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老師兼嶽父楊昌濟先生,他有三個很得意的學生,分別是毛主席、蔡和森還有蕭子升。在這三人裏面,毛主席跟蕭子升的關系是最親近的。他倆興趣差不多,性格也類似,年齡又差不多大,而且都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上學,所以很自然地,兩人就成了什麽都能說的好朋友。
在蕭子升畢業還不到一年的時候,毛主席由於想念這位老友,接連給蕭子升寫了 13 封信,有好幾封信開頭,毛主席都寫著「日來思念甚殊」。
這麽一看,那時候他倆的友情可深著呢。
就因為友情深厚,那時候毛主席和蕭子升一塊兒幹了不少事,像有名的「新民學會」,就是他倆一起弄起來的。
另外,在 1916 年還沒畢業的時候,這倆人還幹過一件「牛事兒」。啥牛事兒?就是為了長見識、多了解社會,他倆決定暑假的時候,一分錢不帶,從長沙出發一路走著,窮遊湖南。
在這一路當中,出現了好多特別有趣的事兒。
毛主席和蕭子升的窮遊打算,實際上是他倆臨時起意的,通俗來講就跟當下流行的那種「說走就走的旅行」差不多,他倆有了這想法後,稍微一合計,就定下來了。
當然啦,就算是窮遊,起碼的準備也得有點呀,所以,經過一兩天的準備,兩人就收拾好行李準備動身了。
要說這行囊裏都裝了啥?東西挺少的,每個人就帶了一把雨傘,還準備了一套能換洗的衣服和毛巾,再就是帶了些紙筆這類東西,錢是一點兒沒帶。
就這麽著,這兩人在當年七月,從長沙小西門動身,開啟了行程。可誰承想,原本勁頭十足的他倆剛走出去沒多會兒,就碰到了頭一個難題。
因為得渡過湘江,就得坐船,可坐船得要錢,然而這倆人一分錢都沒有。
咋整?當時毛主席和蕭子升都不清楚,然後,他倆在湘江邊上合計了好一陣,可合計了半天也沒琢磨出個法子,總不能就這麽回去呀?
最後啊,是毛主席主動跟岸邊一個船夫講清楚,說自己是學生出來遊歷的,身上沒錢。這船夫是個好心人,看他們倆不像騙子,最後同意免費送他們過河。
就這麽著,兩人幸運地白坐了一回船,把出門後碰到的頭一個問題解決了。可等過了河,第二個特現實的問題又找上他們了。
過了河以後,他倆一邊走一邊嘮嗑,一直走到寧鄉(今長沙寧鄉市),這時候都過中午了,他倆這才發現肚子咕咕叫,原來從上午出發到這會兒,兩個人啥都沒吃,得趕緊找點東西把肚子填飽。
可麻煩的是,這倆人身上都沒錢,那到底去哪兒吃飯呀?
為了填飽肚子,兩個人一路上開始「要飯」,可在那個時候,普通農家自己吃飽飯都難,哪有多余的糧食去幫助兩個路過的窮學生呀?
所以,爭了半天,這兩人一口飯都沒吃上,而且一直走路,把他倆餓得兩眼直冒金星。
於是,毛主席跟蕭子升合計,這麽一直下去不行,得找一戶比較富裕的人家去「討飯」才行,當時比較富裕的人家,也就讀書人的家了,因為能讀書,起碼表示經濟方面還算可以。
所以啊,這倆人一打聽,聽說附近有個姓劉的老學究,據說還是清朝的翰林呢,等搞清楚這位劉翰林的家在哪兒之後,毛主席和蕭子升就鼓足勇氣去敲門。
之所以硬著頭皮去敲門,是因為他們當時也不清楚這位劉翰林會不會搭理他們這種窮學生。為了不空著手去,兩人還臨時寫了一首詩,一方面當敲門磚,另一方面用這詩表明自己的來意:
翻山越水到名郡,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去拜見學尊。路途伴著白雲好似晶亮大海,清晨露水沾衣,餓著身子前行。
這首詩要是仔細品讀,能看出寫得特有趣。前兩句裏透過「翻山渡海」與「竹仗草履」,表明了自己是出來遊歷的身份。而且呢,還用上「學尊」這個詞,給劉翰林這位讀書人戴了頂高帽。
接下來這兩句,是在接著吹捧劉翰林的前提下,講出了自己的目的。像拿「白雲」來暗示劉翰林的隱居日子跟白雲似的超凡脫俗。最後那個「浸餓身」意思很直白,就是說咱們餓啦,想在您這兒找點吃的。
不得不講,這念過書的人啊,就連「討飯」這種事兒都能講得這麽文縐縐的,那這位劉翰林瞧見這首詩以後,到底是啥反應、啥態度呢?
