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帥形象地談淮海戰役,王必成卻搖頭:我不同意「看一個」的說法

2024-01-22歷史

1992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隨軍記者李普根據自己在解放戰爭時期,采訪劉鄧兩位首長的經過,寫了一本書叫【記劉帥】。

圖|劉伯承

李普的這本書寫的很生動,不僅是在文學界廣受好評,還得到了劉帥家人的認可:

「這是史記劉伯承最好的書稿之一,是一部劉伯承傳記的信史。」

書中有個細節,就是劉帥談淮海戰役的時候,提到過「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的說法。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吃的是黃百韜,夾的是黃維,看的是杜聿明集團;第二階段,吃著黃維,夾著杜聿明,看著李延年。」

劉帥談淮海戰役的這句話,最早應該不是出自於李普,因為早在該書出版前,電影【大決戰】就參照過這句話,可見其流傳的廣度。

應該說劉帥這句談淮海戰役的話本身還是很生動的,當時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加起來不過60萬人,卻要同80萬敵人在戰場作戰,雙方不可能是一擁而上,而是要講究方法講究策略。

從1948年初粟裕提出暫不以三個縱隊渡江南下作戰開始,淮海戰役的歷史車輪就已經緩緩推動。

盡管劉帥以無比精準的形容,來講述淮海戰役的整個經過,但也有人曾表示出過不同意見。

他就是時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的王必成。

王必成主要不同意劉帥「看一個」的說法。

圖|王必成

按照李普的說法,「看一個」主要指的是淮海戰役前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的「看住」杜聿明集團,第二階段的「看住」劉汝明、李延年兵團。

王必成是親自參加了「看住」劉汝明、李延年兵團的,他認為,「看一個」的提法,其實弱化了在南線阻擊劉汝明、李延年兵團的作戰。

1948年11月6日,華野按照預定計劃發起淮海戰役,各個部隊都在向預定目標開進,至11日將黃百韜兵團圍在雙堆集。

也因為劉峙在戰前指揮慌亂,蔣介石11月10日下令,調杜聿明出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指揮邱清泉、李彌兩兵團由徐州向東攻擊,以挽救黃百韜兵團。

不過,因為宋時輪、劉培善率領三個縱隊,在徐東頑強的頂住了敵人的攻擊,直至黃百韜覆滅,邱清泉、李彌仍未能順利的推進雙堆集。

這是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看住」杜聿明集團。

王必成那時正率領六縱參加雙堆集戰役,他的任務就是啃下黃百韜兵團。

1948年11月19日,粟裕正式下達總共命令,全力圍殲黃百韜兵團,並下令:

「8縱從東南、9縱從南、6縱從西、4縱從北,同時四個方向上發起進攻,」

不過就在開戰之前,王必成的6縱卻沒有參加最後的總攻。

圖|淮海戰役要圖

粟裕當時把王必成叫來,布置了一個新的任務,配合中野在南線阻擊劉汝明李延年兩兵團。

在華東野戰軍作戰期間,中野並沒有閑著。

1948年11月16日,中野攻克了國民黨軍重兵防守的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撤退的通道。也正因為淮海戰役的規模越大越大,同日根據中央指示,成立了淮海戰役總前委。

宿縣的遺失讓蔣介石異常驚慌,他下令第九綏靖區改為第六兵團,第四綏靖區改成第八兵團,配合從華中調來的黃維兵團全力北上,重占宿縣。

那時,中野考慮到劉汝明、李延年害怕被我軍包圍,故意拖延北進,下定決心圍殲氣勢洶洶而來的十二兵團。

至1948年11月25日,黃維兵團被圍在雙堆集。

王必成率六縱匆匆南下,主要是為了掩護中野打黃維兵團。

在以往的資料記載中,我們讀到的記錄就是,劉汝明、李延年兩兵團始終懼怕被我軍合圍,因此支援黃維兵團並不積極,這無形中給中野圍殲黃維兵團爭取了很多時間。

可事實並非如此。

圖|蔣介石

1948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當時黃百韜兵團已經全軍覆沒(11月22日),徐州東線暴露,華野很快能撲過來。

蔣介石無奈之下,只能采納杜聿明的意見,放棄徐州,命令杜聿明帶著第二、第十三、第十六三個兵團從徐州撤出來,為了不讓劉峙掣肘,蔣介石命令徐州剿總移至蚌埠,負責指揮第六、第八兩個兵團繼續北援。

劉汝明、李延年給中野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

為了挽救即將覆滅的黃維兵團,蔣介石把他的兒子蔣緯國也派到了戰場,蔣緯國不僅督促劉汝明、李延年,還親自率領戰車二團沖鋒。

王必成受粟裕指示,一路風塵仆仆南下,在蚌埠以北的地區,將三個師主力擺在東北起徐逞,西南至古城,東起曹老集,北至張集,正面70公裏、縱深50公裏的寬大正面。

考慮到這是場硬仗,王必成布置了三道阻擊線,盡可能的為中野爭取時間。

1948年12月1日,戰鬥正式打響。

讓王必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第一道防線僅4天就被敵人攻破,無奈之下只能退守第二道防線。

