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仲丹: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2024-01-17歷史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出現往往被看成是文明產生的標誌之一。根據美國學者的觀點,衡量一個居民點能否稱為城市有5個標準:一、城市與農村相比是有大量人口的居民點,二、城市居民密度大於農村,三、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分配,四、城市是交通中心,五、城市是需求中心。而按照比利時學者亨利·皮朗的說法,最早的城市起源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市場或是軍事活動的要塞。

城市與鄉村不同的地方在於,它要在相對狹小的空間容納較多的設施,以滿足城裏居民的各種需要。為滿足居民安全防衛的需要,城市就要有城墻和堡壘;為滿足居民宗教信仰的需要,城市就要有神廟和祭壇;為滿足居民經濟生活的需要,城市就要有市場和作坊;為滿足居民公共活動的需要,城市就要有休閑的場所和市政管理機構。依照這些標準,讓我們按地域和時序來考察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一些城市。有趣的是這些早期城市都出現在東方。

恰塔爾休於

土耳其的恰塔爾休於有可能是人類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000年之久。這座城裏有1000多座土磚砌的房屋,人口超過6000。房屋規格統一,由一間起居室和幾個附屬房間組成,彼此有低矮的門洞相通。屋內有木梯和爐竈以及放燃料的櫃子,另有平台和長凳以供坐臥。房屋之間都緊緊地挨著,排得密密麻麻,以致城裏不需要街道,房頂就可以用作通道。

恰塔爾休於住宅

房屋的底層沒有門窗,只在二樓開個小門,住戶從木梯由底層上二樓。這樣安排可能是為了抵禦水災,也有可能是自衛,出入的梯子收起來後,各個房間自成防禦體系,並共同構成一個大的防禦體。室內面積都不大,不少人家的墻壁上有裝飾壁畫、灰泥浮雕和獸頭(主要是牛頭)。恰塔爾休於沒有城墻和其他公共設施,嚴格說來它至多只是個大居民點,還算不上真正的城市。

耶利哥

也有人認為,今巴勒斯坦境內、比恰塔爾休於要晚些時間出現的耶利哥(又譯傑里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聖經】記載它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回歸故地渡過約旦河後攻占的第一座城市。傳說古以色列人在這裏擡著上帝的約櫃每天繞城一圈,第7天時耶利哥城墻竟被號角聲震塌。

耶利哥的地理位置極佳,附近有源自約旦河的一汪清泉。這座城倒是有堅固的石砌城墻,城墻外的一條大溝類似護城壕。城內建有一座直徑10米、高9米的圓錐形塔樓,樓內有階梯直通頂端。城內以木柱支撐的泥磚房子皆為泥抹地面,半圓頂,沒有窗戶,房間一般都低於地面。可能是出於祖先崇拜,當地居民雕刻了數量眾多的塑像和頭像。對於耶利哥能否算城市,學者們看法不一,否定的意見認為圍墻內的居民數量不多,稱它為軍事要塞更為合適。

耶利哥城石塔復原示意&耶利哥石塔遺址

兩河流域城市

距今5000年前在西亞兩河流域南部(稱蘇美爾)出現了十多個城邦國家。這裏地處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松軟,有利於農業生產。這些城邦大多建有城墻、宮殿和神廟,有的塔形神廟還造得巍峨壯觀,毫無疑問可以認定為城市,今天伊拉克南部的烏爾和烏魯克為其中代表。

烏爾是兩河流域最富庶的貿易中心,城墻總長約2千米,城裏擁擠的房屋和整潔的街道都圍繞巨大的塔形神廟而建,兩條運河把烏爾與附近的幼發拉底河連線起來。運河不僅有助於城市發展海上貿易,還給附近的農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考古學家發掘出了王陵和塔廟。參與過這一地區考古的英國人李奧拿德·伍利認為,這些古代城市的外觀很像北非那些有城墻的城市:狹窄的街道構成了同樣的交通網絡,街面寬不超過8英尺(約2.4米),街旁同樣是兩三層的房屋,同樣有可利用的屋頂,同樣的庭院,還有陡峭的角錐狀高塔聳立在這一切之上。由於不重視衛生,居民清掃屋內的垃圾會直接傾倒在街道上,使得街道逐漸升高。

烏爾古城神廟前,書吏記錄捐獻的谷物

離烏爾不遠的烏魯克是傳說中英雄吉爾伽美什的故鄉,【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對他建造烏魯克城有生動的描繪:「他(吉爾伽美什)建造了森嚴壁壘的烏魯克城,看它的外墻,那飛檐有如銅鑄,看它的內城,世上絕妙無雙!」據這部史詩記載,烏魯克由三個「薩爾」和一處聖界組成。這些「薩爾」一個指城市,一個指果園,一個指邊界地帶(可能是菜園一類的綠化地);聖界是神廟所在區域,兩座神廟分別是供奉天神安努的「白廟」和供奉豐收女神伊南娜的「天之屋」。

20世紀初,德國考古隊在這裏發掘出神廟和宮殿建築遺址,出土泥板、印章、石雕等精美藝術品。這裏出土的彩釉浮雕磚反映了當地的建築水平之高,各種工藝品在技藝上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現代學者認為烏魯克文化是「高度發達的文明」。但這兩座城市就功能而言與後來印度的摩亨佐·達羅相比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摩亨佐·達羅

