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新四軍縱隊與支隊編制探秘:規模與演變歷程

2024-04-27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除了有師、旅、團、營、連、排、班等各級編制,另外還有縱隊、支隊等部隊編制。那麽這縱隊和支隊是怎樣的編制?一個縱隊或支隊有多少人?

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一些地方武裝、遊擊隊編有縱隊。如八路軍山東縱隊、八路軍第一縱隊、八路軍太嶽縱隊、八路軍挺進東北先遣縱隊等,其編制體制不盡一致,有的轄支隊,有的轄大隊,有的轄師、旅或團。


1937年12月,為開辟冀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從七六九團抽調第一連、第五連、第十連等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從七六九團、七七一團、七七二團各抽調一個騎兵排組成騎兵連,共五個連組成「八路軍東進抗日遊擊縱隊」(簡稱「東進縱隊」或「東縱」)。「東縱」剛成立時只有5個連,500多人,也就是1個加強營的實力。到1939年2月,「東縱」已發展到2個支隊,共6個團。不久又整編為3個團,撤銷支隊,成為旅級的縱隊。

八路軍東進抗日遊擊縱隊司令員陳再道

這一時期,八路軍有不少由旅改編的縱隊。1940年5月,冀南區的八路軍部隊進行整編,原青年縱隊編成新四旅,原東進縱隊編為新七旅,均轄3個團。另據1941年12月第一二〇師兼晉西北軍區制定的部隊精兵簡政方案,可以看出,當時縱隊和旅是同一級編制。但也有比旅更高一級的縱隊。如八路軍山東縱隊,1938年12月成立時,即轄10個支隊、20多個團。到1940年秋,山東縱隊將所轄部隊整編為4個旅、3個支隊另2個團。因此,山東縱隊顯然比旅高一級。而1939年6月成立的「張縱隊」(司令員張宗遜、政治委員張平化)起點就高,由獨立第一旅和獨立第二旅組成。

1939年10月,八路軍第一縱隊與山東縱隊機關合並辦公後的合影

新四軍的縱隊,其編制和規模也不統一,有的轄支隊,有的轄大隊,有的轄旅或團,而且也不固定。如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1939年8月所屬部隊整編為3個大隊,1940年3月擴編為3個團,為旅級縱隊。皖南事變後,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

新四軍東進縱隊整裝待發

新四軍的縱隊和支隊沒有嚴格的區分,有的縱隊也稱支隊。如由皖南部隊改編的新四軍第一、第二、第三縱隊又稱新一、新二、新三支隊。

一般來說,新四軍的縱隊多為旅一級。如新四軍挺進縱隊轄4個團,蘇北指揮部的3個縱隊及海防縱隊各轄3個團。這些縱隊明顯比團高一級,但有的縱隊只有團級。1941年3月中旬,新四軍第三支隊(3月初由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改編)正式改編為第六師十八旅:所屬一縱隊改為五十三團,一、五支隊為該團之一、二營;二縱隊改為五十二團,二、六支隊為該團之一、二營;三縱隊改為五十四團,三、四支隊為該團之一、二營,警衛三營改為該團之三營。這些縱隊顯然為團級。也有個別縱隊編制級別比旅還高。如李先念任司令員的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1940年底轄2個支隊(旅)11個團,1.5萬人。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該縱隊即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另外,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縱隊也在皖南事變後,分別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和第三師。


新四軍挺進縱隊二三支隊司令部舊址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野戰縱隊一般轄3個師或旅。1948年11月,中央軍事委員會釋出通令,對全軍組織編制、部隊番號作了統一規定,將野戰縱隊改稱軍。

再來看看支隊

八路軍剛改編時,並沒有支隊的編制。隨著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敵後,很快建立了許多獨立支隊,以適應敵後遊擊戰爭的需要。這些支隊名號繁多,有的以活動地域命名、有的以領導者姓名命名、有的以序號命名、有的以兵種命名,如津浦支隊、黃河支隊、運河支隊、東進支隊、蘇魯豫支隊、大青山支隊、宋時輪支隊、秦賴支隊、第五支隊等。支隊通常隸屬於旅或師以及軍區,編制不統一,且不固定,人員多少不一,一般是由幾個營或連組建而成。如1937年9月底,以三五八旅七一六團第二營為骨幹,組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雁北支隊(又稱宋時輪支隊),1938年1月,該支隊擴編為5個營。而有的支隊最初只有1個連的架子,1937年12月12日,以第七六九團1個連為基礎組成汪乃貴支隊。

八路軍的支隊早期只是團級、營級,後來隊伍迅速擴大,升格到旅級、團級。1938年2月10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決定,以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和第一二九師教導團各1個連為基礎,組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先遣支隊。先遣支隊剛成立時,兵力還不到一個營,僅過了半年多,當年9月21日,第一二九師決定,將先遣支隊擴編為旅級支隊。

1938年5月14日,以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七一五團、師騎兵營和戰動總會遊擊第四支隊一部為基礎,組建大青山支隊(又稱李井泉支隊),轄3個營和1個支隊。1939年5月,大青山支隊整編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騎兵支隊,轄3個營。1940年5月,騎兵支隊擴編為3個團和1個支隊。

