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直到戰役打響,誌願軍第一批入朝4個軍,為何只有1個軍進入陣地?

2024-04-21歷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註】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0月15日,第一批入朝部隊移至安東、輯安一線,按劃分的渡口,對橋梁、道路進行勘察,待命渡江。待命期間,各部隊舉行了以誌願軍名義入朝參戰的宣誓儀式。

19日12時,第13兵團下達入朝作戰部署令,部署令明確:

「除以四十、四二軍即於今(十九日)晚開始行動外,其余各部開進計劃隨後下達。」

1、最初的戰役設想

毛澤東、彭德懷起初設想,誌願軍入朝後,將以1個軍為第一梯隊,前出至德川一帶,構成第一道陣線;其他3個軍及3個炮兵師為後續梯隊,配置在德川以北的熙川、前川、江界地區,擔負縱深防禦和機動作戰任務。

而第13兵團下達的這個部署令,對於部隊的配置,較之起初的設想有所調整變化。

變動最大的是,作為第一梯隊首先展開的不是1個軍,而是3個軍——這就使第一道陣線上的兵力一下子增加了2倍。

這一變動,完全是出於完成初期防禦任務的考慮。

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誌願軍入朝後,第一個時期先打防禦戰,在北韓尚未被敵方占領的土地上站住腳,爾後創造條件,準備反攻,而能不能站得住腳,主要取決於第一批入朝部隊能不能保持住一塊可以立足的地方。

為此,就要在部隊能夠到達並能夠加以控制的範圍內劃出一條線。鄧華等第13兵團領導人從戰場實際情況出發,沿龜城、泰川、球場、德川、寧遠、五老裏劃了一條線,作為「基本防禦陣地線」。

從地圖上看,這是一條由西向東延伸的不連續的弧線,以鴨綠江附近的龜城、泰川為起點,直到東海岸的長津湖、赴戰湖地區,正面寬度超過300公裏。在如此寬大的正面上組織防禦,前邊只擺1個軍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第一批入朝部隊大部份力量都壓上去,才有可能構成基本防禦陣地。

正是出於這一考慮,第13兵團決定,部隊入朝後立即展開成一個梯隊:

以第39軍在右,於鴨綠江至九龍江(清川江支流)地區組織防禦,保障基本防禦陣地線右翼的側後安全;以第40軍居中,控制寧邊、德川、寧遠一線,作為防禦的主要方向和重點;以第42軍在左,在長津湖、赴戰湖地區組織防禦,保障主要陣地線右翼側後安全。

第一梯隊之後,留1個軍(第38軍)作為戰役預備隊,放在江界一帶以備機動使用。這個重兵前置的部署,將第一期防禦設想轉化成實際的戰役布勢。

第13兵團部署令還明確了入朝後第一個戰役的指導方針:

此次進入北韓作戰,軍委要求我兵團必須從前面頂住敵人,保持陣地,穩定形勢,爭取時間加緊裝備,準備反攻,因此我們的戰役指導方針是以積極防禦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以反擊、襲擊、伏擊來殲滅與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這一戰役指導方針,貫徹了彭德懷提出的在總的防禦設想下,處理好防禦與攻擊、守地與殲敵、運動戰與陣地戰之間關系的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

以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堅持積極防禦,不搞單純防禦,抓住戰機,采取積極的攻擊手段,消滅敵軍有生力量,達成頂住敵軍進攻、守住土地的目的。

2、戰役展開的「三種情況」

實作這一方針的關鍵,在於按預定部署完成戰役展開。對於這一點,鄧華和兵團其他領導人實際上並無十足的把握,因為第13兵團各部是在戰局十分危急,不確定因素空前增多的情況下組織開進的。

渡江第一天,平壤即告失守。人民軍後方空虛,北撤行動一片混亂。就在鄧華草擬這個入朝作戰部署令之際,一份「美英軍正向平壤攻擊中」的情報送到他手裏。

他據此判斷,平壤很快將會陷落,美韓軍還將繼續冒進,向正在渡江的誌願軍迎面壓來。第13兵團各軍能否按計劃趕到預定的防禦位置,既取決於部隊的開進動作,也取決於這段時間內「聯合國軍」采取怎樣的行動,而後一個因素是己方無法控制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鄧華預計,在誌願軍開進過程中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我未到,敵先到;我剛到,敵即來;兩軍在行進間遭遇,後來實際發生的是第一種情況,即「我未到,敵先到」;接著又出現第三種情況——敵我雙方在相向對進中狹路相逢。

