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5年紅軍剛出草地,喜得40多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怎麽回事?

2023-12-11歷史

紅軍出草地,獲40萬斤糧2000斤鹽,何故?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走出草原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前方,西北王胡宗南、洮岷路保安司令楊積慶、地方軍閥魯大昌,重兵防守,形勢嚴峻。

然而,紅軍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而是生存問題。部隊的存亡往往取決於給養,最大的減員並非戰鬥,而是饑寒交迫。

經過一年的跋涉,紅軍已經把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甚至連沿途的草根樹皮、皮帶都吃完了。就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紅軍意外得到了40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這使得紅軍的勝利會師獲得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那麽,這些物資是從何而來的呢?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1927年,全國沈浸在北伐戰爭勝利的喜悅中,然而,蔣介石在上海的槍聲打破了一切的寧靜。面對這一挑戰,中國共產黨意識到,要實作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

於是,在同年8月,伴隨著南昌的槍聲,共產黨開始了武裝反抗,創立了工農紅軍。此後,共產黨不斷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提升戰鬥力和政治影響力。

然而,蔣介石不顧日本的侵略,從1930年到1932年,對中央蘇區發動了四次圍剿。面對這四次圍剿行動,紅軍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領導下,發揮優勢,化整為零,采用遊擊戰的運動形式,成功打破國民黨的圍剿計劃,將其四次軍事圍剿成功粉碎。

在1933年9月,不甘落後的蔣介石再次集結重兵,調動了百萬軍隊和兩百架飛機。從此,紅軍陷入了最為困難的時期。

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蔣介石先是設立了廬山軍官訓練團,對軍官們進行政治軍事訓練;之後又從國外購買了大量新型武器。

然而,此時的共產黨內部卻發生了重大變化,改變了防禦策略,放棄了以前的遊擊戰形式,轉而以陣地戰與國民黨「圍剿」的軍隊對抗,這種以弱抗強的方式使紅軍損失慘重,廣昌等地區相繼被占領,紅軍的根據地也逐漸縮小。

經過一年的艱苦戰鬥,紅軍仍然未能打破圍剿。為了保存實力,避開敵人的鋒芒,紅軍被迫於1934年10月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無奈之下采取了戰略性轉移的方式,從此,漫漫長征路正式開始。

長征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以及中央、軍委直屬隊,共計8.6萬余人,從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發,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征程。

在這次艱難的旅程中,紅軍戰士們突破敵人的四道防線,強渡烏江,占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歷經千辛萬苦。

最終,他們在1935年9月,成功從困境中脫身,渡過了茫茫草地,擺脫了沼澤地帶的危險。

但是,此時的紅軍,已經經歷了極度的生理挑戰,他們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度過了數日,靠挖野菜、啃草根樹皮、吃皮帶來充饑,可以說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已經消耗殆盡。

紅軍不僅傷亡慘重,而且饑寒交迫,疲憊不堪。盡管如此,面對窮追不舍的敵人,紅軍只能繼續前進,絲毫不能松懈。

此時擺在紅軍面前的有三條前進路線:第一條是從左側強行突圍,打退胡宗南;第二條是繞道青海,避開國民黨的重兵,從無人區穿過去;第三條是從直接北上。

對於這三條路線,如果選擇第一條,以當前紅軍的人數和人員狀況來說,成功機率不大,而且紅軍當前缺衣少糧,即使強突成功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如果選擇第二條,雖然大片的無人區是一個選擇,但是紅軍物資十分短缺,加上自然環境極其惡劣,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如果選擇第三條,有大量部隊和軍閥駐守,要想突圍,危險也是無法避免的。

在經過紅軍領導人的精心考慮後,他們最終決定「從臘子口前進!直接北上!」臘子口位於青藏高原的東緣,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缺口,兩邊是將近一百米的陡峭懸崖,幾乎垂直於地面。