一開始,劉翰林仔仔細細讀完這首詩,跟那兩人簡單聊了幾句,就讓他倆先坐著等會兒,沒想到自己居然站起來走掉了。
這個行為,蕭子升和毛主席都覺得挺意外的。
他們本來覺得,要麽會直接被攆出去,要麽能被招待一頓飯,可劉翰林啥也不說扭頭就走,這可把他們給弄迷糊了。
於是,倆人在劉翰林家的堂屋裏,一邊餓著肚子,一邊琢磨這到底是啥意思?
來來回回說,兩人就彼此寬慰,覺得這劉翰林肯定是給家裏人吩咐準備飯食去了,畢竟作為一個老學究,不可能不明白那首詩的意思。可隨著等待的時間不斷變長,兩人心裏逐漸發慌了,實在是太餓啦。
一直等到了末尾,劉翰林才慢悠悠地來了。
劉翰林出來後,沒跟這二人提吃飯的事兒,而是笑著從懷裏拿出一個小紙包,給了他們。
蕭子升眼神好使,一下就瞅出來這小紙包多半是錢,等他接過來用手輕輕一捏,心裏就有數了,這錢好像還挺多。
隨後,劉翰林跟二人說了再見,蕭子升和毛主席也挺識相,馬上就離開了劉家。出門後,他倆找了個安靜的地兒開啟那個小紙包一瞧,哎呀,居然有整整 40 枚銅元(民國初期的一種貨幣)。
這錢,在當時對於兩個窮學生來講,可真是不少了,然後他倆很快找了個小飯館,一通狼吞虎咽,總算把肚子填飽了。
這時候有人可能就問了,劉翰林為啥平白無故給倆窮學生一筆錢呢?其實啊,劉翰林這麽做,就表明他很會察言觀色,也特別懂人情世故。
毛主席和蕭子升,雖說穿得挺破舊,可他倆都是讀過書的,自身的氣質壓根不像討飯的乞丐。對於閱人無數的劉翰林來說,這一點他還是能分辨的。
在蕭子升的回憶中,也講到了這個事兒,當時劉翰林見到他們倆,稍微坐了會兒打量一番後,開口第一句就問:「你們咋穿成這樣?難道是碰上啥意外啦?」
所以呀,劉翰林打一開始,就差不多能明白眼前這倆年輕人不是乞丐那類的,再瞅瞅他倆的樣子,就更確定這個想法了。
毛主席和蕭子升啥樣呢?先說毛主席,他身材高大,那時的湖南人普遍個子不算高,所以毛主席這身材,在人群裏一站,那就是特別顯眼,跟別人不一樣。
蕭子升雖說沒有毛主席那麽高,不過他身上那股氣質能看出來不是一般人。蕭子升的父親留過洋,他家境不錯,還是書香世家,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當然有著和普通人不一樣的氣質。
而且,劉翰林跟兩人交流的時候,毛主席和蕭子升說話的樣子還有禮數,就讓劉翰林認定,這兩個年輕人不是一般人。
其中最有趣的,是劉翰林沒聲沒響地,就把毛主席和蕭子升的大致情況給問出來了。
當時劉翰林問道:「你們打哪兒來?」,兩人答是從長沙來的,劉翰林接著又問:「你們在長沙幹啥?」,蕭子升回應:「我們是省城的學生。」
一句是省城的學生,就表明了他們的身份,也讓三人關系近了些,畢竟都是讀書的人呀,可光這樣不行,萬一這學生身份是假的呢?所以,劉翰林就給這兩人出了個「考題」。
劉翰林問道:「你們讀過古文沒有?」,這回是毛主席回答的,當時毛主席講:「讀過【十三經】、【老子】還有【莊子】」。
聽到毛主席這麽講,身為翰林的劉翰林可高興壞了,緊接著就問道:「既然讀過【老子】和【莊子】,那您覺得誰給這兩部書做的評註最棒?」
這個問題,特別刁鉆也特別高明,首先,劉翰林沒問這兩部書裏的內容,而是問誰寫的評註好,這就要求回答的人不但得把這兩部書讀熟,而且還要能舉一反三,對跟這兩部書相關的註釋、解讀之類的書也得了解。
二來,問問誰的評註最佳,能借此看出回答的人是不是那種只會「讀死書」的,有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要知道,有很大一部份學生,只是讀卻不去思考,用當下的話講,就是只會死記硬背,沒有真正搞懂。
