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自1949年敗退台灣以後,就鮮少出現在大陸人民的視野,那時海峽兩岸的關系雖不算和緩,但彼此之間的聯系從未中斷。雙方更是為了促進國家統一,不懈努力著。直到1956年的春天,蔣介石曾經的秘書許孝炎,突然接到了一封來自毛主席的親筆來信。
這封信件無疑茲事體大,所以,當許孝炎在拿到後,很快就轉交給了遠在台灣的蔣介石。據說,當時的蔣介石拿著這封特別來信,來來回回地竟看了半個鐘頭,久久地琢磨著。特別是信中的最後一段話,讓老蔣還近乎出神般地小聲默念了出來。
究竟信裏是什麽樣的內容,能讓身為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如此感慨呢?在他讀完信件後更是沈默良久,最後只對靜待身旁的許孝炎說出了四字,便轉身離去,讓人來不及看清臉上的神情。那麽這封親筆信,到底都隱含了哪些資訊?現在,就讓我帶著大家一起解讀。在進入今天的正題之前,新進來的朋友可以點點關註,既不會錯過未來精彩內容,又可回顧往期內
為入寶島,神秘信件幾經轉折
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共雙方一直就祖國的統一,為主要完成任務。並且早在1945年抗戰結束後,毛主席還受到蔣介石的邀請,在周恩來、王若飛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重慶,針對中國的未來進行了初次談判。但遺憾的是,這次國共雙方的破冰之旅,並沒有起到什麽效果。後來蔣介石退守台灣,中國共產黨再次在國家統一的問題上,研究新的策略。
周總理就曾在1956年,政協的第二屆二次會議上,正式宣布了國家力爭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之後,又與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章士釗,在中南海西花廳進行了會談。他們之間相談甚歡,相互交換了許多思想。
當聊了許久氣氛正好之時,周總理最後,向張士釗提出了關於蔣介石和台灣的話題,言語之間希望台灣可以和平回歸祖國,同時也歡迎蔣介石懷著友好的態度返回大陸。張士釗在聽完以後,隨即意識到,組織這是將聯絡台灣的任務交給了自己。
張士釗曾是國軍的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後又是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讓德高望重的他,成為兩岸間和談的代表最為洽和。在會議之後,張士釗略微思索,便告訴周總理,說自己的第三任妻子,就在解放後搬到了台灣居住。這次任務,正好可用探親之名赴台,然後想辦法聯絡蔣,探聽他對返回大陸和兩岸統一的想法。
周總理聽完後,對張士釗的主意很贊同,會面結束便隨即告知了主席。毛主席聞之,對他的辦法給予了很大的肯定,便特意抽空見了張士釗,為此次赴台的計劃,進行了詳細的探討,最後附上一封親筆信件。
張士釗處事嚴謹,他考慮到蔣介石可能會警惕來自大陸的人,拒絕與自己會面。為了完成組織任務,他遠赴香港,找上時任【香港時報】社長的許孝炎。這位許孝炎同誌,身份並非一般,他曾是蔣介石的秘書,頗受蔣介石信賴。並且章士釗和許孝炎兩人都是湖南人,身為老鄉的他們私交甚好,有了他這個中間人,再想見蔣介石就容易多了。
張士釗到了香港之後,多年未見的兩位老朋友頓時感慨萬千,他將毛主席的委托和親筆信交給許孝炎,並說明了主席想以和平方式統一全國,以及希望實作國共再次合作的願請。許孝炎在接收到信件後,不再過多寒暄,因為他明白此事意義重大不敢耽誤,便懷揣著信件迅速飛往台北,向蔣介石求見。
敲擊內心,寬大政策動之以情