臘子口周圍山高林密,素有「天險」之稱。這種地形,進去容易出來難,是典型的易守難攻。因此,對於當時物資短缺的紅軍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面對挑戰,毛主席下令:「一定要在兩天內攻下臘子口!」而蔣介石對紅軍的行動密切監視,在得知我軍將從臘子口路過後,多次給魯大昌和楊積慶發送電報,再三要求他們務必包圍紅軍,同時,蔣介石還命令胡宗南帶領部隊支援臘子口。

蔣介石的計劃非常嚴密,如果成功實作包圍,紅軍將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危險境地。

在蔣介石看似萬無一失的策略中,有一個人他未曾預料,那就是楊積慶。楊積慶是藏族人,世襲的第19代卓尼土司,一生致力於為西藏人民謀福祉。

他深知民族大義,痛恨國民黨殘暴的行徑,對國民黨的領導逐漸產生懷疑。在與範長江的交往中,他更深入地理解了紅軍,認識到這是一支為農民做主,為人民戰鬥的隊伍。

因此,楊積慶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最終成為了一名紅色戰士。如果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卓尼土司楊積慶需要率領兩萬藏兵在臘子口進行防守,對缺衣少糧的紅軍進行攔截,將紅軍逼入絕境。

楊積慶沒有按蔣介石的命令列事,他假裝阻擊紅軍,實際上是為了保護搶修棧道和橋梁的人員,方便紅軍快速撤離。

他還向手下下達了「四個不許」的命令:不許阻擊紅軍,不許向紅軍放冷槍,不許搶劫紅軍隊伍,不許轉移糧食。得知紅軍缺衣少糧、饑寒交迫的情況後,楊積慶深知給養對部隊存亡的重要性,於是命令楊景華在紅軍抵達崔谷倉時與他們接頭,開倉放糧,每人一鬥。

最終,紅軍得到了30多萬斤的糧食補給,士兵們得到了充足的供應。

這段文字描述了30多萬斤糧食對於紅軍的重要性。當時,每位紅軍戰士只帶了五六斤的糧食物資,因此這30多萬斤糧食對於他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黨中央和紅軍在甘南藏區不僅沒有受到阻擊,反而還得到了一批糧食、軍鞋等物資的補充。藏區同胞從土司楊積慶到百姓都為紅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幫助他們實作了「打下臘子口,實作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

在紅軍獲得糧食後,楊積慶主動撤離所有防線,秘密為紅軍帶路,並收留安置了200多名傷病員和小戰士,使其免遭國民黨的毒手,間接支援了紅軍的北上行動。

然而,駐守臘子口的魯大昌並不知情。在楊成武和黃開湘的指導下,紅軍開始了對敵軍的猛烈攻擊。紅四團首先正面強攻,成功掃清了外圍敵軍,但在橋頭遭遇了敵軍的火力網和臘子口易守難攻的地形,連續沖鋒多次都被打退。

雖然形勢嚴峻,但紅軍最終在楊積慶的幫助下,成功攻下天險。

在屢次進攻受阻後,紅軍發現了敵人的軟肋,這時一位名叫「雲貴川」的小戰士挺身而出,他自幼擅長攀巖,於是他利用夜色,從敵人未設防的懸崖峭壁攀爬過去,再放下繩索,幫助其他戰友攀爬。

正是小戰士的英勇舉動,解了紅軍的燃眉之急。於是,在楊成武的正面沖擊和黃開湘的巧妙繞道攀爬的默契配合下,紅軍在援軍到來之前,成功攻破敵人的防線,一舉攻克臘子口,並繳獲了魯大昌珍藏已久的10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為紅軍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資繼續前行。

總的來說,紅軍在這次突圍行動中,共獲得40多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成功透過了這道天險,到達了陜北地區。

"臘子口戰役"成為了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典範,紅軍的"糧食與鹽"的故事也成為了人們銘記的教訓。這場勝利的取得,離不開楊積慶的仁義之舉和眾多戰士的英勇犧牲。

銘記人民英雄,向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