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安祿山兵強馬壯,為何甘做奸相李林甫的小弟,在其死後才敢謀反?

2024-07-22歷史

從邊疆小兵一步步成為掌控重兵的大軍閥,安祿山的軍事實力是無人能及的。然而這位身材臃腫、形象憨厚的胖子,卻對宰相李林甫俯首貼耳,對其言聽計從。這究竟是為何呢?安祿山真如表面那般老實本分,還是別有深藏不露的謀算?他甘做李林甫的小弟,直到後者去世才敢放手一搏,在此期間又發生了什麽內幕糾葛?讓我們一探安祿山隱忍多年的緣由,還有他最終起兵的決心從何而來。

1.安祿山的蓬勃壯誌:

安祿山出生於朝陽嘎達部落,就是今天的遼寧朝陽一帶。他的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給突厥將軍延偃,一家人流離失所,最終投靠突厥部落謀生。安祿山從小就生活在胡人之中,飽經艱難,這造就了他日後機警勇猛、狡黠多謀的個性。

幼年時期,安祿山親眼目睹了突厥人被唐帝國征服的全過程。唐軍的鋼鐵洪流平推而來,那股洶湧的力量給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許正是那時,一個偉大的夢想在安祿山心中漸漸孕育——有朝一日,他也要像唐帝國那樣,擁有足以擺平萬夫不當的強大軍隊。

安祿山祖籍突厥,生性勇猛,身材魁梧,武藝出眾,正符合突厥人對勇士的審美標準。即使在突厥人中,安祿山也算是佼佼者。更重要的是,他精通六種語言,在胡人圈子裏遊刃有余,具備了出人頭地的語言優勢。

憑借過人的智勇兩全,安祿山很快就在突厥人部落中小有名氣。不久,他與幾個結拜兄弟被大唐朝廷招安編入邊軍,從此步入仕途。安祿山憑著過硬的武藝和機警勇猛的作風,在軍中很快出人頭地,一步步獲封為河朔節度使,掌管了數十萬精銳大軍。

漸漸地,安祿山已不再滿足於做一名只手握重兵的大軍閥。他野心勃勃,夢想有朝一日能夠像唐王朝那樣,統一中華,稱帝建國。而眼下,最大的障礙就是身在其位的皇帝玄宗及其寵信的宰相李林甫。面對這兩股難啃的硬骨頭,安祿山未雨綢繆,做足了充分準備。

2.李林甫的如影隨形:

安祿山雖然掌控著大唐北方重鎮河朔的兵權,但他對宰相李林甫卻始終心存敬畏。李林甫是個深不可測的奸相,他透過與宦官和妃嬪勾結,牢牢掌控了皇帝玄宗,成為實際的朝政最高決策者。

李林甫自小就聰明過人,加之精於算計,處事圓滑世故,在權力鬥爭中屢出奇招。比如他就曾利用宮中小人的力量,設計陷害了前任宰相張九齡,最終取而代之,一舉成為執掌朝野大權的宰相。

一上台,李林甫便露出了獠牙。他不允許任何大臣幹涉朝政,更別提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了。有一次,李林甫把諫官們集中起來,意味深長地說:"現在皇上聖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辦事就好,不要說其他的。你們沒有看到儀仗馬嗎?它們吃的飼料相當於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馬要是叫了一聲,就被拉出去不用。"

這番話透露出一股猙獰的威脅之意,旨在徹底打壓朝中異己。果不其然,那些正直忠君的大臣很快便被李林甫排擠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幹拍馬奉承的小人。李林甫的嘴上像蜜那般甜美,但肚子裏卻藏著把殺人的劍。

對於安祿山這個遠在邊疆的大軍閥,李林甫也是百般防範,防患於未然。首先他透過暗中派遣細作打入安祿山的內閣,時刻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安祿山非常謹慎,但李林甫總能發現他隱藏的秘密。

有一次,安祿山派人前往朝廷述職,李林甫在接見的時候,故意盯著他看了老半天。事後安祿山直冒冷汗,他萬分後怕李林甫是不是已經看穿了自己隱藏的野心。從那時起,安祿山便對李林甫充滿了恐懼和敬畏之心。

李林甫的另一手段,就是在培養安祿山的同時,暗中扶持他的對手,防止他的權力過於集中。因此在安祿山統領河朔軍權的同時,朝廷也安插了許多其他節度使插手河朔軍務,使各方力量相互牽制,防止安祿山亂了陣腳。

