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位卓越的航海家,一位傑出的帝王,他們所留存的不單是中國人的過往,更是全體亞洲民眾的共有回憶。鄭和七次下西洋,某次意外攜回長頸鹿,竟被朱棣錯當作麒麟,以此作為其合法地位的佐證。一代航海家的非凡之舉,一代帝王的盲目之態,皆於此段事跡中展露。
【朱元璋去世,朱棣靖難奪位】
1398 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其孫建文帝承繼大統。但燕王朱棣對皇位心懷覬覦,遂與建文帝展開激烈角逐,此役在史書中被稱作「靖難之役」。
朱棣自幼歷經流離之苦,其性情剛猛,懷有莫大野心。朱元璋駕崩後,朱棣方覺奪取皇位有望。他先是於北京散播流言,編造建文帝的不當言辭,繼而以「清君側」為借口入京掌控朝政。建文帝逃往南京應天府,朱棣遣兵南下追擊。
朱棣此般行徑撼動了王朝的根本,亦使百姓對朝局心懷憂慮、忐忑難安。部份百姓私下低語,揣測朱棣僅是謀求一個美名;而另一些百姓則覺得朱棣乃明君,能夠治理好天下。各地士民就雙方各自表明態度,京城內外皆陷入緊張之態。
於此期間,一位名曰鄭和的宦官始終擁護朱棣。鄭和出生於雲南,其父親原乃元朝的小吏,其後淪為明軍的俘虜。鄭和在十歲之際便遭閹割而進入宮廷,隨後被遣至燕王府侍奉朱棣。縱然遭受宮刑,鄭和仍對朱棣忠心耿耿,化作他最為得力的助手。
1408 年,燕軍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正式稱帝,改年號為永樂,並向天下宣稱其獲取皇位合乎正統。起初,朝堂內外存在諸多質疑之聲,然而在朱棣的強勢統治下,最終歸於沈寂。
然而朱棣內心深知,自身皇位獲取不合正統,務必要透過多種途徑來證實是天命所授。正因如此,促使他開展一系列軍事活動,頻頻發動戰事,用以彰顯皇權。
【鄭和受命率寶船下西洋】
永樂元年,明成祖責成於南京構築規模宏大的寶船,以彰顯帝國之昌盛與豐饒。歷經三年,大明王朝建成 62 艘寶船以及 190 余艘護衛艦。每艘寶船高達 50 米,寬約 20 米,排水量達 10000 噸,遠勝於彼時歐洲最大的戰艦。
1405 年,明成祖委任鄭和為正使,統領寶船船隊初次遠航南洋。船隊人員達 3 萬之眾,除卻水手,尚含士兵、轉譯、醫生等。鄭和內心暗自欣喜,此乃他此生最為關鍵的使命,亦是展現自身的契機。
在出發的前一日,鄭和將水手們召集一處,滿懷興奮地宣告了此次遠航的目標。來自南洋的水手們雖說擔憂可能會碰到的風浪,然而更多的是被鄭和的熱忱所帶動。鄭和逐一和水手們握手,督促他們提前對帆索進行檢查,做好淡水和食物的儲備工作,確保遠航籌備周全。
艦隊率先沿海岸線向南行進,穿過馬六甲海峽後進入印度洋。當地居民首次目睹這般規模宏大的艦隊,皆前來圍觀。鄭和大方地把絲綢、瓷器等作為禮物贈予當地統治者,從而獲取了寶石、香料等物件。船隊的士兵們也相繼下船探尋土特產,並與當地人友善交往。
抵達錫蘭之際,當地使者前來進獻朝貢,將象牙、孔雀等物件呈予鄭和。鄭和甚為歡悅,此情形表明大明之威名已傳至南洋諸國。他親身設席招待錫蘭使臣,令其於船上縱情享用茶點,兩國使者亦就此約定了更為緊密的友好交往。