1938年11月,大青山支隊部份領導合影

根據徐向前、朱瑞【關於山東部隊擴編計劃向毛澤東、王稼祥、朱德、彭德懷的報告】,當時山東縱隊所屬6個正規支隊,最多6500人,最少僅1500人。

1940年8月29日,朱瑞在【關於山東縱隊第四期整軍計劃致各支隊並報中央軍委等電】中提出山東縱隊擴軍計劃:「各主力支隊:一支隊應充實作有之二個團完成七千人,二支隊五千人,三支隊七千人,四支隊八千人,五支隊一萬人(五個團)。縱直特務團二千人,抗大獨立團二千五百人,邳支隊、太〔泰〕山支隊二千人(二個團),沂蒙支隊三個團(五千人),隴海支隊五千人,九支隊三個團六千人。」可以看出,根據整軍計劃,山東縱隊所屬支隊,除個別只有兩千人外,多數都在五千人以上,而且下轄團,相當於旅一級編制。

另外,1940年11月1日,黃克誠【關於第五縱隊第一支隊整編為教導第一旅致毛澤東等電】和黎玉、羅舜初【關於山東縱隊原有支隊改編為旅和成立新支隊致彭德懷、左權並報毛澤東等電】中,都是將支隊整編或改編為旅,說明支隊與旅是同級的。1944年10月,山東軍區決定,將1942年8月3日起義的原東北軍新一一一師改編為濱海支隊,仍轄3團。但也有支隊改編為團的,如第一二〇師的第三支隊經過長期征戰,減員很多,1941年11月初在靜樂南峪村整編為第八團,歸三五八旅建制。

1944年9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以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主力5000余人組成「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簡稱「南下支隊」),在司令員王震、政治委員王首道率領下挺進華南,配合華南抗日武裝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三五九旅留下的部隊約5000余人,作為第二梯隊,待機南下。


「南下支隊」出發前,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王震司令員在延安檢閱部隊

與八路軍不同,新四軍從剛一改編時就有支隊的編制。1938年10月,國共兩黨就紅軍江南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進行談判,在編制問題上,毛澤東於11月6日提出新四軍「編兩師四旅八團」,蔣介石不同意。12月14日中共中央又要葉挺向國民黨方面提出:新四軍編7個支隊,「各支隊以上最好能爭到成為兩個縱隊」。國民黨方面借口南方紅軍遊擊隊不是正規部隊,不能按師番號編制,蔣介石還提出「須派人點驗,按槍的多少決定編制」 後經與何應欽等商定,新四軍下面不設師、旅和縱隊,直轄4個支隊,12月27日,項英報告中共中央:「四軍編制為4個支隊,支隊等於旅 」12月30日,毛澤東批準了這個編制。1938年1月8日,何應欽正式核準了這個編制。每個支隊下轄兩個團,兩三千人。不久,又成立了第五支隊、第六支隊,各轄3個團。

此後,新四軍又建立了許多獨立支隊,以適應敵後遊擊戰爭的需要。這些支隊名號繁多,人數多少不一,編制級別也不統一。如先遣支隊、遊擊支隊、含和支隊、沿江支隊、皖南支隊、巢湖支隊等,多為團級編制。有些支隊只相當於營級,如甘泉支隊、六合支隊等。

隨著部隊的發展,支隊編制級別也隨著隊伍不斷擴大而升格。如1938年10月,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新四軍遊擊支隊成立時,轄3個大隊和1個警衛連,1020人,只能算團級單位。1939年2月轄3個團,為旅級編制。到1939年底,遊擊支隊發展到4個遊擊總隊和3個主力團、1個特務團、3個獨立團,共計12321人,夠1個師的架子了。

1939年9月,新四軍遊擊支隊團級以上幹部合影

新四軍的支隊一般比縱隊低,但有的支隊和縱隊平級。如由皖南部隊改編的新四軍第一、第二、第三縱隊又稱新一、新二、新三支隊。

抗日戰爭後期,八路軍、新四軍的支隊陸續整編為旅或團。到抗戰結束時,支隊番號多數取消。少數保留番號的支隊,到解放戰爭初期也整編為旅或師。如河南軍區第一支隊,1945年11月改稱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皮定均旅)。山東軍區濱海支隊,抗戰勝利時改稱東北挺進縱隊第一支隊,進軍東北;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第十九旅,不久又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第三師。1945年6月,以三五九旅等部隊組成的八路軍南下第二支隊在司令員劉轉連、政委晏福生率領下離開延安南下抗日。9月中旬,正在南下途中的劉轉連線到命令,要他們向東北挺進。劉轉連率部於初冬季節抵達沈陽,部隊恢復三五九旅番號,劉轉連任東北人民自衛軍(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三五九旅旅長,晏福生任政委。

1946年6月,為慶祝剿匪勝利,東北民主聯軍三五九旅團以上幹部在佳木斯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