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凱撒大帝最重要的5個戰役排行!成為羅馬「終身獨裁者」必經之路

2024-04-26歷史

凱撒大帝

第五

阿非利加戰役

公元前46年,古羅馬帝國內戰在阿非利加大陸戰場上激烈進行。這場內戰由該時期最強大的兩股政治力量之間的權力鬥爭所引發,一方是由愷撒(Julius Caesar)領導的民主黨人,另一方則由元老院派領袖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所代表。雙方為奪取羅馬統治權而在整個環地中海地區展開激戰。

愷撒在意大利本土取得決定性勝利後,隨即將戰火燒向了龐培的避難所在地阿非利加。彼時,龐培的繼任者梅特盧斯·西庇阿(Quintus Caecilius Metellus Pius Scipio Nasica)曾在這裏集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企圖在此重振雄風。他們得到了當地部份羅馬屬州和其他一些勢力的支持。

愷撒親自統帥了一支由老練軍官們率領的精銳部隊,於公元前47年抵達今北非地區。他們先是在突尼西亞的魯斯比納(Ruspina)登陸,隨後轉移陣地,在魯斯比納附近紮營。與此同時,敵軍主力也開始集結,雙方就此在阿非利加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愷撒軍很快發現,即便人數占優,但在這片陌生而又貧瘠的土地上作戰並非易事。他們時常受到敵軍的襲擾和當地盟軍的騷擾,糧草供給更是捉襟見肘。一度,愷撒的大軍甚至陷入了被動挨餓的境地。

凱撒大帝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愷撒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對敵軍陣地發動了多次進攻。其中一次在今的蘇塞(Souk Ahras)地區爆發的會戰,就使雙方受到重創。盡管打了個難解難分,卻也讓愷撒的大軍陷入更加艱難的處境。

就在雙方力量相持難分之際,一個戲劇性的轉折突然出現了。梅特盧斯·西庇阿在一次戰鬥中被愷撒的親信俘虜並處死了。這無疑是對敵軍的沈重打擊。

失去了統帥核心的敵軍陣腳大亂,內部開始出現分裂。一些屬州和盟軍紛紛開始變節、結束戰局。這為愷撒贏得寶貴喘息機會。

經過多番調動,愷撒終於在公元前46年4月6日集結了足夠的力量,向敵軍總部紮卡拉(Zama Regia)發起決戰。雙方在這裏爆發了一場殘酷而慘烈的會戰,場面竟和兩年前的法爾薩盧斯戰役(Battle of Pharsalus)一般激烈。

最終,在愷撒統帥的軍隊付出巨大代價後,終於獲得決定性勝利。曾經高高在上的龐培陣營這一次徹底崩潰,殘余軍隊四散而逃。龐培的最後一員繼承人卡托(Cato the Younger)更是在這一役後自殺身亡。整個阿非利加戰場,就此落入愷撒手中。

隨著這場阿非利加戰役的勝利,愷撒在整個羅馬帝國內幾乎可以稱霸一方了。他在隨後不久,就被元老院加冕為獨裁官。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也終於畫上了句號。

盡管場上雙方均付出了巨大代價,但這場內戰最終的結果卻對羅馬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帶來了政權更叠,更為日後羅馬從共和國過渡到帝國制奠定了基礎。這一切,都要從阿非利加戰役這個關鍵的轉折點說起。

凱撒大帝

第四

穆達戰役

公元前45年,在阿非利加戰役塵埃剛落的時候,羅文尼戰的硝煙卻再次在伊比利亞半島熊熊燃起。作為愷撒掃平了龐培余黨後的最後一役,這場被稱為穆達戰役的決戰無疑將給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畫上終止符。

自從在阿非利加大捷後,愷撒便將目光轉向了伊比利亞。在這裏,龐培的兩個兒子格奈烏斯·龐培(Gnaeus Pompeius)和塞克斯圖斯·龐培(Sextus Pompeius)正在積蓄力量,策劃卷土重來。他們在此集結了來自不同地區的龐培余眾,並得到了當地一些屬州的支持。一度,這股反抗力量已經壯大到了8萬人的規模。

眼見龐培的兩個兒子重新在伊比利亞半島樹起了反旗,愷撒很快意識到,只有徹底撲滅這最後一絲余火,他才能真正統一全域。於是,在阿非利加戰役結束後不久,愷撒便親自率領一支由8個軍團組成的精銳部隊,開拔前往伊比利亞。