對於這麽刁鉆還高明的問題,毛主席是這麽回答的:
要說【老子】最好的註那得是王弼(三國時期著名經學家)弄的,【莊子】最好的註則是郭象(西晉玄學家)寫的
毛主席的這個回答代表啥呀?代表著現在你在大街上問兩個大學生:「學過高數沒?哪版高數教材最好?」本來你是想難住人家,可沒想到人家輕輕松松、明明白白就給你說出哪一版最好。
這算啥?這就叫有本事。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劉翰林可高興壞了,他對眼前這倆年輕人特別滿意,覺得值得幫一把。隨後,他起身進屋拿了一筆錢,給了毛主席和蕭子升。
就這麽著,毛主席和蕭子升美餐了一頓,接著他倆又往前走,中間還在河灘睡過覺,就這麽一邊走一邊玩,先後經過了長沙(縣)、寧鄉、安化、益陽,走了能有上千裏路,最後到了沅江。
沅江,就是當下的沅江市,如今是湖南省轄的縣級市,歸湖南益陽代管。就在這兒,毛主席和蕭子升碰到了一個挺有趣的人。
這人是沅江當地一家小旅館的老板,據蕭子升回憶,是個大概二十歲上下的年輕姑娘,叫胡茹英,長得很清秀,說話也文雅,一看就是讀過書的。
當時毛主席和蕭子升到了沅江,轉悠了好些天,想著找個旅館好好休息下,然後往回走,於是就住進了胡茹英的店。
入住當晚,這兩人在店大廳吃飯,當時客人不多,他倆一直聊書籍裏某個知識的看法,這引起了胡茹英的註意,胡茹英好奇地走過來問:「兩位先生打哪來的?」
毛主席當時笑著回答,他們是從長沙來的,這一回答把胡茹英驚到了,要知道沅江離長沙差不多有上千裏呢(指過去的路,不是現在的高速路),等聽說兩人是一路走過來的,胡茹英簡直驚掉了下巴,直說不相信有人能走這麽遠。
而且,蕭子升開玩笑說他倆是「乞丐」,胡茹英壓根不信,還說自己從小跟祖父學過看相,瞧他倆的神態和舉止,一眼就能斷定根本不是乞丐。
胡茹英說的這話,讓毛主席和蕭子升好奇起來,接著,他倆就請胡茹英分別給他們瞅瞅,當然啦,他們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對這個也就只是好奇一下罷了。
一開始,胡茹英不太想看,可耐不住這兩人使勁邀請,最後還是給這兩人分別相了面。
在胡茹英看來,蕭子升的性格就像清水,也就是脾氣好、性卻雲和,事實也的確這樣,毛主席還給蕭子升起了個外號叫「蕭菩薩」,就是說他性卻雲良跟菩薩似的。
另外,胡茹英還講蕭子升這輩子都會四處流浪,瞧瞧蕭子升的這一生,還真是如此,他余生一直在歐洲、美洲漂泊。
在給毛主席看相的時候,胡茹英講:「您往後要麽做大官,要麽當山大王,反正您誌向遠大,前途無可限量」。
胡茹英說的那些話,毛主席和蕭子升就覺著挺有趣,於是由著她接著說,就算胡茹英提到了一些所謂不好的方面,這兩人也沒一點兒不高興,而是認認真真把胡茹英的話聽完了。
隨著談話不斷進行,三個人逐漸熟悉起來。毛主席和蕭子升把這次出遊的情況都跟胡茹英講了以後,胡茹英特別佩服,不停地感嘆:「要不是家裏有母親在,我肯定跟你們去體驗這種‘叫花子’的生活。」
第二天,毛主席和蕭子升跟胡茹英告別,就走上了回去的路。經過好長一段路程,兩人總算回到了長沙。這時候的他倆,衣服破破爛爛的,形象糟糕透頂,可一點都不在乎,還覺得這一趟下來,精神特別滿足。
在毛主席那波瀾壯闊的一生裏,這次窮遊只是他年少時候的一個小片段。不過在這個小片段裏,毛主席和好友那真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身邊是能啥都聊的摯友,腳下是想走就走的旅程,這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