄弟倆說這話的時候,在王安國看來「狗腿的」呂惠卿此時也在現場。
面對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答案,呂惠卿當然是順著王安石說:「做了領導就要有領導的樣子,‘放鄭聲’怎麽能行呢?還自己寫這些俗詞兒爛曲兒。」
讀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感覺到了熟悉的味道,不錯, 於是王安國就又說出了【宋史】中那段話「 ‘放鄭聲’ 還不如 ‘遠佞臣’ 呢。」
是的,老王這次是直接打臉呂惠卿了,兩個人的梁子也就此結下了。
上面這兩個故事都是關於「鄭聲」的,它其實是兩個故事,但梨白還是推測【宋史】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東軒筆記】演變而來,小夥伴們又怎麽呢?
好,咱接著言歸正傳。
首先說王安石變法是沒有問題,且能在看似烈火烹油、繁花似錦的年代裏喊出「變法」最強音的王安石就是放到今天來看,那也是一個很勇猛的人,一個理想主義者。
之所以說他理想主義,是因為年代不對,他變不動。
熙寧七年,一個叫 鄭俠 的人用【流民圖】和【論新法進流民圖疏】敲醒了王安石和宋神宗,要求罷新法。
首先說王安石青苗法主意是好的,但是禁不住實施起來漏洞很多,又有人偷梁換柱,貪汙枉法,熙寧六年又是旱年,所以災民、流民不絕於道。
在開封城的王安石和宋神宗也第一次知道了這新法原來弄成了這個熊樣兒。
宋神宗罷了新法,沒辦法,宋朝的皇帝第一聽勸,第二確實愛惜老百姓,起碼到宋神宗還是這樣的。
這「法」都沒有,王安石自覺也沒有留的必要了,然後就上表罷相,被準了。
大家別急,王安國在後面呢,您繼續往下看。
此時其實變不變法已經不重要了, 朝中兩派已然形成了,「仇恨」也都拉好了,都要對台唱戲了,你現在和我說沒台子了,這還真是天能忍地不能忍!
是的,變法只有在王安石和宋神宗那裏是純粹的,大家看看變法陣營的呂惠卿就知道這事兒還牽扯利益,他就成不了!
於是支持 變法的一派即便是在王安石出京之後也還是把鄭俠送去了禦史台 ,然後搞笑的是新法一派圍著宋神宗大哭,大約說了些陛下為了變革都瘦了二三四五十斤,為了百姓為了大宋廢寢忘食,居然就為了個莽夫之言就要罷廢新法嗎?!
哎嗨,然後新法就又全部恢復了,此時做宰相的正是被王安國痛恨的小人、佞人呂惠卿。
然後呂惠卿表示鄭俠這事兒王安國參與了,那畫是不是他畫的,不知道,但是那個上疏的文章很有可能是他寫的,然後王安國就被貶了。
呂惠卿的宰相還是王安石推薦的,結果上位就先「斬」了老上司的弟弟,汙蔑王安國這事兒呂惠卿沒有直接參與,參與的就是前幾天咱們說的那個差點要了蘇軾和司馬光命的舒亶。
然後咱們今天的故事就形成了閉環,王安國因為呂惠卿的誣陷被罷官,並且讓他直接回家,這事兒其實還挺羞辱人的。
宋神宗將此事還告訴了王安石,面對使者王安石愴然淚下,只是不知道他這個淚為誰而流,是覺得新法再次恢復還是弟弟王安國沒有看「錯」呂惠卿,是覺得自己拖累了弟弟王安國還是覺得大宋沒有救了呢?
不過,不久之後,宋神宗就又恢復了王安國的職位 ,可能在宋神宗看來當時奪了王安國的官也是權宜之計,是他變法的決心,也是被改革一派「綁架」的結果,作為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他應該懂。
不過可惜的是恢復王安國的詔令到達他的家鄉時,王安國已經死了,時年四十七。
他懂不懂宋神宗,懂不懂兄長王安石已經不重要了。
參考書籍:
【宋史】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刪除,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