愷撒一行人很快就在今的科爾多瓦(Cordoba)登陸,隨後沿著瓜達爾基維爾河(Guadalquivir River)北上,轉移到了科爾多瓦和埃基哈(Ecija)地區。與此同時,敵軍主力也開始在科爾多瓦和埃基哈地區集結駐防。雙方就此在伊比利亞半島拉開戰幕。

與之前在阿非利加的情況類似,愷撒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行軍之路並不太平。敵軍雖不願貿然決戰,但時常對愷撒的大軍發動騷擾和襲擊。一些偏遠的輜重部隊更是遭到了襲擊和掠奪。種種困難重重,令愷撒軍行軍行程大為受阻。

渡過了一個漫長而艱難的冬季,愷撒終於在公元前45年3月17日集結完畢所有力量,向敵軍陣地發起了進攻。雙方在今天的蒙迪戈河(Mundigolake)附近交火,並一直激戰到了科爾多瓦城下。

凱撒大帝

在蒙迪戈河一帶爆發的這場會戰,愷撒雖最終獲勝,但代價也是慘重。他連續折損了上萬精銳,其中就包括一些出色的軍官和親信。而龐培余軍盡管節節敗退,但始終以遊擊戰術進行反撲,防守力量沒有徹底被摧毀。

雙方在隨後繼續進行多次小規模沖突和遭遇戰,戰局一度膠著陷入白熱化的僵持狀態。就在雙方相持不下、旗鼓相當之際,一紙急件卻讓形勢發生了戲劇性逆轉。

原來,龐培給兩個兒子寫了封密信,要求他們不要輕舉妄動,靜候有利時機。但這封信卻被愷撒軍的探子給捉了個正著,落入了愷撒的手中。知曉了敵軍內部意圖的愷撒,立刻果斷下令行動。

於是,愷撒乘勝追擊,步步緊逼,將龐培余軍一路趕至了當時羅馬在伊比利亞半島的中心城市——穆達(Munda)。在這裏,龐培兩個兒子被迫做出了一場決戰。

公元前45年3月17日,雙方在穆達城外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會戰。這場戰役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羅文尼戰最激烈的一役,雙方均傷亡慘重。整整戰鬥了8個小時,場面異常激烈。

最終,在愷撒親自沖鋒陷陣,視死如歸的情況下,龐培余軍終於被全面擊潰。龐培的兩個兒子亦在戰後逃亡,從此無處容身。這一次,愷撒終於徹底撲滅了反抗的余火。

穆達之戰的勝利,標誌著愷撒在漫長而艱難的羅文尼戰中贏得了最後的全面勝利。此後,整個羅馬帝國終於重新統一在他的手中。愷撒在戰後不久,就回到都城羅馬,成為無可爭議的最高統治者。

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就此終於畫上了句號。盡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這場戰爭最終卻結束了長期動蕩,為羅馬帶來了短暫的和平與統一。而這一切,便是肇始於數年前愷撒踏上戰爭之路那一刻。

凱撒大帝

第三

弗薩盧斯戰役

在漫長的羅文尼戰歷史中,公元前48年6月9日發生在希臘帕加薩埃地區的弗薩盧斯戰役(Battle of Pharsalus)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役。這場決定性的會戰,不僅覆寫了整個內戰的走向,更為日後羅馬從共和制向帝國制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此前,羅馬帝國內戰已經持續了數年時間,由當時兩大主要政治力量所引發。一方是由執政官愷撒(Julius Caesar)所領導的民主派,另一方則是由元老院派人馬和格奈烏斯·龐培·馬格努斯(Gnaeus Pompeius Magnus)等人組成的保守陣營。雙方為了爭奪政治權力而在整個羅馬版圖展開激戰。

經過一番較量,愷撒軍在意大利本土占據了上風,迫使龐培等人節節敗退,最終撤離意大利,前往希臘尋求庇護。在此期間,愷撒一度回到羅馬鎮壓了部份余亂,然而並未就此靜下心來。相反,他痛下決心,決定徹底撲滅龐培陣營余火,一勞永逸地解決內戰問題。