對於可能在開進中與敵軍遭遇,鄧華認為這並不是壞事,相反,他敏銳地看到其中包含的戰機。為抓住隨時可能出現的「從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有利機會」,他令「各部在開進中應以戰鬥姿態前進,隨時準備包圍殲敵」。

可見,第13兵團領導人戰前籌劃中,就作了在敵我對進中打一場遭遇戰的思想準備和方案準備。

為隱蔽渡江行動,開進命令規定:

「各部務必嚴格遵守時間與掌握渡江時間,每日於十八時半開始至翌日晨四時為止,五時前全部隱蔽完畢,渡江後一律采取夜行軍。」

10月20日,彭德懷和第13兵團領導人,就保持部隊入朝行動隱蔽問題再次聯名致電各軍和炮兵司令部,要求:

開進過程中,各電台註意守聽,以便隨叫隨應,但不要亂用電台,以減少目標暴露;嚴格行軍時間,黃昏後出發,拂曉前宿營隱蔽完畢,進入宿營地後封鎖訊息;嚴格防空紀律,發現敵機,任何人不得暴露目標;先遣隊要報告敵情、兵要、糧草等情況及對作戰的意見,各軍將作戰意圖通知先遣隊,以便先遣隊按此收集報告情況;各先頭部隊應派得力幹部與人民軍及當地政府取得聯絡,了解當面敵情,但不得暴露我們的意圖。

第13兵團各部按這一要求和預定部署,分路跨過鴨綠江,向指定位置組織開進。

3、42軍戰役展開情況

10月19日黃昏,第13兵團部在第40軍第118師前衛團之後,從長甸河口進入北韓。兵團指揮機關緊隨第一梯隊師之後行動,這一做法與國內作戰時兵團機關通常位於本隊之後有很大不同。

第13兵團部開進時區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於15時出發,第二、第三梯隊隨後行動,各梯隊出發時間均相隔30分鐘,以盡量縮小目標。

過江後,在朔州西北距江岸約10公裏的松樹林設營,以讓出道路,讓第40軍部隊快速透過,同時架起電台,向中央軍委報告兵團部已過江,並隨時接收各軍、師發來的無線電密語訊號,以及時掌握和處置情況。

兵團領導人分開乘車過江。鄧華、洪學智在部隊開進之前,分別從安東和長甸河口出發,然後自義州沿江向東北,於20日淩晨到達水豐、朔州間預定地點與兵團部會合。 剛到兵團報到的韓先楚直接隨第40軍行動。兵團部機關由解方率領過江。

彭德懷提前入朝前,要求兵團領導人把部隊入朝後的具體任務、集結地點和可能出現的情況再仔細研究一下,出發前電告各軍、師領導和他本人,並交代說:部隊過江要切實組織好,不能出半點紕漏。

然而,兵團部一過江,便與彭德懷失去了聯絡——電台叫不出來,電報發不出去。

第一批入朝4個軍開進情況如下:

第42軍(軍長吳瑞林、政委周彪)預定防禦地區在黃草嶺以南、鹹興以北的五老裏一線。從滿浦到五老裏,路程約260公裏,是4個軍中開進距離最遠的。第42軍編入邊防軍前就駐在東北,入朝準備工作做得最早。

與其他各軍相比,第42軍部隊實際入朝早了3天。

19日,第42軍按第124師(欠1個團)、軍指、第126師、第125師、軍直、軍後勤的序列,從滿浦透過鐵橋和浮橋過江,20日全部進入北韓。

第42軍入朝後開進速度每夜45~60公裏,這在第一批入朝各軍中是最快的。

該軍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速度,除組織準備充分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一是為搶占前方要點,利用汽車輸送了部份先頭部隊。蕭劍飛入朝後,偶遇北韓人民軍領導人崔庸健,借此機會征得朝方幫助,從人民軍那裏籌集了18輛汽車,加上第42軍自己的2輛,共20輛汽車,晝夜兼程接運部隊,保證先頭2個營能搶在東線韓軍之前占領黃草嶺一線陣地。

