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血戰昭覺寺:安史之亂最後一戰,十五萬唐軍與十萬叛軍的終極對決

2024-04-28歷史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之一,至今仍有人向往「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開元盛世,也有人一直試圖還原「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的宏大場面。

然而在唐朝的盛世之下,卻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血火交織的歷史——安史之亂。 其中昭覺寺前最後的浴血奮戰,更是讓繁盛的大唐走向了衰微。

這場長達將近八年的戰亂,不僅改變了大唐的命運,也深刻影響了無數人的命運。

安祿山起兵

安史之亂,又稱天寶之亂,是唐朝時期一場規模宏大的內戰,發生於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但對於這場戰亂的發生,也有不少網友覺得有些突然,認為這麽繁盛的唐朝怎麽會出現這麽一場內戰。

事實上,出現這場內戰是必然的。 當時的唐朝表面上看著還相當昌盛,其實經濟的發達也加速了土地兼並,均田制也被破壞,已經開始有不少百姓迫不得已流亡遷移。

加上唐玄宗專寵楊貴妃,導致外戚權勢滔天,揮霍無度,讓統治階層的腐朽之風在朝堂上蔓延,無形中制造了尖銳的階級矛盾。

在唐玄宗後期,還沒除掉野心勃勃的楊國忠,又來了個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奸臣當道的形勢更是瞬間激化了本就存在的階級矛盾。

但安祿山能起兵造反最致命的原因,就在於後期中央和地方勢力的內部矛盾。 據【資治通鑒】中記載,李隆基曾跟高力士提到,把朝中事宜交給宰相,而邊疆之事就交給安祿山,這樣一來他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其實這時候高力士就提醒過他,一句「邊將傭兵太重,陛下將何以制之」就預言了安祿山之後的起兵造反。結果李隆基根本不聽勸,仍然一意孤行地給了安祿山三鎮節度使的位置,這為他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節度使不但有屬於自己的管制土地,有自己的百姓們,還能自主掌握兵權武器,甚至還能有自給自足的財賦,換句話說就幾乎相當於各自小地方的土皇帝,更別說安祿山獨掌了十八萬的強大兵力,又怎麽可能沒有造反的野心。

所以在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終於還是用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發動了兵變 ,但當時的大唐已經很久沒有過戰爭了,百姓除了震驚還有些不太相信,就連唐玄宗本人都堅決認定這是謠傳。

甚至安史二人帶領的叛亂軍隊都已經控制了河北,李隆基還認為是敵對安祿山的人編造的瞎話。

血戰昭覺寺

一直到同年的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後知後覺相信安祿山竟然真的要造反,連忙找來楊國忠商量應對策略。至此,這場內亂的腥風血雨才正式拉開序幕。

長安,這座千年古都,曾經是多少文人墨客夢中的聖地。然而,在安史之亂的狂風暴雨中,它卻如同一片搖搖欲墜的落葉,隨時都可能被歷史的洪流吞沒。

當叛軍如狼似虎般逼近城下, 李隆基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讓古都長安失陷於叛軍之手,就連自己都不得已匆匆逃往蜀地。

唐玄宗和軍隊一路逃至馬嵬坡,然而唐軍的接連敗退讓六軍紛紛憤懣不平,揚言都是楊國忠一家害的,楊國忠被殺死後陳玄禮更是直接提出將楊貴妃也一並處死才能挽回軍心,重整旗鼓。百般痛心無奈之下,唐玄宗還是親自處決了楊貴妃。

在這之後,肅宗即位,睢陽之戰爆發,唐軍迎來了轉機,安史之亂也進入了高潮階段。 然而戰爭總是存在很多變動。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叛軍發生內訌,使得局勢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安祿山被其兒子安慶緒悄悄殺害,而另一名主將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害。

在睢陽苦苦堅守陣地的十個月時間裏,唐朝已經完成了反攻的一切準備,不僅收復了西京長安,睢陽剛陷落不久後又緊接著收復了東京洛陽,這一下反倒是阻止了叛軍繼續南下的腳步,總算是保全了大唐的天下。

但最後收復洛陽的昭覺寺戰役不僅至關重要,而且這場戰爭的勝利更是來之不易。 寶應元年唐代宗即位後,就立刻開始著手組織軍隊,打算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反攻行動 ,派出了中唐名將仆固懷恩為副元帥。

攻城的將士們,在將領的率領下,決心一定要收回這座城池,保衛本就屬於自己的家園。他們英勇無畏,面對叛軍的進攻,毫不退縮。城墻之上,箭矢如雨,城墻之下,是大唐將士們的拳拳愛國心。

這一次的血戰昭覺寺無疑是極其殘酷的,卻讓我們看到了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也是這份精神還是保住了大唐搖搖欲墜的江山。

唐朝的衰亡

這場戰亂導致唐朝國力嚴重削弱,國家陷入了長期的動蕩不安之中,還使得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進一步惡化,為後來的邊疆危機埋下了伏筆。

任何戰爭帶來的後果和傷痛,永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撫平的。安史之亂後,社會還是陷入了長期的混亂狀態,杜甫也在詩中言明:「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余家,世亂各東西」。甚至安史余黨還在割據藩鎮,中央的權力已經遠遠不如從前。

在這樣疲憊的社會狀態下,統治者竟然還要加重賦稅 ,就連各個藩鎮都在不斷地橫征暴斂,這自然讓農民不斷地發起武裝叛亂。

一時間,全國各地時不時就有農民起義發生。盡管這些叛亂最終都被鎮壓了,但大唐的權力和國威早已幾乎耗盡,也失去了對很多少數民族的控制。

令人感慨的是,這麽一個輝煌燦爛的朝代,其詩歌、繪畫、音樂等方面的成就至今仍被世人所傳頌,卻還是從此走向了衰亡。可惜衰亡之後迎來的卻不是更美好的新時代,反而是更加動蕩,更加錯綜復雜的五代十國時期。

結語

唐朝的滅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民族矛盾激化和外患不斷等因素共同導致了唐朝的滅亡,給中國社會和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教訓。

古人有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應該從唐朝的滅亡中吸取教訓,加強政治建設、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等方面的工作,為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