在蔣介石得知許孝炎要來見自己後,便將他請去台北的士林官邸,問他不遠萬裏來有什麽要事。許孝炎將此行目的向蔣介石如實匯報,並將毛主席的親筆信件遞交給他。於是,便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蔣介石持著懷疑的態度開啟信件,反反復復閱讀了幾遍後,還忍不住一字一字斟酌地默念出來。
為什麽老蔣會如此來回讀這封信呢?裏麪包含了極為重要的資訊,大致可分為四點:第一,在台灣回歸祖國之後,除外交權外,蔣介石依舊擁有台灣人事管理,及軍政大權;第二,台灣在軍事建設方面如果經濟不足,可由中央政府撥付資助;第三,關於台灣土地改革,可以暫時從緩,並在改革條件成熟之後,中央會尊重蔣介石的意見。最後的第四點,最為不能忽視,就是海峽兩岸建立友好關系,彼此不再互派特務,共同維護兩岸之間的團結。以上內容,便是「一綱四目」,也是後來「一國兩制」的前身。
同時毛主席還在信中表示,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永遠不會變化,但前提是台灣回歸祖國,不再搞分裂。之後,考慮到蔣介石的思鄉情懷,毛主席還在信中寫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歡迎蔣先生在祖國統一後,回家鄉看看。」
這句話無疑是能夠觸動老蔣內心的,因為蔣介石本身就是浙江奉化縣溪口人,所謂故土難離,受過傳統教育影響的他,始終是希望晚年能夠落葉歸根。蔣介石的母親就葬在溪口鎮的慈庵,在他還沒離開大陸的時候,年年都要為母掃墓,也算是孝子一個。
加之,毛澤東和蔣介石屬於纏鬥了大半輩子的「老冤家」,自然深知他的心思。所以,就算蔣介石後來撤離大陸,還是令人將他的舊居維持原狀。不過後來有人私自闖入溪口蔣宅墓地,將慈庵破壞,所幸的是遺骨尚存,中央政府發現後及時加以保護並修復。
畢竟那個時代國共爭雄,蔣介石當初令毛主席喪失親屬,還派人去掘他家祖墳。而毛主席在面對落入手中蔣家的祖墓、卻不懷恨在心,不動一磚一木。
照毛主席在信中所寫內容可以看出,他對蔣介石是采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的。可老蔣在讀完這封信後先是陷入沈思,平息內心的波動,表面上默不作聲。他的回復讓許孝炎等待了許久,最後等到區區四字:「辛苦你了。」見他這般反應,許孝炎只得暫先告退。當時沒人知道蔣介石是否心動。但照情況看來,這次大陸給予他許孝炎的委托,是以失敗告終。
鍥而不舍,相機行事巧妙感化
雖然蔣介石明面上並未贊同毛主席的提議,但不代表他沒有一點心動。眾所周知,蔣介石在政見方面一直與毛主席存在很大分歧,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他們自始至終高度默契立場一致。正因為雙方的堅定態度,才使得想要從中作梗的美國無法趁虛而入。
美國方面挖空心思地想要在中國搞分裂,可奈何當時蔣介石怎樣都不肯配合,於是他們便想出了在國軍政府內部,扶持別人上位的刁鉆計謀。這樣的變化,自然使得蔣介石的地位陷入危機。在此情況之下,毛主席再次向蔣介石伸出了橄欖枝,並公開表示自己的態度:「在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
正因為毛主席的那次立場,讓蔣介石真正開始考慮大陸給出的寬大條件,在和自己的兒子蔣經國反復商討之後,便派蔣經國找上了曹聚仁。曹聚仁是民國時期著名作家、記者,雖是個文化人,但同時與國共雙方上層人士均有密切交往。
他的政治活動能力相當出色,且曹聚仁本人,又對兩黨保持著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所以他在蔣介石心中,是兩岸之間最為合適的溝通橋梁,以及談判的見證者。
曹聚仁受到蔣介石的委托,於1956年7月份前往大陸,去北京探清真實意圖。得知到訪,中央對曹聚仁表現得極為重視,周總理特意將他安排在頤和園進行接待,重申了希望和平統一祖國的態度。當然,毛主席也在中南海接見了曹聚仁。當曹聚仁問起如果兩岸統一,台灣人民是否能保留原來的生活時,毛主席爽快點頭,保證完全可以。