於是,在平定都城後,愷撒很快整頓軍備,準備出兵希臘。他集結了約2.2萬精銳部隊,其中包括驍勇善戰的老兵和忠誠的親信們。同時,龐培這邊也在東地中海沿岸地區匯集了一股強大的聯軍,人數達到了驚人的7萬多人。

公元前48年6月,愷撒渡海來到了希臘北部的伊庇魯斯(Epirus),繼而向南推進,直搗帕加薩埃地區。與此同時,龐培的大軍也就駐紮在離此不遠的法薩盧斯城附近。雙方就此在這一帶遭遇,拉開了戰役的序幕。

愷撒雖然人數遠不及龐培軍團,但他仍試圖透過靈活機動尋找突破口。不過龐培很快識破了這一企圖,他們選擇了一處有利地形,安營紮寨,備戰愷撒的進攻。

很快,雙方在法薩盧斯城北面的平原遭遇,爆發了激烈的沖突。數日來,愷撒都在調動兵力,試圖突破龐培軍陣地。然而龐培陣營的重兵把守,步步為營,使愷撒一度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凱撒大帝

在連續幾次進攻均告失利後,愷撒終於在6月9日采取了一個高瞻遠矚的策略。當天一早,他率軍突然向右方向轉移,試圖包抄龐培軍陣地側翼。龐培這邊見狀,也迅速調動大軍跟進。於是,雙方在法薩盧斯城北面的一處平原陣地終於發生了決定性的會戰。

這場會戰打響後不久,愷撒軍便占據了上風。他們憑借精銳騎兵的先手優勢,迅速擊潰了龐培大軍的右翼。接著,整個愷撒軍團隨即開始節節卷壓,朝敵軍中心陣地猛攻過去。

面對愷撒軍如瘋狂的進攻,龐培陣營的中堅步兵雖然奮起反擊,但最終還是在愷撒親率騎兵反復沖擊下被徹底沖垮。轉瞬之間,整個陣地陷入了大亂,潰不成軍。

眼見大勢已去,龐培只得臨陣撤退。他在一眾護衛的簇擁下,連夜逃往小亞細亞,打算就此逃離希臘。

而在法薩盧斯一戰中,龐培的聯軍損失慘重,僅當天就折損了上萬精銳。此外,還有上萬人被活捉,無處可逃。這無疑給了龐培軍一記重創。

弗薩盧斯戰役的勝利,使愷撒一舉扭轉了戰局。他在隨後很快就控制了整個希臘,迫使龐培余黨四散奔逃。龐培本人更是不得不遠離希臘,逃往埃及,最終在那裏遇難身亡。

這場決定性的勝利,使得愷撒一躍成為了整個羅文尼戰的主導力量。從此,他掌控了東西方大軍,一統羅馬江山成了只是時間問題。而弗薩盧斯戰役,也成為了推動羅馬從此走向帝國制的關鍵一役。

這場慘烈而又決定性的會戰,其影響力不僅波及了羅文尼戰的結局,更在很大程度上覆寫了整個地中海世界的版圖。正是這一役,讓愷撒踏上了開疆拓土、稱霸一方的不歸路。

凱撒大帝

第二

澤拉戰役

在公元前48年的弗薩盧斯戰役之後,羅文尼戰的戰火並未因愷撒在希臘取得決定性勝利而熄滅。相反,余黨勢力開始在亞洲小亞細亞一帶重新集結,企圖東山再起。而這一切,都為不久之後爆發的澤拉戰役埋下了伏筆。

弗薩盧斯戰役雖然是龐培陣營遭受重創,但並非覆滅。在潰逃希臘後,他們很快在小亞細亞的龐蒂亞(Pontus)重新集結,並得到了當地一些勢力的支援。龐培派系的主要余黨包括盧修斯·芒納提烏斯·普朗庫斯(Lucius Munatius Plancus)、昆圖斯·拉比恩努斯(Quintus Labienus)等人。

他們在抵達小亞細亞後,迅速重整旗鼓,並糾集了當地居民以及許多亡命之徒,很快就整編出了一支3萬多人的龐大軍團。盡管有諸多原因瑕疵,但這支軍隊規模仍然可觀,絕不可小覷。

與此同時,在獲勝後的愷撒也沒有放松警惕。他很快就意識到,只有徹底撲滅龐培遺老余孽,內戰的硝煙才能真正熄滅。為此,他留在希臘境內部份軍隊牽制,親自則率領主力開拔亞洲,準備同龐培余黨決一死戰。