除此之外,李林甫還在暗中支持並扶植安祿山在軍中的競爭對手,比如李義府、張巡等人。有一次,張巡打敗了安祿山的軍隊,李林甫大加贊賞,連升數級。這讓安祿山大為恐慌,生怕有朝一日被取而代之。

不僅如此,李林甫還暗中拉攏了安祿山的幾個親信心腹,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暗線,時刻監視安祿山的行動。一旦發現異常,立刻向朝廷通風報信。在安祿山面前,李林甫處處留有後手,讓他無所遁形。

3.兩人關系的曲折演變:

李林甫對安祿山的防範並非一味打壓,他更擅長於用精妙的權謀將安祿山牢牢拴系在自己的權力範圍之內。李林甫深知,安祿山是個貪慾重的人,只要適當施以恩惠和利益,就能將他暫時拴住。

因此,李林甫對安祿山似施恩惠實則糖衣毒藥。他大力扶植安祿山在朝廷的地位,讓他掌管河朔三鎮的重兵,成為當朝最為強大的軍閥。與此同時,李林甫又暗中在河朔安插了大量眼線,牢牢控制著安祿山的軍權。

李林甫對安祿山之所以又懼又愛,是因為他看透了安祿山的個性。安祿山心高氣傲、野心勃勃,一旦徹底放權就難以控制。但他同時又貪生怕死、謹小慎微,只要適當施加壓力,就會乖乖就範。於是,李林甫對安祿山施以"懷柔遠人"的策略,既給與權力卻不徹底放權,使他永遠處於亢奮又恐懼的矛盾心態之中。

李林甫對安祿山的"懷柔"之策,還體現在對他的言行上。眾所周知,安祿山非常喜歡跳胡旋舞,身材雖然高大臃腫,但舞姿飄忽瀟灑、神態風流萬種,堪稱一絕。李林甫在宴會上常常讓安祿山跳舞助興,還親自誇贊他舞技高超,場面顯得其樂融融。

不過,在這溫馨場面背後,其實暗藏著李林甫精心設計的一場政治遊戲。他讓安祿山在朝野文武面前表演胡旋舞,給人一種"胡人憨厚老實"的感覺,以此掩蓋了安祿山在軍中的危險野心。這讓朝廷中的重臣們對安祿山掌握重兵都產生了僥幸心理。

李林甫對安祿山的"懷柔"之計,還包括在生活上給予很多優渥的物質供給,如賜予上等的馬匹、漂亮的妃嬪等。在這些利誘之下,安祿山暫時被拴住了。但他內心深處,對李林甫陰森詭譎的手段又存在一種懼怕。

安祿山也非昧於世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獲此種恩遇,完全是李林甫在暗中為他"鋪路搭橋"。因此,安祿山在李林甫面前不敢有絲毫放肆,處處小心謹慎。甚至在寒冷的冬日,他也要汗流浹背地去見李林甫,對他恭敬有加、順從聽命。

這種表面上和樂親密、背地裏卻暗潮洶湧的雙簧局面,在安祿山和李林甫兩人之間一直存在。一個野心勃勃、居心叵測,一個心存戒備、防患未然,兩個強權彼此較量,最終卻都被捆綁在一起,陷入了一種微妙而又尷尬的矛盾關系之中。

4.持重拾柄的絕佳時機:

玄宗臨終前,因為擔心太子李旦更是個昏庸無能的主,於是又將儲位禪讓給了李亨,冊封他為新皇帝。李亨即位後,為了鞏固自己在朝中的權力地位,便開始了一場大清洗。

這場清洗的第一個目標,正是那個在朝中權傾朝野、令人忌憚的奸佞宰相李林甫。李亨痛恨李林甫在先帝時期的專橫跋扈,認為他是導致唐室衰微的罪魁禍首。於是李亨一紙詔書,將李林甫從宰相之位上革職奪權。

李林甫當然不願就此退位,他在宮中擁有大量的親信和黨羽,因此決定發動政變,將李亨趕下龍位。不料這一計劃被李亨的心腹大臣楊國忠發現,楊國忠迅速阻擋了這次政變的發生。最終李林甫被流放至永王府,權力徹底被剝奪。