二是部隊入朝前進行了較為徹底的精簡和輕裝,全軍共精簡病弱等各類人員6042人,占總人數的12%,馬5000匹,使得部隊更加精幹。此外,對出國人員攜帶量也有嚴格規定,每個戰鬥員攜帶量不超過16公斤。

在第一批入朝4個軍中,只有第42軍是先於進攻之敵到達預定防禦地區的。

4、40軍戰役展開情況

擔任主要方向防禦任務的第40軍(軍長溫玉成、政委袁升平),原計劃在寧邊、德川、寧遠之線建立防線。該線位於誌願軍整個防線中間位置,向南凸出,狀如弓背,其頂端為德川,左右兩邊分別為寧邊和寧遠。

按預定計劃,第40軍進到這個位置後,還要進一步向前伸出觸角:

一個師由寧邊伸向清川江邊的球場、軍隅裏,另一個師由德川、寧遠伸向大同江以東的孟山。

為做好開進準備工作,溫玉成軍長親自到鴨綠江邊,現地勘察江橋寬度,確定過江時以四路縱隊並列前進,以盡量縮短透過江橋的時間。

為預防美國飛機炸壞江橋,溫玉成還指示工兵部隊在江橋上遊架設浮橋,在渡口附近準備了一定數量的渡船,作為一旦受阻時的備用通道。

10月19日晚,第40軍主力從安東入朝,至第二日晨,第118、第120師均經由鴨綠江橋進入北韓。

該軍部隊入朝後全部在夜間徒步行軍,每夜行程40~50公裏。

從鴨綠江邊到德川,距離約200公裏。

毛澤東曾專門算過一筆時間賬:

誌願軍於10月19日開動,先頭軍步行200公裏至德川需7天時間,休息一兩天,可於10月28日在德川、寧遠線以南開始構築工事。顯然,毛澤東是按每日行程30公裏來計算部隊開進所需時間的。

然而,第40軍入朝當天,前方敵情就發生了變化:

中路進攻的韓軍第6、第7、第8師已推進到平壤、元山間的陽德、成川附近,前鋒線距德川、寧遠之線只有80~100公裏,而這一天,作為誌願軍先頭軍的第40軍還遠在200公裏外的安東做渡江準備。

入朝後,第40軍部隊向德川方向快速開進,就是要與北進之敵搶時間、爭速度。

此前,毛澤東也曾預見到敵軍有可能先於誌願軍到達德川,並讓彭德懷、高崗告訴鄧華:先頭軍最好能於17日出動,23日趕到德川,休息一天,25日開始築工事,以「制敵先機」。

但由於種種原因,第40軍仍按計劃於19日出動,這就意味著在與敵搶先進占德川的行動中,第40軍一開始便失去了先機。

直到21日,毛澤東決定改變初期防禦設想時,眼睛還盯著德川。

可見,直到這時,無論是第13兵團,還是第40軍,仍在力求按預定計劃,於10月28日前趕到德川、寧遠一線組織防禦,同時註意對前方的偵察,以便隨時準備投入遭遇戰鬥,殲滅冒進之敵。

5、39軍戰役展開情況

第39軍(軍長吳信泉、政委徐斌洲)隨第40軍之後入朝,受領的任務是在龜城、泰川一線組織防禦。

按計劃,該軍以第117師為第一梯隊,從長甸河口過江;第115、第116師和軍直屬隊則從安東過江。

第117師過江後,經朔州、大館洞、龜城、泰川,向博川一帶前進。從安東渡江的兩個師,一個師(第115師)沿鐵路向宣川、定州前進,一個師(第116師)經義州、永山向龜城、泰川前進。

配屬該軍的炮兵第45團從北邊的輯安過江,然後沿江南下,沿渭源、楚山、碧潼、大榆洞,到青山場市集結。

按開進方案,第39軍入朝後部隊每夜行軍35公裏。

10月19日晚,軍先遣隊和第117師分別從長甸河口和安東過江。

當晚過了1個團。21日,第117師全師到達龜城、泰川地區,開始布置防禦。

第115、第116師於21日、22日先後從安東出發。22日黃昏,軍指揮所和軍直屬隊也從安東進入北韓境內。

22日,根據兵團指示,第39軍調整各師集結位置:

