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皇帝中罕見的文武全才,曾親自率領三千騎兵大敗一萬蒙古大軍

2024-02-27歷史

前言

在明朝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一位罕見的文武全才的皇帝,他不僅在政治和文學方面卓越出眾,更在戰爭中展現了驚人的軍事才能。曾親自率領三千騎兵,以少勝多,大敗一萬蒙古大軍,這個傳世佳話成為歷史的亮點,閃耀在明朝皇室的光輝之中。

這位文武皇帝在明朝歷史上獨樹一幟,他的雙重身份不僅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曾經親自率領三千騎兵,與一萬蒙古大軍激戰,這一壯舉使他在歷史舞台上嶄露頭角,成為後人仰慕的楷模。

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這位明朝皇帝的非凡才華,更為我們揭示了那個時代政治與軍事交織的復雜局面。在這個充滿傳奇與戰爭的歷史背景中,這位文武皇帝將如何書寫自己的傳奇篇章,成為歷史上少見的文武全才?

一代明君朱瞻基,註定不會壽終正寢

永樂十八年的一個寒夜,禁城裏彌漫著肅殺的氣氛。朱棣在夢中看到了已經去世的父親洪武帝朱元璋,只見他神采奕奕地走向自己,然後交給了自己一個巨大的玉圭。「此乃‘傳世之寶’,必能使子孫永世昌盛。今日交與爾,汝的承繼者可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父皇!」蘇醒過來的朱棣大吃一驚,這可是兒時未見父皇的親筆遺像,確實叫人難以置信。他陷入了沈思。難不成這就是天象預示,他的親傳後裔將會掌握「永世之寶」,開創一代盛世?那麽,這傳世之孫又會是誰呢......

忽然,一位宮女沖進殿堂,泣不成聲地報告:「皇上!太子妃生下一皇子,禦醫說這孩子骨相奇佳,格外留神。」這個訊息猶如驚雷一般在朱棣心中炸開!這難道就是天註定的傳世之孫?他立即帶著宮女前往一探究竟。

準爺爺朱棣目光炯炯地檢視繈褓中的朱瞻基。眼前這孩子瀟灑倜儻,雙眼流露出莫測的慧光,確實與眾不同。「必是以後要傳世的人才了......」,朱棣確信地點點頭。

自此,他親自教導起朱瞻基文武之事,時時以身作則,教授撰文領兵之路。朱瞻基亦順遂他想,穎悟超常,領會在先。朱棣看到他逐步成長的過程,心中作祟:無論用何種手段,自己必須確保朱瞻基好好地坐上皇位,才不辜負天命,讓大明有機會續寫洪武盛世。

為此,朱棣冊立朱高枳為皇太子;又在自己去世後讓太子順利登基為帝,以確保朱瞻基的地位。只要一切按部就班地發展,看似朱瞻基可以開辟一番新天地。然而,這預判還是在一個細節處失誤......一代明君朱瞻基,註定不會壽終正寢。

朱高枳先帝駕崩,急切之際朱瞻基繼位卻陷困境

永樂二十二年冬,主討蒙古的朱棣在邊境病逝。大明各路軍教在北方高原苦戰,此時要是傳來皇帝去世的訊息,必將軍心渙散。為此,永樂大帝的侍臣們隱瞞了這個噩耗,以「皇帝口諭」的名義繼續傳達聯軍的行軍布陣和後勤調配,軍隊一如既往遵循指示行進,無人知曉實情。邊境穩如泰山。

同時,敬謹的侍從和輔臣隨後立即向皇太子朱高枳報喪並請其即位。十日不到,大明就迎來了新的天子。整個宮廷官員也表現的一片堅定穩重,機要的交接和朝職的運轉照常運轉。一片祥和祥和之中,大明帝國並未因為一位皇帝的換人而改變半分運轉的節奏,只是囑托的諭旨更加緊急而已。

朱高枳登基後倍加思忖,他意識到自己身體虛弱,多半無法長命,而兒子朱瞻基還年幼,若自己有個萬一,後繼無人,將會給伺機而動的奸匪各種可乘之機。如此他日夜不得安寧,更疏於體制強健自己的體魄。

果如朱高枳所料,次年他便因病去世。據記載,朱高枳時常被兒子的前途所緊,終因郁積成疾夭折而終。而將相們沒有料到的,便是這邊疆法定繼承人朱瞻基二十一歲的年紀,已開辟了屬於自己的「盛世新天地」。

站在太極殿的高台,俯瞰著萬民臣工,二十一歲的朱瞻基終於坐上了中原龍椅。他想到自己的亡父,心中泛起陣陣酸楚,面對一堂文武百官,他沈了沈神,正坐在上首。

「先皇遺命,朕承繼大統。非常之際,亦非常之舉。」「先帝英明,今朝子民,安和樂業。」「然大明未央,幾多奸邪隱匿其中的暗流,正所謂‘民心不古’,朕等待諸位在朝中切切碼議如何讓天下人安居樂業。」朱瞻基開腔,聲如磐石鏗鏗。

文武百官一片肅然,正是緊要關頭,大事宜國理政。而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這位二十歲的「盛世新君」。一時間,無人知曉,厲害的考驗正向這位年輕大明新君襲來......