【馬六甲海戰擊潰海盜】
在返航途中,鄭和率領的艦隊遭遇了海盜頭目陳祖義。陳祖義頻繁搶掠過往商船,對南洋海域構成重大威脅。鄭和決意一舉剿滅海盜,以展現大明海軍的威力。
鄭和悄然召集將領集會,共商伏擊陳祖義之策。他們憑借海島地勢,把艦隊隱匿於群島之後。待海盜船只踏入伏擊區域,明軍戰船圍抄而出,迅疾圍困住海盜。陳祖義勢單力薄,旋即投降。鄭和把陳祖義捆縛結實,帶回中國處以斬首並示眾。
此次戰役不但剿滅了海盜,還突顯了大明於南海的制海權。鄭和的謀略以及艦隊的戰鬥力令南洋諸國另眼相待,皆派遣使者前來向大明朝廷朝貢,以謀取和平友善的關系。鄭和由此也愈發篤定,要持續七下西洋,確立大明在亞洲的影響力。
【七下西洋,建立友好關系】
1407 年,鄭和勝利歸朝,把南洋的各類貢品呈予明成祖。明成祖頗為滿意,遂決定持續遣派鄭和出使西洋,旨在構建大明和南洋諸國的友好情誼。
在 1405 年到 1433 年期間,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其行跡遍及南亞、西亞以及東非的十多個國家。每一次出使之前,鄭和均會開展深入調研,知悉前人的航海經驗以及目的地的風俗民情。並且,他還親自查驗艦隊裝備,保證一切準備無虞。
鄭和探訪當地的風俗人情,攜去絲綢、瓷器等中國特產,令這些國家對大明心存敬崇。每至一地,鄭和皆積極與當地人溝通,向其展現中國的文化。鄭和溫文爾雅、彬彬有禮,頗受南洋民眾喜愛。眾多國家甚至於清真寺中供奉鄭和畫像,仿若一位聖賢。
鄭和的多次西洋之行,有力拓展了對外關系,構成了中國歷史上航海交流的關鍵一頁。他亦為大明王朝最為卓越的航海家。
【麒麟畫像成永樂之證】
1414 年,鄭和艦隊抵達非洲東海岸,獲熱情款待。當地統治者贈予鄭和兩只前所未見的大型動物,據稱乃「麒麟」。鄭和目睹此奇異生物,即刻想到可呈獻於成祖,以證天命在明。
次年,鄭和把兩只動物帶回華夏,敬呈給成祖。成祖看到這種異獸,即刻判定其為傳說中的麒麟,欣喜異常。朝中大臣們亦隨聲附和,予以稱贊。成祖當即命令畫匠繪制這兩只「麒麟」的影像,以作紀念。
畫像旋即告成。兩只動物脖頸長達數丈,鼻部潔白,雙角呈黃褐色,活靈活現。成祖愈發認定此乃上天賜予他的祥瑞之獸,象征著他獲取天命,穩坐龍椅。
成祖狂喜至極,旋即頒旨於宮殿顯著之地懸掛麒麟之畫像,且廣召朝臣前來觀瞻。朝臣皆交口稱譽,紛紛呈上奏章恭賀皇上獲此瑞獸。成祖亦借此進一步鞏固皇權,昭示自身乃明朝正統且合法之君主。
這兩只動物實則為尋常的長頸鹿,然而在成祖的心裏,其化作了自身合法地位的憑證。一位偉大帝王的盲目自負,於此幅畫像裏得以達成。並且,這也昭示著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已由經貿交流轉變成鞏固皇權的手段。
【結語】
鄭和七度下西洋,開創了中國遠洋探險之端始,亦激發了南洋諸國對大明文化的尊崇之意。而明成祖借鄭和此舉鞏固自身統治地位。一位航海家的榮光與一位君王的謀算,共同編織出了令人贊嘆的歷史篇章。直至今日,鄭和之精神依舊鼓舞著中華民族銳意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