第117師集結於泰川南北地區,構築工事,並派出一個加強營控制古城洞(距泰川東南約20公裏);第116師集結於龜城、南市(龜城以南13公裏)地區,並在南市周圍構築工事;第115師主力集結於塔洞、新市洞一線構築工事,並以一個團控制通往新義州、義州道路上的要點秕峴。

同時,各師均派出偵察部隊,對前方實施偵察。 第115、第116師重點偵察西海岸敵可能登陸地點,第117師重點偵察博川、安州附近地區,特別是註意了解大寧江、九龍江的水深、流速和能否徒涉等情況。

24日晚,第39軍主力先後到達龜城、泰川地區。

6、38軍戰役展開情況

在首批入朝部隊中,第38軍(軍長梁興初、政委劉西元)是最後一個過江的。

按入朝前的部署,第38軍作為誌願軍總預備隊,在第42軍之後過江。

入朝後,主力進至江界及其以南地區,具體部署為:

第113師位於江界東南,第112師位於江界西南,第114師位於鴨綠江邊,炮兵和物資則先行推進到滿浦以東地區。

軍主力出發前,以軍偵察隊為主組成先遣隊,由司令部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元帶領,提前三天進入北韓境內。

與此同時,梁興初、劉西元帶有關人員過江到北韓邊境重鎮滿浦。

向北韓人民軍領導人了解情況,然後返回輯安,指揮部隊過江。

10月22日黃昏,第113師從輯安出發。前衛團第337團透過浮橋過江第338團從輯安車站乘火車進入北韓境內。

其他各部亦采取不同方式開進,有的乘火車,有的坐汽車,有的徒步急行軍。至23日,後衛第114師2個團乘火車,1個團徒步,全部渡過鴨綠江進入滿浦。

由於從滿浦到江界只有一條公路,而這條路正是北韓民眾和人民軍部隊北撤的主要通道,北撤人流與第38軍南下部隊相向而行,造成道路擁擠,影響行進速度。按計劃,部隊開進每日18時開始至翌日晨4時止,夜間有10個小時行軍時間,一夜行程30~35公裏,但路上擁擠狀況使得預定計劃大打折扣。

如第113師第338團乘汽車,一夜只走25公裏。第337團一個連走得更慢,一夜乘汽車才走12公裏,還不如下車步行。

第38軍入朝後執行的第一個緊急行動,是協助人民軍將存放在熙川以北狗峴嶺、文明洞一帶的軍用物資搶運出來。

這批物資數量不少,據說可裝備3個師,還有1個大型軍工廠的器材。梁興初電示擔任前衛的第113師第338、第339團,令其星夜兼程,直奔熙川以北。

這兩個團是乘火車入朝的,但前面鐵路已被炸斷,所乘火車只能開到別河裏(位於江界和前川之間),部隊只得就近截下後勤三分部的汽車,急運7個連到達狗峴嶺,與軍先遣隊一起,將這批軍用物資全部運出並交給人民軍。

開進途中,第38軍發生了一起重大行車事故。出國第二天,在別河裏附近,軍司令部一台中型吉普車翻進山溝,造成一死五重傷,死者為司令部作戰科長王乾元,重傷者為通訊科、軍務科、行政科的3個科長和1個炮兵副主任。

這次事故,使得軍司令部業務領導骨幹幾乎損失殆盡,對後來的指揮機構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到10月25日第一次戰役打響,除第42軍先頭部隊於當日拂曉搶在敵軍之前進入黃草嶺陣地,第40軍2個師與敵發生交戰外,誌願軍其他部隊仍在向指定位置的開進途中。

由於是夜間行軍,道路狹窄,人馬堵塞,難以提高行進速度,已無法按預定計劃完成戰役展開。

彭德懷於10月26日致電毛澤東指出:

此次大軍出動遲了五天,再加上友軍混亂擁擠,致各軍尚未到達集結地,加大山路少,有些陷於被動,須力爭打一個勝仗穩定和改變某些不利情況。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