20世紀2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馬歇爾在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發現了一座古城—約4000年前出現的摩亨佐·達羅。馬歇爾在考古報告中稱:「在摩亨佐·達羅的發掘已經表明有一個早期的城市存在。最上層的建築物分為兩類:一類是廟宇,一類是私人住房。廟宇的廳室很小而墻壁很厚,說明這些廟宇有好幾層樓高。私人住房結構精良,有浴室、壁爐、磚砌地面和良好的下水道。這一切都說明居民有高度的文明。」按這座城市的規模推算,城內居民約有4萬人。這座城市的建造肯定經過了精心的規劃,以建在人工土丘上的城堡為核心,四周環繞的低地分布著市區。

城堡和市區之間隔有人工溝渠,城堡內工事堅固、功能齊備。市區分為東西兩部份,東城呈長方形,兩條並列大街由南向北穿城而過。城裏大街小巷基本按東西或南北方向整齊排列,縱橫延展皆以直角相交,整個城區如同一個大棋盤。建造城市的主要建築材料是粘土燒制的方磚,這種土黃色泥磚不但被用來蓋房,也用來鋪路、砌排水溝(詳見本刊2019年11月刊【早期文明中的「磚」】)。東城主要的房屋是民居,大多沿街而建。摩亨佐·達羅雖然沒有專門的工商業區,但有些房屋的主人顯然是專門從事某項手工業,他們在屋內畫上了這個行業崇拜的神靈,也有些房屋比較寬大,可能是商店。

摩亨佐·達羅遺址,再現了城市的細致規劃和精確布局

摩亨佐·達羅居民沐浴

與同一時期的其他城市相比,摩亨佐·達羅的優越之處在於它有完善的公共建築和設施。街道下面有連通各家的排水系統,樓上的汙水經垂直的水管通向地下溝道,雨水和汙水透過溝道流進大河。為了防止渣滓淤塞溝道,支溝進入主溝處有汙水坑,主溝每隔一定距離也有水坑,人們可以檢修溝道,清除汙物。城裏有幾眼為居民提供用水的大水井,幾乎每一家都有自備水井。東城西邊有座高台,高台上最引人註目的是大浴池,池壁和池底砌磚,磚縫中填滿石灰漿,上面塗一層瀝青,防止漏水。這裏可能是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的場所,人們在大浴池中潔凈身體。像這樣註重整體規劃的城市當時在世界各地還很少見,要等到1000多年後羅馬人統治地中海區域時才有類似的城市。

中國城市起源

中國城市起源也很早,目前發現最早的城是位於湖南常德澧縣、距今6300年的城頭山遺址。這座遺址呈圓形,有寬闊的護城河、高大的城墻。圓形遺址中央有座城,東西南北分別開有城門。城內功能區劃明晰規整,分為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墓葬區等。

近十幾年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發掘出的城河遺址(屬於屈家嶺文化)則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該城位於今湖北沙洋縣西部的城河村。城址有體量宏大的城垣、規則有序的水系、引人註目的大型院落建築和葬俗獨特的墓地。城墻外側有完備的護城河,最寬處達60米,最深處有6米以上。城墻上設立3處水門,城外河水經水門進入城內,再經人工溝渠排至城外的自然河流。這樣既保證了城內大量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又避免了旱澇之災,體現了嫻熟的水資源利用和管理的模式。城內有大型墓地位於遺址的最高地。在高崗埋葬死者既不占用城內寶貴的土地資源,影響生者的生活,又能讓先祖處在制高點,「俯瞰」全城,佑護子孫,體現了「生死有別」的理念。

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

中國古代早期城市中更為典型的是位於今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早在1936年就已發現。最近十幾年在遺址範圍內不斷有重要的發現,2007年發現圍繞中心土台和王墓的大型城墻,2015年確認遺址群周圍有大型水壩等水利系統。根據其功能和類別,良渚古城遺址可分為三類:城址,包括中心的宮殿區、內城、外郭;外圍水利系統,包括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以及不同等級的墓地。整個良渚古城呈圓角長方形,總面積近300萬平方米,比四個故宮的面積還要大一些,是同時期中國規模最大的古城。古城城墻總長約6千米,以草裹泥的方式修築。城墻底部鋪墊石頭,上部由黃色黏土分層夯築而成。這座古城的發現以確鑿的證據證明中華文明擁有5000年的歷史。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江蘇常州春秋淹城遺址

傳說距今4000年時夏朝最早的國王、大禹的父親鯀曾「作三仞之城」,「三仞」是指城市的外壕、城墻和內壕。以後夏朝的都城開始以宮殿為中心來設計布局。商周時代的城市除仍註重軍事、政治功能外,也開始對城市的經濟和文化功能有所考慮。宮殿和宗廟是都城的主體建築,城裏有了手工作坊區。到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爭,築城成了「國之大事」,城市也就蜂擁而起。在城市布局上,棋盤形格局初步形成。都城有了城、郭之分,內城為城,外城為郭,「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有了功能的分工。手工作坊開始固定在宮殿周圍,市場在城內也有了固定位置。

築城方法是先用版築夯土城墻,但因為夯土易受雨水沖刷,後來就用磚石包夯土墻,使城墻牢固程度大大加強。今江蘇常州的古城淹城至今基本輪廓還保存完好,這是春秋時淹君的駐地。該城有土墻三重,分為子城、內城和外城。每座城都有護城河,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形制獨特。城墻系用開挖護城河之土堆築。外城是不規則的圓形,內城和子城近似方形,房屋建築現已不存,城內有幾個高高的土丘,可能是昔日樓台的遺跡。

來源:【大眾考古】202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