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百團大戰中,子彈從陳錫聯胳膊和身體穿過,政治部主任被擊中

2024-01-25歷史

抗日戰爭中,「百團大戰」成為了中華民族堅毅韌性、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征,而陳錫聯作為「三陳」之一的名將,在這場戰爭中嶄露頭角。

1940年秋,為適應抗日戰場不斷變化的實際形勢,八路軍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旨在摧毀華北地區敵占的交通線和據點,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攻勢。

按照計劃,這場戰役分為三個階段,自8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2月初結束。除了消滅敵軍,破壞華北交通線,打擊日寇的「囚籠政策」外,這場戰役還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有效阻止了國民黨妥協投降的暗流。

由於共有上百個團參戰,後人稱之為「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的一個月,陜北紅軍主力即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任紅十師師長的陳錫聯也隨之改任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

當時該團兵員計2900余人,是紅軍的精銳部隊,一直都被視為第129師的「核心力量」。作為「核心力量」,該團自然更常被置於一線戰場。

此前,陳錫聯率部已經在陽明堡、響堂鋪等地打過好幾場可圈可點的仗,炸了日軍的飛機、擊毀敵方汽車百余輛,殲敵少佐以下400多人,還繳獲了大量彈藥等軍用物資。

在百團大戰的第一階段正太戰役中,第129師負責執行正太路陽泉至榆次段的破擊任務。

獅堖山是陽泉的西南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了這裏,可以瞰制鐵路線,對陽泉構成威脅。所以,八路軍將其選為頭號攻占目標。

而日軍自以為占據了優勢,沿正太鐵路線設定了多個據點,配有裝甲車巡邏,吹噓這條路線為「鋼鐵封鎖線」,對獅堖山並未給予足夠重視。

八路軍趁其不備,神速行動,14團成功占領獅堖山,扼住了正太路西段的咽喉。陽泉的日軍發現形勢危急,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從8月20日至26日,敵軍調集了精銳炮兵和飛機,采用正面進攻和偷襲等手段,發動了多輪攻擊,企圖奪回獅堖山的控制權。

在充滿變數、危機四伏的戰鬥環境中,團長陳錫聯和旅政治部主任盧仁燦一同親臨前線偵查戰場動向。二人藏身於一塊巨石之後,突然有戰士發現山下出現了敵軍,高聲呼喊:「敵人又上來了!」

一聽有敵情,兩人立即起身,用望遠鏡進行觀察。幾十年後,這個小插曲仍歷歷在目,讓人記憶猶新,生動展現了獅堖山戰鬥中風險之大。

在獅堖山的五天戰鬥中,陳錫聯將軍在回憶錄中詳細記錄了這段艱苦卓絕的戰爭經歷。戰鬥在21日清晨天還未亮時就開始,60名日本士兵率先發起進攻,但他們很快就被我軍的簡單工事和掩體所阻擋。

我軍戰士們嚴陣以待,等日軍接近能夠看清眉眼的距離時,才突然開火,打亂了日軍的進攻節奏。日軍不得不退回,但僅僅過了兩個小時,新的一波進攻又開始了。

這次日軍采取了新的戰術,調集了約150人的炮兵中隊作為增援,企圖從獅堖山右側的西峪掌村發動突然襲擊。我軍戰士們再次展現出了高超的戰術素養和英勇無畏的精神,成功擊退了日軍的進攻,保住了獅堖山。

一段驚險的歷史瞬間,八路軍與日軍在西峪掌村不期而遇,一場激烈的戰鬥就此展開。當時,日軍正計劃從背後偷襲獅堖山陣地,而八路軍也正好在調整防禦,註意到了這一薄弱位置。

時間的巧合,讓雙方同時到達了戰場。八路軍迅速反應,成功地將敵人陷入了三面夾擊的境地。在這場戰鬥中,日軍傷亡慘重,最終不得不匆忙撤退,留下40多具屍體,其中還包括了炮兵中隊長中島的屍體。

這段歷史,展示了八路軍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也警示我們,戰爭的殘酷無情,必須珍惜和平,遠離戰爭。

在獅堖山的戰場上,有一種力量讓人敬畏。他們在被侵略者的飛機和炮火日夜轟炸的環境下,堅守陣地,憑借著堅固的工事和靈活的戰術,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他們的堅定意誌,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他們的勇敢和堅韌。盡管他們被迫撤出獅堖山,轉移到了龍門上莊一帶,但他們依然堅守著他們的職責,繼續執行破路等作戰任務。

勇敢堅韌的八路軍在獅堖山的戰場上堅守陣地,以靈活的戰術和堅定的意誌,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盡管他們被迫撤出,但他們依然堅守著他們的職責,繼續執行作戰任務。

陳錫聯並非第一次經歷戰鬥中的危險與受傷,他的經歷就像家常便飯,連掛彩這樣的事也見怪不怪。出生於1915年的湖北黃安貧民家庭,由於地主的剝削,陳錫聯十四歲就加入了徐海東領導的紅軍遊擊隊,成為一名英勇的「紅小鬼」。