公元前47年8月2日,愷撒攻克了亞洲的一些重鎮,很快就抵達了當時小亞細亞北部的澤拉(Zela)城附近。與此同時,龐培余黨也集結部隊來到澤拉,準備就近會戰。轉瞬之間,雙方在這裏遭遇,打響了澤拉戰役的第一槍。

最初幾個回合,雙方僅是小規模沖突。龐培余黨騷擾愷撒軍紮營,試圖切斷他們的補給線。但愷撒老謀深算,很快就將他們的這一圖謀化解。雙方從此就在澤拉一帶相持陣腳,展開了一場拉鋸戰。

凱撒大帝

在這種狀況下,愷撒很快就發現,敵軍的兵力雖然遠不及自己,但卻十分頑強。他們利用地形優勢,固若金湯,根本就不願與愷撒軍正面決戰。一時間,兩軍在澤拉地區一直陷入了膠著狀態。

此時,訊息傳來,敵軍還在附近地區有大量遊擊隊伍活動,試圖切斷愷撒的後勤線。面對這種被動局面,愷撒很快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他決定放棄守勢,采取主動進攻。

於是在8月底,愷撒親自率軍開拔,朝敵軍陣地發起了猛攻。雙方很快在澤拉城外的澤拉平原遭遇,爆發了一場決定性的會戰。

起初,龐培余黨利用地形優勢,頑強抵抗。他們采取固若金湯的防禦態勢,試圖一如既往地進行拖延戰。但是,這一次愷撒卻決不給他們可乘之機。

在部署了兇猛的軍陣後,愷撒親自率先在騎兵護衛下沖鋒陷陣,朝敵軍中心發起猛攻。他的這一進攻,很快就在敵軍陣中造成了巨大沖擊,使他們的防線開始崩潰。

轉眼之間,龐培余黨的陣腳大亂,整個陣型幾乎就此瓦解。一支敵軍騎兵更是在愷撒軍的瘋狂進攻下,被生生切斷退路,被迫就近投降。

最終,在僵持了數小時之後,龐培余黨終於全線崩潰,潰不成軍。他們損失慘重,僅當日就折損了上萬人。余黨首腦也在混戰中潰逃,倉皇逃離澤拉。

澤拉戰役的這場決定性會戰,標誌著龐培余黨在小亞細亞的徹底覆滅。他們集結重圍後的首次正面會戰,就以慘敗告終。這無疑是一記重創,使他們元氣大傷。

戰後,愷撒很快控制了整個小亞細亞地區。龐培余黨這一次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力東山再起。不久之後,他們就在阿非利加戰場上再次遭到重創,余黨徹底喪失抗爭能力。

而澤拉戰役的勝利,則進一步鞏固了愷撒在亞洲的權威。它使他得以牢牢控制了小亞細亞北部,為日後的東方遠征掃平了道路。更為重要的是,這場決戰進一步壓制了龐培余黨的復蘇希望,為愷撒贏得了羅文尼戰的主動權。

從某種程度上說,澤拉戰役是內戰向愷撒一方徹底傾斜的開端。它是壓垮龐培余眾復興夢想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場戰役的勝利,為愷撒最終統一羅馬奠定了堅實基礎。

凱撒大帝

第一

阿萊西亞戰役

羅文尼戰是一場曠日持久、導火索早已醞釀的巨大沖突。而在公元前52年9月至10月爆發的阿萊西亞戰役(Battle of Alesia),則是這場內戰中最激烈、最決定性的一役。這場持續數月的會戰,不僅決定了高盧戰役的走向,更影響了整個內戰的格局。

一切要從幾年前的高盧戰爭說起。自從公元前58年愷撒出任高盧總督開始,他就在高盧地區大舉開疆拓土,試圖將這片富庶的領土納入羅馬版圖。盡管一度遭遇重重阻力,但愷撒最終還是憑借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將高盧大部份地區盡數占領。

然而,不甘被羅馬吞並領土的高盧人並未就此放棄抵抗。公元前52年,在維欽托利(Vercingetorix)的號召下,高盧各族開始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反抗浪潮。多個高盧部落紛紛響應,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同盟軍,直撲愷撒在高盧境內的軍團。

