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英布為何會背叛對自己的領導項羽?什麽樣的上下級關系最穩定?

2024-04-11歷史

英布本是秦朝一名驪山刑徒,後來趁亂逃出生天,落草為寇,並搭上了秦末天下烽煙四起的時代列車,成為了秦末著名的戰將之一。

項梁、項羽叔侄回家鄉招募反秦義軍的時候,神勇的項羽和勇猛的英布英雄惜英雄,英布歸順了項羽,畢竟跟著項羽這種壯誌淩雲的老板縱橫天下的感覺實在是讓人太向往了。

項羽因為個人能力實在太強,所以在用人方面相對沒有劉邦那麽理性和全面,他自己就可以搞定絕大多數的問題,何必要多此一舉去拉攏別人呢?說白了,項羽在用人方面是偏任性的,因為他有任性的資本。

但是,項羽對英布其實還是相當器重的,也一直很是厚待英布。從一開始就把他當自己的心腹愛將培養和使用,滅秦之後,更是把英布這個草寇出身的平民將軍封為九江王。可以說,英布在項羽身上得到了天大的富貴。不要說英布被封王是他應得的,是他累積軍功所致,古往今來,比英布功勞更大、能力更強、作用更重的武將多的是,能被封王的有幾人?

為什麽古往今來封王這麽難呢?因為「封王」在封建政治秩序之中,等同於今天的公司參股。給一個人封王就意味著這個人已經超越了一個封建國家的臣民身份了,意味著這個人從打工者變成了公司股東了。對於一個老板來說,崗位和薪酬他都願意給高點,唯獨股份,不到那個份上,他是不願意分配的。

所以,不要老去非議什麽項羽舍不得給下屬封官賞金,至少他對英布是相當闊綽的,甚至可以說是青睞有加。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項羽視為心腹的英布,卻在項羽以3萬騎兵擊潰號稱56萬的劉邦聯軍的彭城之戰後,被剛剛遭遇慘敗的劉邦成功策反了。

英布為什麽會在老領導如日中天的時候被一個遭遇新敗的新老板成功策反呢?這背後究竟隱含著什麽樣的職場邏輯呢?

英布被策反的過程

彭城之戰後,劉邦也被項羽打出火氣了,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把這個讓自己狼狽不堪的男人沒有好日子過。

這個時候,劉邦的人生導師張良給劉邦提出了三個必不可少的戰略夥伴,韓信、彭越和英布。韓信是因為軍事指揮能力極強,適合當作攻堅的箭頭人物;彭越因為善於打遊擊,對項羽集團的牽制能力極強;英布則是地處楚地的大後方,況且英布本身也驍勇善戰,爭取英布,不光能讓項羽斷去一臂,還能起到牽制後方的戰略作用。

籠絡韓信和彭越這兩個人,對於劉邦來說,還相對好辦一些,因為韓信本身就在劉邦帳下任職,而彭越因為沒有在項羽那裏得到什麽好處,一直和項羽不對付。關鍵就是英布,劉邦要爭取他簡直就是一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就政治前景來看,項羽當時比劉邦不止好一點點;就個人能力來看,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差距也一目了然;就革命交情來看,英布一直跟著項羽,項羽也待他不薄,而英布和劉邦素無交集。

但是,我們常說劉邦這個人身上有很多閃光點,其中一個重要的閃光點就是,劉邦這個人對於他自己認為應該去做的事情,從來不含糊和猶豫,哪怕事情再難,先努力去做了再說。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但盡己力,不糾結於艱難和結果。

劉邦對張良一向是言聽計從的,當他聽完張良的建議之後,二話不說,先是派了禮賓官隨何去爭取英布,然後派人回關中向蕭何要人補充兵員,並命韓信火速馳援戰場。

這種幹脆利落的行事風格,再次為劉邦贏得先機,他派隨何前往遊說英布的這次行動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在於這裏。如果劉邦再猶豫一會,耽誤了幾天,也許他就將永遠的錯失了英布,楚漢戰爭也許就又是另一個結局了。

隨何領命之後,率領他的遊說團火速趕往了英布的首府六縣(今安徽六安),但是,英布當時只是把他們當成一般外交客人,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他們,就是不提見面的事。

一連三天,隨何根本就沒見到英布的影子,甚至連見面的希望也不知道渺茫到什麽時候。隨何算是一個相當優秀的外交官了,他深知自己要求見的英布將會決定天下的走向,英布歸楚,項羽集團在整個南方的勢力將穩如磐石;英布若能歸漢,則能大大緩解了劉邦當前不利困境所帶來的壓力。所以,自己責任重大,拖不起、等不得,必須馬上見到英布本人。