漢王朱高煦覬覦王位,發動叛亂

隨後數月,會飭朝政的朱瞻基每日以苦心孤詣之態,辛勞操勞,一面檢閱科舉士子,嚴查貪官,順藩王意......穩定住明朝上下人心;一面又整頓邊關軍防,討好蒙古首領,使得邊境上無戰事發生,國泰民安。

然而這溫文爾雅的外表下,隱藏了無數暗湧的欲望與野心。這日朱瞻基正欲外出巡查災區,忽然一位憂心忡忡的使臣告知:「漢王朱高煦聚集親信,圍攻皇宮......」

原來,朱瞻基的叔父漢王朱高煦心有不甘,他自以為當年若不是因為朱瞻基這個外甥的出現,皇位本該屬於自己。如今好不容易有機會,他決定發動叛亂,一舉奪回帝位。

連日來,朱高煦暗中接洽豪強地主勇夫及軍中不滿朝政的將領帶兵,聲勢浩大地包圍了皇宮城門。「哈哈哈!京城我已布下天羅地網,各路兵馬將士都在老子手中操控,區區一個書生皇帝想要對付我?」

「今日便是你朱瞻基的倒黴日子!老子要你償命!」朱高煦放聲狂笑,他深信大權已握,朱家天下,不日便是自己的了。宮中頓時雞飛狗跳,左右護駕的武官們個個手按刀柄,戒備森嚴。

「諸位,待我出宮平叛。」朱瞻基不慌不忙地說,「莫要驚慌,一切盡在掌控之中。」朱瞻基親率三千禁軍殺出皇宮,正面迎戰朱高煦叛軍。兩軍對壘,陷入激烈混戰。良久,煙塵散去。一個身影拖著另一個瘸腿的人,緩緩踱出戰場——竟是朱瞻基擒拿著朱高煦歸來!

原來,朱瞻基早已透過情報探子得知朱高煦叛變的計劃。他事先分散調動京中禁軍和衛所部隊,一舉殲滅來犯敵軍;還親率三千禁軍直攻朱高煦大營,捉拿歸案!至此,叛逆無敵,大明重歸穩定。

這樣的震懾之力,讓所有圖謀不軌的奸人無不膽寒。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就能如此淡定應對、穩定大局,看來大明這個皇帝,真不是那麽好欺負的......

親征蒙古,只帶三千人就大破十萬敵軍

會寧元年(1428年),大明邊境傳來驚人噩耗:蒙古首領兀良哈帶領十幾萬鐵騎大舉南下,反目張牙舞爪地侵犯大明會州!永樂大帝去世不到十年,蠻夷之氣就再起!

「像當年英宗蒙冤,正是由於邊患不斷......」朱瞻基捏著一柄玉如意,沈吟不語。「皇上,臣等請懇迅速調兵 剿滅!」左右諫官見皇帝久久不決,急急搶白。「朕已定奪。」朱瞻基眼神一亮。

次日清晨,朱瞻基只帶三千名禁軍親征會州。眾臣無不疑惑:「陛下如此倉促帶隊?難道是因蒙古兵強而取勝有困難不成?」皇帝此舉,又是何意圖?

然而,朱瞻基心中早有布置。他知道蒙古蠻族輕視中原子民,一旦發現明軍寡不敵眾必定掉以輕心。屆時自己便可一舉殲滅來犯之敵!中原子民,亦將永無後患。

果不其然,兀良哈見大明只來了一支三千人的小隊伍,直呼中原王室已頹廢不振,竟只抽掉這麽些兵馬應敵。於是他集結部眾準備圍剿殲滅。哪知半路殺出一隊人馬正面迎擊,隊伍雖小,卻極為勇猛,居然將蒙古十萬大軍打得落花流水!

「速速反擊!滅了他們!」兀良哈大怒,想要重整旗鼓再戰。哪知戰場上又竄出一人,正是親率大軍的朱瞻基本人。他左沖右突,大開殺戒,更令蒙古軍人士氣盡失。此後,十萬大軍僅剩三千投降......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就這樣率三千人大破十萬敵軍。天下為之側目,稱他為大明新的戰神。朱家天下,似有一番新氣象!

無奈英年早逝,大明失去續寫盛世機會

然而,就在朱瞻基接連建立功勛、穩固江山之際,大明戰神在1435年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年僅31歲。臨終前,朱瞻基握緊兒子朱祁鎮的手,囑托道:「我所未完成的偉業,就拜托你了。你......一定要讓大明.......覆轍成強......」

然而這遺言,最終也只能飄散如浮雲。朱祁鎮繼位後並沒有發揚朱瞻基的遺誌事業,反倒成為昏庸無道的暴君。這實在叫人扼腕嘆息不已。人們不禁感嘆,若是朱瞻基能夠再多活幾十年,大明本可重現永樂盛世;朱祁鎮若能傳承他的雄才,也不會釀成日後的「土木堡之變」。

結語

一代明君無奈英年早逝,大明就這樣失去了續寫輝煌盛世的機會。我們不得不為之感慨,歷史的變遷實在太過無常,竟讓如此傑出的一個人,在歷史的行程中只能飄零成浮雲,最終徒留一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