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80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古代史】解說詞110:名流千古——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2024-01-14歷史

第1 10 名流千古

——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這是一場文學革新運動,古文將代替駢文。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古文幾起幾落。這是一場漫長的時間戰,跨越唐宋兩朝幾百年。這裏有文學的革命,人才的競爭。這裏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唐人深得騷學唯一的子厚,這裏有如「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的曾子固,這裏還有名動京師,傳遍天下的「三蘇」。這是一場力量失衡的較量,結局早已經註定。這些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是如何力挽狂瀾,扭轉時文的呢 ?

漢朝時開始出現一種新的文體,到南北朝時期達到鼎盛,這就是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儷文,駢偶文。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註重辭藻和用典。由於駢文註重形式技巧,所以在內容表達上往往受到束縛。駢文中雖然也有一些優秀作品,但是大部份都形式僵化 , 內容空虛。對於這樣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體,很多學者提出反對之聲,並主張提倡古文。

所謂古文是相對駢文而言的,漢朝之前的散文語言質樸,以單句為主,不受格式限制,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

這場發生在唐宋時期,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文體改革運動史稱「唐宋古文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湧現出了不少傑出的文學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史稱「唐宋八大家」。 這場運動的倡導者是誰呢 ? 他在文學方面有什麽突出表現呢 ?

韓愈,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後人更是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認為,駢文是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

韓愈提倡古文,不僅僅是要求改變一種文體,而是要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把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相統一。那麽, , 韓愈的散文風格又是什麽樣的呢 ?

韓愈的文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直率,慷慨激昂,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如他的作品【師說】,就強烈的反映了現實,抨擊了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並對那些誹謗者進行公開的答復和嚴正的駁斥,在行文中夾雜著強烈的感情色彩。

而他的【祭十二郎文】更是祭文中的千古絕唱,抒發了對十二郎的悼念哀痛之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中,文章突出體現了韓愈「文以明道「的信念。

韓愈的主張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關註。柳宗元是誰呢 ? 他又有什麽樣的主張呢 ?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共同倡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針對駢文內容空洞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在形式上 要求突破駢文束縛,要求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他們透過身體力行創作了很多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的優秀散文。如【永州八記】是中國古代山水遊記中的一朵奇葩,文章展示了永州山水的優美景致,並借山水抒發了作者胸中之氣,把自己和山水融為一體,賦予永州山水以靈魂。

正是在「韓柳」的推動之下,唐代的古文運動開展起來,他們還培養了一批青年作家,使古文運動聲勢日盛。但是隨著「韓柳」的逝世,唐代古文運動因缺乏領軍人物逐漸衰微。駢體文又死灰復燃,再次成為文壇主流。

古文運動是不是就此銷聲匿跡呢 ? 誰能力挽狂瀾,重振古文運動呢 ?

北宋初年,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一部份上層士大夫整天醉心享樂,粉飾太平,吟花弄月,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體。為了糾正西昆體的弊病,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永豐)人。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成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學成就對當時及後世影響深遠。他主張文以明道,強調內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內容與形式要高度統一。同時,又反對浮靡雕琢、晦澀怪癖之風,提倡簡練流暢。他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對這次革新運動起了示範作用。

他的一生著述非常多,但是散文方面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內容充實,深入淺出,行文流暢,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寓奇於平,使北宋文壇面目一新。他的作品大都收入【歐陽文忠公文集】。1057年,作為翰林學士的歐陽修主持了當年的科舉考試,對以駢體文應試者痛加裁抑,歐陽修雖然因此遭到眾人的斥責,但是卻迫使文人們改學古文,這是古文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標誌。

這一年的科舉不僅錄取了後來的文壇領袖蘇軾,還錄取了兩位古文大家曾鞏和蘇轍。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合稱「三蘇」 , 都是倡導古文運動的健將。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少時不好讀書,常年出外遊玩,到27歲時才開始發奮讀書。他的文章以論兵見長,縱論古今,指陳時弊,切中要害。在【六國論】中,他指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提醒宋朝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屈辱外交政策。他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語言鋒利,恣意縱橫,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只可惜,這樣一位文學大家年僅57歲就病故了。

幸好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特別是蘇軾在繼歐陽修之後,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軾繼承了歐陽修的文學觀點,並且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文章應該擺脫束縛,行雲流水,文理自然。蘇軾的散文氣勢恢宏,與韓愈雄渾的散文各具特色,人稱「韓潮蘇海」,達到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最高境界。

他的弟弟蘇轍雖然文學成就遠不及蘇軾,但是在古文運動中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蘇轍生平的學問深受父兄的影響,他比較擅長政論和史論,對當朝時弊論斷切中要害,一針見血。他的散文文風平暢,他自己也說「子瞻之雲絲,吾文但穩耳」。 茅坤也評論說:「蘇文定公之文」,「沖和淡泊,遒逸疏宕,大者萬言,小者千余言」,「西漢以來別調也」。

同時受到歐陽修提拔的古文大家還有曾鞏。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出身書香門第,天資聰穎,記憶力超強,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得力幹將,全力支持歐陽修,並完全接受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主張「文以明道,先道後文,文道結合,先道德,後辭章"。所以他的文章自然淳樸,不講究文采。

他的散文古典雅致,章法嚴謹,長於說理,對後世影響非常大,明清兩代著名作家都將其作品奉為典範。他早年就結識了王安石,並結為摯友。雖然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這並不影響他與王安石共同倡導古文運動。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人。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擅長政論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就是一篇主張社會變革的力作。他反對西昆體的靡弱文風,強調文學的作用在於服務社會,要具有現實功效。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現實,具有比較 濃厚的政治色彩,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傷仲永】等。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如山水遊記散文【遊褒禪山記】,既有遊記 又有說理,兩者緊密結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這場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古文運動,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精華,同時又有所創新和發展,扭轉了長期以來統治文壇的浮靡華艷的文風,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開創了古典散文發展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