他的臉圓圓的,因此得到了戰友們的喜愛,被親切地稱為「小胖」。每當上戰場時,他總是緊隨班長,揮舞大刀英勇殺敵。

他的英勇表現被營長譽為「小鋼炮」。

敢於沖鋒、無所畏懼,這樣的勇敢性格自然伴隨著許多危險。陳錫聯的軍事生涯中,獅堖山的危機並不是第一次,之前他曾多次受過更嚴重、更危險的傷害。

在1938年4月,華北日軍試圖在遼縣武鄉一帶消滅第129師主力,陳錫聯和曾國華率領部隊在白泉村玉女山與敵軍發生了一場遭遇戰。

玉女山雖不高,但坡陡石多,防守難度大。八路軍利用地形進行防禦,雙方僵持了一整天。當敵人試圖偷襲山上的軍隊時,陳錫聯被一顆子彈擊中右下顎。

中彈後的陳錫聯滿臉是血,生死未蔔。當時敵人的進攻非常猛烈,部份戰士開始恐慌,陣線開始動搖。曾國華立刻大聲喊道:「大家都要站住!」

他立刻指揮調派機關槍,成功阻擊敵人的進攻。在火力的猛烈壓制下,敵人被迫退卻。當陣地上的壓力緩解後,幾名戰士才將昏迷不醒的陳錫聯擡下戰線。

盡管陳錫聯仍有生命體征,但因滿口是血無法出聲。他首先在松煙鎮接受了初步的急救處理,隨後被送往遼縣馬廄村的第129師醫院。

在醫院中,陳錫聯的傷勢一直沒有明顯改善,傷口周圍腫脹嚴重,甚至連喝水進食都成為了一大難題。

陳錫聯在戰爭中負傷,經過師衛生部長錢信忠的手術治療,才得以逐漸恢復。雖然已經恢復,但他的下顎上仍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疤。

對於這次受傷,陳錫聯總是輕描淡寫,認為這是「鬼子給他頒發的紀念章」。然而,一旦有人對他的戰友在戰場上的表現產生質疑,他會立即翻臉。

例如,多年後有人對盧仁燦受傷的情況表示懷疑,陳錫聯立刻將其轟出房間。

戰後反思:「戰鬥中成長,進步中前行」陳錫聯雖然缺乏閱讀的機會,但他深刻認識到知識的匱乏會限制自身的發展。

因此,在緊張的戰鬥間隙,他努力擠出時間學習,迅速掌握了獨立閱讀、寫作和看報的能力。一次,新華社的記者到前線采訪,正好看到他利用碎片時間閱讀,還不時地做筆記。

這個場景讓采訪者深受感動,他在後來的文章中高度贊揚八路軍是「充滿活力和實用知識的大學」。在這種積極向上、追求進步的氛圍中,許多人都像陳錫聯一樣,充分利用時間學習,不斷提升自我。

在跟隨徐向前等人作戰的過程中,他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不僅學習戰場上積累的實際經驗,也深入學習理論系統的軍事知識。

劉伯承曾針對年輕幹部在戰鬥中不重視沙盤作業的弱點,專門對陳錫聯等人進行指導。陳錫聯看著劉伯承用眼鏡盒、茶杯等物品做道具,向他們演示熟悉地形對作戰指揮的重要性,他一邊看,一邊將這些知識深深地記在心裏。

等到他自己帶隊作戰時,他將劉帥教授的技能和經驗都套用到了實際作戰中,無論是熟悉地形還是重視通訊,都給實際作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獅堖山的作戰結束後,陳錫聯立即進行了總結。他認為,他的部隊在此之前防禦戰鬥的經驗較少,正好需要總結經驗,而透過實戰總結經驗,才能真正做到「打一仗,進一步」。

在陣地戰中,防守的策略應該註重利用地形、構築工事以及合理配置火力。例如,在獅堖山戰役中,我軍雖然在正面崎嶇山路處部署了充足的火力,但對側翼的防範有所不足。

敵人在首次進攻失敗後,轉而從側翼發起攻擊,若非及時發現,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在防禦作戰中,偽裝隱蔽工作極其關鍵。

雖然敵人對獅堖山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和炮擊,但由於我方準備充分,一線部隊隱蔽在單人掩體內,二線部隊則有隱蔽部,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傷亡。

在使用預備隊時,需要特別註意:在敵人還未接近百米以內時,通常不要使用預備隊。

當敵人的士氣高漲,隊形穩定,不利於我方實施近距離戰鬥時,我們需要等待他們進入百米內,這時炮火飛機的支持效果會降低。

此時使用預備隊與火力協同作戰,能夠更有效地對敵人造成傷害。關於指揮和通訊,由於陣地戰消耗大,射擊指揮尤為重要,應當由前線指揮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決策,不能過度依賴上級。

在回憶起獅堖山之戰時,陳錫聯將軍仍然感慨萬分:「盡管外部條件極其惡劣,但我軍指戰員仍以堅定的意誌和高昂的士氣,打了一場精彩的防守戰。」

那是一個秋雨連綿、晝夜不停、所有人衣服半濕不幹、在泥濘中堅守的季節。每當發現敵人的進攻,我們就在原地展開戰鬥,敵人退卻後,我們就繼續堅守在泥濘中。

由於糧食不足,我們只能吃黑豆野果、生苞谷,喝雨水來維持生命。正是這種不畏艱辛、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使百團大戰取得了成功,最終帶領我們贏得了多年抗戰的勝利。

陳錫聯上將在抗日戰場的英勇表現被詳細記載在夏明星蘇振蘭的【黨史縱覽】2016年1期的【陳錫聯回憶錄】中,對於研究中國抗日戰爭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