圖|蚌西北阻擊戰示意圖

6縱戰史後來如此形容12月5日那場阻擊戰:

「5日,敵3個軍全面發動進攻。敵39軍144師在兩輛坦克和炮火支援下,展開5個營兵力同時攻我17師防守之石橋子、姜嘴子、安家橋、接駕橋陣地,幾次進攻,均被擊退……敵99軍1個師在飛機掩護下,突破我52團曹老集鐵橋陣地。我54團陣地也為敵突破.......當夜,縱隊調整部署,全線退守第二線陣地」

可王必成更沒有想到,六縱退守第二道防線以後,也僅僅只守了三天。

敵人的戰法很詭譎,他們意識到中路很難突破我軍陣地後,加重了側翼的進攻,爭取兩翼率先突破,然後包圍我中央部隊,或是全殲或是迫使後撤,以期達到作戰目的。

雙方在陣地上反復爭奪,以至陷入膠著。

至12月8日,我軍前沿陣地被攻破,考慮到敵人戰術,我軍無奈只能退守第三道防線。

那麽也許有人要問,為何沒有援軍?

華野當時抽調不出兵力,因為要打黃百韜兵團,還要尾隨追擊從徐州撤出的杜聿明集團,中野7個縱隊合圍黃維兵團,本就以小博大,其實更難抽出足夠的兵力。

劉鄧首長在接到王必成戰報後,也認為事態緊急,在牙縫裏面擠出了中野二縱,火速馳援王必成。

王必成一開始聽說調了一個縱隊增援,心裏還很高興,可二縱到前線後,王必成心也涼了半截,因為二縱從大別山轉出來時就沒得到過補充,戰損嚴重,全縱隊加起來就只有一萬多人,而且裝備也很差。

陳老總也沒辦法,只好寫信鼓勵王必成:

「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再堅持幾天,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就可以結束了。」

12月9日,粟裕了解王必成這裏壓力大,主力部隊實在難於抽調的情況下,調了渤海軍區11師、豫皖蘇獨立旅和六分區獨立團。

不過,粟裕在調這些援兵的時候,對王必成也提出了要求:

「不允許再後退一步。」

從實際情況來看,也確實不能再退,否則必然危及整個戰局。

王必成也保證:

「「人在陣地在,決不讓敵人前進一步,確保總前委殲滅黃維兵團。」

圖|淮海戰役總前委

一直到1948年12月12日,王必成前沿稍緩,這才松了口氣,一看戰報才知道,中野於同天下達了總攻命令,劉汝明、李延年擔心被我軍合圍,速度慢了下來。

當時,華野也抽調了5個縱隊,由參謀長陳士榘指揮,投入了雙堆集戰場。

12月14日,黃維兵團已基本全軍覆沒,剩余負隅頑抗,王必成趁敵人降低進攻規模,命令投入小股部隊投入反擊,予敵重大殺傷,16天阻擊戰,六縱共殲敵7000余人。

蚌西北阻擊戰是淮海戰役的一部份,在軍史上是足以與徐東阻擊戰齊名的大仗。

可在時隔多年後,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提到淮海戰役,對蚌西北阻擊戰都很少提到。

圖|李普【記劉帥】

華野渤海縱隊11師是12月9日投入戰鬥的,可戰況卻同樣很慘烈,當時11師師長傅繼澤下達任務時,還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有3個團,寧可每天拼掉一個團,也要阻擊3天完成任務!」

為了守住陣地,11師幾次打了反沖擊,彈藥打光了,就用刺刀、用石頭頑強阻擊。

同日,豫皖蘇軍區三個團也投入了阻擊戰,當時豫皖蘇軍區部隊主要守包集——高皇集一線,這裏主要是李延年兵團馳援黃維的必經之路。

根據軍史對12月11日記載:

「敵人3個團在數十輛坦克和9架飛機的掩護下潮水般向防禦陣地湧來,這場阻擊戰打得異常艱苦慘烈,豫皖蘇軍區71團2營在11日這天連續打退敵人9次進攻,一些年輕的戰士,甚至抱著澆上汽油的幹柴和炸藥包沖向敵人坦克群……戰後全營450人僅存83人,4連僅存8人。」

蚌西北阻擊戰和徐東阻擊戰,其實就是劉帥後來評述淮海戰役時三個「一個」中的「看一個」。

可這裏的這個「看」可並不是只是站著看一看就可以,那是要投入十數萬兵力,將士們浴血拼搏才能夠換來的。

烈士們所流的鮮血不應該被忘記。

圖|蚌西北阻擊戰烈士陵園紀念碑

當年蚌西北阻擊戰時,村民崔明海只有6歲,卻很清楚的記得父親當年與解放軍一起挖戰壕的情形,崔明海家往東就我軍機槍陣地,後來村民在此地自發的種上了松鼠。

談到當年解放軍在此地浴血奮戰,崔明海記憶仍然很深:

「當年的機槍陣地犧牲的戰士太多了,村民們的行為也是一種紀念。沒有前人的犧牲就沒有後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