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1年呂正操勸說張學良回東北,張學良:如能回鄉,我有三個條件

2024-01-28歷史

少帥張學良是民族的功臣,其發動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但是張學良也為此付出了長達54年人身自由的代價。

在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老蔣懷恨在心將張學良扣押了下來。

1991年張學良終於恢復了自由身,此時他已經是89歲的老人了,後來張學良一位曾經的老部下找到他,希望他能夠回大陸看一看,當時張學良提出了3個條件。

那麽這位老部下是誰?三個條件分別是什麽?張學良最終又為何沒能回大陸呢?

55年後的重逢

1991年5月29日上午,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有兩位老人正在緊握著彼此的雙手,兩人沈默了很久都沒有說話。

曾經的他們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也是無話不談的密友,兩人都是曾經在戰場上策馬揚鞭的將軍,現在都已年近90了。

他們算了算時間,彼此分別已經有55年了,兩人正是呂正操上將和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看著眼前的呂正操,往事一幕幕重現在了眼前,少帥感慨道:「我最遺憾的是沒能直接參加抗日,你帶的部隊堅持打日本,對我也是個慰藉。」

呂正操隨後便安慰張學良道:「您這一生做‘西安事變’這一件事就行了,打日本別人替您打了嘛,東北軍替您打了嘛。」

隨後呂正操說道,當年東北軍全部都參加了抗戰,投靠了蔣介石的大部份都已經犧牲在了戰場上。

而53軍則在遼沈戰役當中放下了武器,選擇在沈陽起義投向了人民。東北的青年才俊都是好樣的,在整個抗戰時期都十分英勇,先後為保衛國家捐軀。

老蔣也是十分狡猾,每次要打惡仗的時候都叫東北軍上,在上海的時候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全部都撤退了,就讓我們東北軍的吳克仁殿後。

最終在渡江的時候很多東北軍的士兵溺死在了江中,蔣介石不但沒有給予補充,而且還取消了這支部隊的番號,將幸存的士兵全部遣散回了家鄉。

不過呂正操沒有告訴張學良,在他投向人民的一方之後,他還曾經帶領著部份的東北軍在冀中根據地對日軍發起反擊。

東北軍的熱血也曾經在華北地區揮灑,他們在戰鬥中向外界證明了東北軍也是很能打的,不是九一八事變中一槍不放的孬種。

聽到自己曾經的部隊曾經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張學良的內心也有了一絲安慰。

不過他的回憶卻拉回到了1936年,如果當初沒有去南京,或許帶兵抗日的就是少帥本人了。

1936年12月12日,中國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張學良對蔣介石實施「兵諫」,逼迫蔣介石放棄進攻陜北,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合作共同抗日。

蔣介石礙於形勢所迫,選擇與中國共產黨達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不久之後就迎來了抗日戰爭。

當時張學良完成了國共合作的目標之後,心中對於這位結拜大哥懷有深深的愧疚,於是就打算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去南京。

殊不知當時的委員長心中早已經給張學良扣上了使用武力要挾最高統帥的罪名,因為這一次事件讓蔣介石的顏面掃地,如果不對張學良采取一定的措施,將來怕是會有其他人相仿張學良的行為。

蔣介石當時一度想要將張學良殺死,他覺得光是軟禁也太便宜張學良了,難以泄心頭之恨。

可是蔣介石礙於多方面因素放過了張學良,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最終張學良被軟禁至1991年,而西安事變的另一位主要將領楊虎城則被蔣介石秘密處決。

而張學良麾下的10萬東北軍也被蔣介石收為己用,正如呂正操將軍所說的,大部份都參加了抗日戰爭並犧牲在了戰場上。而呂正操上將則選擇了人民,那麽兩位人生道路截然不同的摯友,他們曾經又有著怎麽樣的故事呢?

東北軍走出來的開國上將

張學良和呂正操的故事開始於1922年,當時出身東北的呂正操只有17歲,當時他聽說東北王張作霖的兒子正在招募新式軍隊,於是一心想要從軍報效國家的呂正操就去報了名。

在當時的東北軍中,很多人都沒有讀過書,基本上都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稍有有些文化的人都能夠在軍中當上一官半職。

而呂正操正好在小的時候曾經讀過小學,肚子裏面也有一些墨水,於是他就看到了晉升的機會。

恰逢當時張學良的衛隊旅正在招募文員,於是呂正操就前去報名,結果沒想到一眼就被當時的考官看中,直接擔任了副官處的文書。

當時呂正操在帥府裏面辦事,經常都能夠接觸到東北軍的高級將領,其中就包括了他的上司張學良,於是兩人的友誼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建立的。

後來張作霖在東北建立了東北講武堂,他要求自己的兒子張學良進入軍校學習。

而張學良則推薦了自己的秘書呂正操進入軍校學習,於是兩人就此在東北講武學堂成為了同學,在學習期間也建立了相當深厚的友誼。

1928年,張學良在東北改旗易幟,隨後呂正操就一直陪伴在張學良的身邊,歷任秘書、參謀長、團長。

兩人在之後的軍教生涯中並肩作戰,呂正操也成為了張學良十分信任的部下。

1936年,張學良執行了老蔣的「不抵抗」政策,10萬東北軍放下武器讓日本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東三省。

張學良作為東北軍的首領,自然少不了被國內輿論的討伐。當時的張學良內心也是十分郁悶,他感覺自己愧對中國人民,隨後就將呂正操調到自己的身邊擔任內勤。

一方面他希望能夠在身邊多安排一個心腹,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有一個人可以傾聽自己的內心。

