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是毛主席的貼身保鏢,開國上將裏排第三,兒子如今是副國級幹部

2024-07-26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共有五十七位戰士被授銜為「開國上將」。這其中,排名第三的張宗遜曾是毛澤東第一任警衛, 保護毛澤東上井崗、駐延安

參加了搶占婁山關、強攻遵義城、伏擊雁門關、五台山大捷等眾多重要戰役。

張宗遜這一生 功勛卓著 ,戰爭時期保衛黨中央的作戰安全,和平時期為我軍建設灌註了所有的精力,不愧 「開國上將」 之名。

少年經歷,深刻感悟

1915年, 民主革命思想 透過各種渠道在張宗遜的家鄉陜西渭南縣赤水鎮堰頭村傳播開來,七歲的孩子正是吸取外界資訊的時候,張宗遜也不例外。

於是在16歲讀書時他 加入了共青團

到了張宗遜十歲時,縣裏下來幾個 「查煙委員 」,他們在地裏巡視一番,拔了幾棵過去留下的零星罌粟籽冒出的小苗,就說村裏有人偷種鴉片,要罰款。

而陜西一帶只在民國初期種植過,而後就 恢復正常糧食生產了。

這樣的無名壓迫自然把村裏的人逼急了,幾個漢子就三五成群的帶著狗以 「攆兔子」 的名義把查煙委員都趕走了。

一九二二年冬天,渭南縣又發生了十萬農民以抗捐抗稅為目標的 「交農」活動。

「交農"是陜西地區農民團結在一起, 進行罷農的一種傳統形式 ,過去是為了反抗地主壓迫剝削。

當時,軍閥混戰,統治陜西的直系軍閥劉鎮華勾結當地劣紳,趁機 橫征暴斂,派糧派款 ,搞了名目絮多的苛捐雜稅。

但凡有人不聽從命令, 軍警就入鄉「拴人」 。農民苦不堪言,不負重壓,於是有思想先進者帶頭起來抗捐抗稅。

「這次十萬農民的‘交農’活動 取得勝利 ,使我感受到團結的巨大力量,認識到組織農民運動的重要性。」對於運動的勝利,青年張宗遜發出這樣的 感嘆。

這兩次聲勢浩大的反抗 在張宗遜的心底埋下了種子, 與毛澤東「發動農民力量」的想法不謀而合。

投身革命,貼身警衛

後來在受赤水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的感染和胞兄張宗適的影響下,張宗遜在1926年正式成為一名 黨員, 並進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 踏上了一段新征程。

那之後,張宗遜參加北伐,同時在國民革命軍中任職, 先後任排長、連長 ,充分展示了他指揮作戰的才能,也讓毛主席註意到這個堅毅勇敢的十九歲少年。

後來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工農革命軍從離水口圩開往遂川大汾圩,毛主席與張宗遜進行第一次面對面交談。

據張宗遜在【張宗遜回憶錄】裏自述,「 在行軍路上一次大休息的時候, 毛澤東走到我跟前,他用帽子墊著坐在田埂上,讓我坐到他身邊。」

「你是哪裏人?」

「我是陜西渭南那邊的。」

毛委員聽了開著玩笑說:「哦,姜太公釣魚於渭水,那你是 姜太公的老鄉 啊。」

這時張宗遜的緊張感被這一句玩笑話沖散,面前坐著的領導人竟如此 平易近人

接著毛澤東提起了他在 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日子 ,學生中也有不少張宗遜的陜西老鄉。

當時的毛主席已經意識到農民的重要性,想要 發動武裝鬥爭 ,就一定要與農民運動相結合起來。

中國有廣大的農村和千千萬萬的農民,只要把他們的力量 團結起來 ,那麽我們一定會迎來光明的前路。

這次談話使張宗遜對於追隨毛澤東腳步的決心愈發堅定,1927年10月, 秋收起義 之後,張宗遜成為毛主席身邊的警衛連連長,正式負責毛主席的生活安全。

因為當時到處是 反動武裝分子和未歸降的地方勢力 ,內部也時有動搖分子和叛徒趁機作亂,作為領導人的毛澤東隨時會有不測發生。

在這期間,張宗遜內心絲毫沒有動搖,無論作戰還是休息,他始終與毛澤東形影相隨。

張宗遜總在毛澤東榻邊 打地鋪 ,這樣敵人闖進來時張宗遜就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保護主席。

正是這樣盡職盡責的態度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讓毛主席 更加器重張宗遜。

此後多年,每次毛主席進行重大軍事轉移時就會點名要求張宗遜當 護衛員。

屢獲戰功,捐災助學

張宗遜不僅警衛一職受到贊揚,作為一名戰士的他也是功勛累累。

中央蘇區 一至五次反「圍剿」 、二萬五千裏長征、冀中抗日、百團大戰、解放西安、解放蘭州、解放青海等戰鬥都有他的身影。

著名大將彭德懷把他看作是得力助手 ,毛主席也曾想將張宗遜調至軍委,但由於彭德懷的極力勸導和張宗遜的個人意願,此事也只好就此作罷。

後來多次的作戰勝利也證明這個決定的正確。

特別是在1948年張宗遜協助彭德懷 牽制胡宗南 ,平定大西北,推動祖國統一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軍校部部長、總後勤部部長等職。

在職期間積極參與軍隊及院校的建設, 鞏固國防實力。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作為後勤部部長緊急調動人員物資,盡力將損失降到最低。

當時張宗遜已七十高壽,但仍然出色地 完成了組織派遣的任務

1978年退休後,張宗遜盡自己所能為災後區送去物資和經濟支持,也會資助希望小學辦學, 優良傳統,血脈相傳。

張宗遜這種 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勤儉節約 的美好品德,也深深印刻在兒子張新俠與張又俠的心中。

建設新中國時,張宗遜不敢浪費一點物資,掉到桌子上的米飯會撿起來吃掉,他心裏想的是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們。

尚未充分燃燒的煤炭會挑出來放回爐子裏 直至燃燒殆盡 ,他心裏想的是那些衣不蔽體的人們。

正所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長子張新俠,為 中國長城工業公司總裁、研究員

曾擔任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計劃部主任、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總裁,終生獻身航天事業,為國家的振興作出了 巨大貢獻。

所謂「虎父無犬子」,次子張又俠繼承了父親張宗遜的誌向,決心為國防安全奉獻自己的力量,於是 成年之後就入伍參軍 ,隨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1984年的中越邊境的老山戰役中,張又俠憑借 「步炮結合」 的戰略,計劃擊敗了越南六個團的兵力,展現出極強的戰鬥指揮能力,自此 聲名大噪。

2011年,張又俠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對「上將父子」接替 守護了新中國近一個世紀 ,直至祖國繁榮昌盛。

結語

1998年9月14日,鮐背之年的張宗遜 於北京逝世 ,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張宗遜見過滿目瘡痍的中國,見過戰亂紛飛的中國,見過 百廢俱興的中國 ,只可惜還沒見到如今國泰民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張宗遜的後代子孫們和我們這些曾受英雄庇護的人們都會替他看著這大好河山 愈加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