面對高盧人的全面反撲,愷撒很快意識到了這場戰爭的嚴峻性。他迅速調集了約5萬人的羅馬軍團,準備和高盧同盟軍決一死戰。雙方在阿萊西亞(Alesia)附近遭遇,拉開了這場決戰的序幕。

阿萊西亞位於當時高盧東部,是一處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它坐落在一處平原上,外圍群山環繞,形成了天然要塞。維欽托利很快就確立了在此固守的決心,準備在這裏向愷撒發起最後的決戰。

獲知了敵軍的企圖後,愷撒很快做出了應對。他親率大軍直撲阿萊西亞,同時一氣呵成地築起了一條長達14英裏的環形圍墻,將維欽托利的部隊團團包圍在內。

凱撒大帝

就這樣,圍而不攻的僵持狀態一直持續了數月之久。內外雙方均未主動發起正面沖突,只是在圍墻邊緣進行一些小規模的騷擾和襲擊。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場暗潮洶湧已經蓄勢待發。

事情的轉機是在數月之後的某一天。當時,高盧各地響應號召,一支由約24萬組成的救援大軍開赴阿萊西亞。他們誓要粉碎愷撒的包圍圈,解救維欽托利的軍隊。

獲知這一行動的愷撒軍心理壓力可想而知。為了應對如此龐大的高盧救援軍,愷撒親自督陣,開始在外圍加固防禦工事。他們在阿萊西亞外圍另修了一條長達11英裏的長城,形成了內外雙重包圍。

很快,高盧救援大軍如約而至,開始對愷撒軍發起猛烈進攻。他們憑借人數優勢,對外圍防線進行了瘋狂的沖擊和攻城。一時間,炮火硝煙在阿萊西亞上空滾滾彌漫。內外交困的愷撒軍陷入了巨大的壓力之下。

就在愷撒軍進退失據之時,局勢再次出現了逆轉。維欽托利的部隊見大軍來援,竟也毫無征兆地猛攻愷撒軍內圍。於是乎,雙方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混戰,內憂外患,你來我往,激戰不已。

在這場生死存亡的內外夾擊之下,愷撒的處境可謂危在旦夕。他只得親自沖鋒陷陣,在軍心漸失之際鼓舞將士奮勇殺敵。就這樣,一場決定高盧戰爭命運的曠日持久的決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持續了不到一天的激烈廝殺之後,形勢終於出現了轉機。高盧救援軍雖然人數眾多,但軍心渙散,缺乏統一指揮。再加上愷撒軍憑借優秀的軍事素養,頑強抵抗到底,高盧人的攻勢終於開始遭到頑強的抵禦。

終於,在連日重創之下,高盧救援軍的銳氣開始漸失。與此同時,內圍的維欽托利部隊也在長期圍困之下力不從心,攻勢逐漸衰竭。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愷撒識時務者為俊傑,乘勝追擊,發起了猛烈的反撲。

凱撒大帝

轉眼間,內外防線的形勢發生了逆轉。高盧人的軍心開始潰散,陣腳大亂。就在這時,愷撒親率親信部隊猛烈沖擊,雙線夾攻,對高盧軍發起了瘋狂的進攻。

一時間,阿萊西亞內外響起高盧軍戰士痛苦的哀嚎聲。無數人傷亡慘重,人頭滾滾,狼籍遍地。很快,高盧救援軍的陣型就徹底瓦解,人孔繼尞,四散而逃。

看到大局已去,維欽托利無計可施,最終只得向愷撒軍投降。這標誌著高盧同盟軍在阿萊西亞的徹底失利,高盧地區也從此臣服於羅馬統治之下。

阿萊西亞戰役雖然給羅馬方面也帶來了不小的損失,但其戰略意義卻是不言而喻。這場決戰不僅奠定了高盧地區被納入羅馬版圖的命運,更影響了日後內戰雙方的力量對比。

毫無疑問,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決戰中,愷撒再次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的這一勝利,鞏固了他在羅馬軍中的威望和聲譽,為日後的內戰奪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某種程度上說,阿萊西亞戰役的勝利是愷撒能夠在後來的內戰中占據上風的關鍵所在。正因為在這裏擊潰了強大的高盧同盟軍,愷撒才贏得了足夠的資源和軍威,支撐他日後與龐培等保守派陣營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