後來張學良就被蔣介石安排到了陜北「圍剿」紅軍,但是張學良看著東北的日軍,他更希望將槍口調向侵略者,不願意與紅軍作戰。

於是他就和中共方面接觸,更是派出呂正操接待來自中共方面的代表。而呂正操也正是在這個期間接觸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想,這也為之後呂正操投向人民埋下了伏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張學良在逼蔣抗日之後就被囚禁在了南京。

早在張學良出發之前,呂正操以及其他東北軍的將領就曾經勸說過張學良不要跟著蔣介石去南京,就連周總理都親自趕到機場進行攔截。

可是當時張學良的去意已決,大家都沒有辦法挽留,或許是張學良心中對於這位曾經的老大哥還有一些愧疚之意吧,張學良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出來了,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最終國共兩黨還是達成了合作,張學良的心願算是達成了,盡管這一代價十分巨大。

但是對於張學良的東北軍,蔣介石內心一直都有所忌憚,因為老蔣一直以來對於除了自己的嫡系和黃埔系以外的部隊都十分抵觸。

隨後他就打算將東北軍改編肢解,試圖一口吞掉10萬東北軍。

此時的呂正操也知道了老蔣的野心,他不想在老蔣的手下賣命,於是就趁此機會帶著自己的部下脫離了東北軍,隨後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後來呂正操將軍跟隨我軍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屢立奇功,遠在南京的張學良得知道自己的愛將仍舊帶領著部份東北軍積極抗日,內心也是十分欣慰,更是派人轉告呂正操:「這條路走對了。」

此後兩人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張學良輾轉去到了台灣,而呂正操則憑借革命期間的赫赫戰功,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被授予開國上將。

一直到1991年張學良恢復自由之後,這對老戰友終於在幾十年後再次聚首,此時呂正操勸張學良回去東北老家,而張學良則提出了三個要求,這三個要求是什麽呢?

張學良回大陸前「約法三章」

1949年10月1日,中國迎來了開天辟地的時刻,新中國正式成立。

蔣介石灰溜溜地逃到了台灣,而張學良也跟著去到了台灣,估計蔣家王朝一天不倒張學良也很難重獲自由了。

1975年,蔣介石在台灣逝世,當時張學良以為自己終於熬到頭了,可是沒想到小蔣先生卻還是沒有放過他。

要說張學良也確實很能熬,1988年小蔣先生也被張學良熬走了,隨著李登輝的上台張學良也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1990年,張學良重獲自由,此時的他已經89歲高齡了。

雖然此時張學良獲得了自由,但是由於其身份的特殊,在生活當中還是有很多的限制,至少回大陸和與中國共產黨接觸是不可能的了。

一直到1991年的時候,張學良申請前往美國探親被允許之後,中國共產黨才有機會和張學良進行接觸。

隨後中國共產黨派出張學良曾經的老部下呂正操上將秘密前往美國和張學良見面,因為張學良是中華民族的功臣,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都希望能夠邀請張學良回到大陸看一看。

當時張呂二人都已經年近90了,自西安一別已經過去了55年了,兩人再一次見面的時候除了緊握雙手之外,久久都說不出話來。

兩人實在是太久沒見了,千言萬語在嘴邊卻不知道從何說起,隨後他們還約見了很多次,每一次見面都是激動萬分。

之後呂正操為張學良說了自己後來的經歷,隨後就開始直入主題表達了中央希望呂正操回國的希望,然後拿出了一封鄧穎超同誌的親筆信。

信中的大致意思是周總理十分牽掛張先生,希望能夠邀請張學良回國敘舊。

張學良闊別家鄉已經數十年了,回去東北的念頭不知道在他腦中閃過多少次了,他很希望能夠回去為父親掃墓,然後回到曾經的「大帥府」。

每每想到這裏,張學良心中就是一陣感傷,於是沈默了許久之後,張學良對呂正操說出了三個條件:

「如果能回鄉,我有三個條件,第一,回去要低調,不能搞歡迎儀式,第二,不能搞記者會,第三,不想被恭維。」

呂正操聽完之後哈哈大笑,更是直言道如果將軍能夠回歸大陸,莫說是這三個條件,即便是十個都可以,這三個條件可謂是輕而易舉。

於是張學良在同年6月度過自己生日之後就給鄧穎超回了信,表示自己十分渴望能夠回到祖國,一旦有機會就一定會回去。

然而張學良最終沒有回到祖國,他對於中央的邀請始終還是有一些顧慮,因為在台灣生活多年,他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銳氣,現在還是會顧忌台灣方面的想法。

畢竟台灣方面給張學良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表面上張學良是可以去任何一個地方,但是這個地方卻不包括中國大陸,張學良希望等到兩岸正式開放之後再回到故鄉,但是此時他已經91歲高齡了,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他了。

再加上後來張學良和妻子都身患重病,還多次進入急救室搶救,身體條件也不允許他再舟車勞頓了。

最終張學良定居在了美國夏威夷,一直到去世都沒能夠再次回到故鄉。

結語

拋開張學良曾經的私生活,他對於國家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可否認他是中華民族的功臣。

曾經的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都讓張學良名垂青史,但是張學良本身的性格卻限制了他的發展,最終讓他在軟禁生活中度過了自己的下半生。

張學良最終沒能回國確實是一個遺憾,但是中國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曾經作出過的貢獻,少帥永遠都會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