之後又請他去蔣介石的居所和故鄉走走,拍點照片帶回台灣給蔣介石看,以慰他的懷鄉之情。臨別時,毛主席親筆題了首【臨江仙】相贈,詞中有兩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時彩雲歸。」表達了他希望蔣介石回大陸安度晚年的誠意。
就這樣,曹聚仁先在廬山蔣的故居住上了一周,期間特意拍下了「美廬」的照片;然後又來到蔣的奉化老家,發現其祖墳保存的也非常之好,感覺甚是欣慰。待到曹聚仁返台以後,向蔣氏父子詳細說明了,在大陸的談話和所聞所見,並將照片和毛主席那首詞轉交給了他們。蔣介石在看到這些後很受感動,因此逐漸減少了對和平統一的抵觸和疑慮。
共同禦敵,兩岸團結冰釋前嫌
經過多次有效溝通和協調,兩岸之間的來往越發密切,大陸先是發表聲明,歡迎台灣同胞來大陸走親訪友,保障他們安全自由。而且將「二.二八」紀念活動加以恢復,及特赦了一批國軍戰犯與特務。而台灣那邊,蔣介石則是將自己的心腹派往北京,邀請毛主席親自訪台以表友好。
甚至在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在與美國總統尼克遜見面時,還當眾把蔣介石稱為自己的「老朋友」。當時尼克遜問道:蔣介石稱主席為匪,不知道主席稱他什麽時,毛澤東哈哈大笑,周恩來回答:「一般地說,我們叫他們‘蔣幫’。在報紙上,有時我們稱他作匪,他反過來也叫我們匪,總之,互相對罵就是了。」毛主席則表示:「實際上,我們同他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
當然,毛主席也曾精明地考驗過蔣介石這位「老朋友」。在1974年元旦,南越派軍艦闖入西沙。蔣激烈拍案,當即指示台「外交」部門「發表中國領土不容侵犯」的聲明。以前國共雙方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磨擦,中共海軍軍艦,在東海南海間的往來,都是繞道台灣東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峽。
但在中國與南越的海上之戰爆發後,西沙海軍要求增兵,毛澤東批準後,還專門強調直接走不再繞彎。所以那次四艘導彈護衛艦,鮮明地停在東引島一側,準備通行。這個報告被蔣介石聽後,雖有猶豫,但還是同意了。當晚,國民黨軍開啟探照燈,讓中共艦只順利透過。
橋梁中斷,心願未了遺憾至今
就在兩岸關系進入前所未有的明朗順暢之時,讓人遺憾和悲傷的事情發生了。就是當初被找來做見證人的曹聚仁,和張士釗兩位老同誌,分別於1972年和1973年間相繼逝世。架通大陸與台灣的和平橋梁就這樣與世長辭了,沒等到國共雙方找到合適的人選,不料蔣介石也在1975年患病,帶著未完成的願望告別了所有人。
大陸和寶島之間的溝通就這樣再次中斷,據說,毛主席在得知他離世以後,久久不能釋懷,他將自己關在屋內,把張元幹的那首送別詞,【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的演唱錄音放了一天。這首詞曲短短只有幾分鐘,可如果迴圈播放,便形成了一種哀悼的沈重氣氛。
毛主席還讓人將詞中的「舉大白,聽金縷」,改為了「君且去,不須顧」。這樣一來,使得送別的意味更為濃厚,他為這位「老朋友」得猝然離世感到悲痛,更為對尚未完成的兩岸和平統一而深感遺憾。
在蔣介石生命的最後時光裏,他的思鄉之情愈加熾烈,希望死後不要安葬在台灣,而是等到祖國統一的那天,將他送回故鄉和母親埋葬在一起,家國至死不分。
對於毛主席和蔣介石二人來說,七十年代上半期,是他們人生最後的歲月。歷史將他們的希望與遺憾、演繹出了多少榮辱成敗、和人生感嘆。但盡管如此,他們的共同心願都是祖國和平統一,這更是海峽兩岸愛國人士的共同心聲,衷心祝願這一遺憾能夠早日完成。
本期的內容就到此結束了,歡迎新老朋友們,在評論區積極點評,留下你獨特的見解。如果覺得本期還不錯的朋友,可以點一下關註,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