李林甫的斬草除根,給安祿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李林甫執政多年期間,他一直對安祿山保持高度戒備,控制住了安祿山的軍權。但李林甫一旦失勢,在軍權上對安祿山的掣肘便蕩然無存。安祿山從此徹底解開了李林甫給他加上的鐐銬,重獲自由。

雖然李亨繼位後也加強了對安祿山的監視和防範,但畢竟遠非李林甫那般精於權謀、處處設防。安祿山從此開始穩紮穩打,在河朔地區悄然擴大自己的兵權,為最後的一搏做好充分準備。

但安祿山暫時並未立刻發動叛亂,這是因為他內心仍然對皇室懷有一絲感恩之心。畢竟在先皇玄宗治世期間,他曾受到過皇帝的重用和優渥供養。所以他不忍馬上背叛皇室,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於是,安祿山采取了循序漸進的策略。他先是暗中拉攏了大批藩鎮節度使,擴大在軍中的勢力範圍。與此同時,他還在內地各省大肆招兵買馬,以應付最後的一役。

這一切的行動,安祿山都是在暗中進行,不露聲色。他還表面上向朝廷效忠,繼續應命統領河朔重兵。而等到一切時機成熟,他便會亮出獠牙,放手一搏。

安祿山的耐心是有原因的。當時大唐王朝正處於一個政治真空期,朝局動蕩不安,精英們內鬥不止。在這種背景下,反而給了他極大的操作空間。他可以悄然蓄積力量、拖延時間,而不必急於求成。所以安祿山決定讓這種朝亂一時持續下去,直到時機徹底成熟,他才會露出獠牙。

5.星火燎原怒發沖冠:

安祿山暗藏多時的政變終於在公元755年爆發。這一年的冬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將河朔地區籠罩在了白雪皚皚之中。照例,這時節宮廷便會向邊疆發放禦賜錢糧,以解燃眉之急。可是這一次,朝廷的禦賜竟然斷了糧道,遲遲未至。

河朔將士在風雪之中顆粒無收,怨聲載道。他們對朝廷的不作為怒火中燒,士氣低落。安祿山看準了這千載難逢的時機,終於拍案而起,號召親信們擁戴自己,同聲疾呼推翻腐朽的唐朝統治。

就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在冰天雪地之中燃起了熊熊烈火。起初只是一小撮叛軍,很快便蔓延到整個河朔地區。安祿山親自率軍征戰陣前,英勇無畏、指揮有方,一舉攻下數個城邑。他宣稱自己的軍隊是幫助唐王朝除暴驅逐奸相的"唐興復之師",號召四方響應。

訊息一傳開,立刻引起了轟動效應。河朔地區的百姓紛紛響應起義,這些飽受貧困和戰亂折磨的窮苦人一直懷著對唐朝統治的不滿。於是他們從家園蜂擁而出,加入了安祿山的"唐興復之師"。一時間,起義的隊伍如滾雪球般不斷壯大。

安祿山看準了朝廷腐朽的癥結所在,故意扮演一副替人主持公道的救世主姿態,這一招行之有效。許多原本效忠朝廷的官員和將領,也被安祿山巧舌如簧的謊言所迷惑,相繼投降並加入了起義陣營。

唐朝大廈將傾的征兆已經露出了苗頭。全國各地爆發了相似的起義事件,人民對朝廷的不滿和憤怒如同火山熔漿般噴薄而出。安祿山乘勝追擊,攻陷了偃師、並州、徐州等重鎮,控制了淮河以北的廣大區域。他宣布廢黜現任的唐皇帝,另立新帝,號稱"黑雲大索"。

就在這時,淮河流域再次發生了一場慘烈的人禍。朝廷調遣健兒鎮壓起義軍,雙方在淮河兩岸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無辜平民深陷其中,數十萬人在這場浩劫中喪生。最終朝廷鎮壓部隊戰敗,淮河以北全境淪陷。

形勢越來越嚴峻,這讓當朝新帝肅宗無可奈何。他只得請來從前被流放的李林甫重新出山,擔任宰相。李林甫這才算是解除了禁錮自由,但他年事已高,再難像從前那般掌控全域。就連安祿山那個曾經純樸老實的"小胖子",都已經完全不受約束,從容大舉入侵中原腹地。

在危難關頭,朝野再一次恪求英年早逝的舊帝玄宗睿智英明的太子黎納,棄曲而從直。最終黎納只得被迫遵從民意重新復辟,上位為帝。這位僅17歲的少帝被寄予了空前的重托——拯救將亡的大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