所以隨何決定采取單刀直入的方式,沒有辦法破局的時候,往往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方式。隨何開門見山地對負責接待他的太宰說道:「大王之所以不見我,一定是因為大王以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對眼下的局勢還看不明朗。我這次專程來拜訪,就是想為大王分析現在的形勢!如果我說得有道理,這對大王做決策有幫助,咱們兩家可結成同盟;如果我是胡說八道,大王也完全可以殺了我們向項羽示好。」

隨何的言下之意就是,你們得讓你們大王見我,聽我把話說完,因為這樣做對你們大王有好處,不管你們信不信,至少沒有壞處。

英布聽說隨何把話都說得這麽透了,給別人一個機會也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於是便接見了隨何。

見面後,隨何說:「漢王劉邦派我恭敬地前來上書到您駕前,您見都不願意見,我就了奇了怪了,您為什麽和項羽關系那麽好?」

英布回答說:「因為項羽是我的帶頭大哥。」

隨何不慌不忙地繼續說:「您和項王在爵位上是平等呀,都是王侯,您視項王為帶頭大哥,是不是因為楚國很強大,項王太神勇,所以您不得不服他?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項王當初進攻齊地的時候,項王都親自上陣了,身先士卒,您卻百般推諉,只派了幾千人應付交差?」

「您說項王是您的帶頭大哥,您就是這麽聽大哥的話的?還有,漢王彭城之戰把你大哥的老家都占了,也沒見您派一兵一卒去支援過項王呀!您這麽做,擺明心裏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

這一番話說得英布直冒冷汗,好像被人撕開了遮羞布一樣,但是,隨何並沒有停止的打算,繼續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我知道您現在依附楚國,並不是真心把項羽當大哥,而是覺得楚國太強大了,您因為恐懼而不得不依附他而已。但項羽真的有那麽強大嗎?他強大會把自己的老巢丟了嗎?別看漢王現在被擊退,但現在漢王回師駐守成臯、滎陽,從巴蜀、關中運來糧食,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分兵把守著邊境要塞,項羽他們根本就對漢王無可奈何,攻城攻不下,撤退又要擔心漢軍的追擊。所以,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楚國現在就是一只紙老虎,實則進退兩難。」

這一番話就是直截了當地擊潰英布心中的信念,你找的靠山或者你懼怕的對手,其實啥也不是,你根本就不需要怕他。

隨何繼續火上添油:「退一萬步講,即使楚軍戰勝了漢軍,那又能怎麽樣?漢軍敗了,其他的諸侯會不會人人自危?他們必然會互相支援,抱團取暖。因為誰也不願意看到楚國一家獨大,戰國以來不都是這樣嗎?所以,從長遠來看,漢王才是值得您支持的物件,您是願意和大多數人並肩作戰還是要鐵了心綁在項羽這個孤家寡人身上?」

「如果您非要為了項羽,選擇和廣大革命同胞為敵,且不說贏不贏得了,我都會為您感到不值和擔心。為您感到不值的,自然是浪費了您這身好本事和手下幾萬好勇士。為您感到擔心的是,按照項羽的性格,他遲早會收拾您的,您雖然強大,但您能打得過項羽嗎?」

「但只要您出兵伐楚,項羽一定會被牽制,西進就一定會受阻,只要您能夠牽制楚軍幾個月,漢王那邊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了。我請求給您提著寶劍歸附漢國,漢王一定會裂土封賜大王,到時候您的封國,又豈是這小小的九江所能比的了得。」

最後,隨何表示他說的所有話都是劉邦本人的意思,劉邦十分誠懇地在邀請英布加盟,希望英布好好考慮考慮。

英布本來接見隨何就是看看能不能有機會腳踏兩只船,也算給自己留條後路,但是,被隨何這一番夾槍帶棒的話說得,突然感覺自己除了歸附劉邦外,好像沒有其他路可以選了。

其實,這也只怪英布自己,因為他當上九江王之後,感覺自己到達了人生巔峰,對於項羽這個大哥就開始玩套路了,只想跟著大哥吃肉,而不想再給大哥出力了。

英布覺得以項羽的個性,一定不會放過自己,自己還不如趁著劉邦主動伸出橄欖枝,來個順水推舟,既挽救了自己,也對劉邦做了順水人情。於是,在考慮一段時間之後,便說:「請奉命!」

但英布本質上是一個首鼠兩端的人,雖然口頭上答應了隨何,但是他還想讓子彈再飛一會,再看看時局的變化,方便自己再見風使舵。於是再三叮囑隨何,萬不可走漏風聲,避免項羽早做準備。

也正在這個時候,項羽派來的使者也來到了六縣,項羽使者此行的核心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催促英布出兵伐漢。

按照英布的尿性,項羽使者的到來會讓內心擔心項羽是否懷疑自己了,從而變得猶豫不決。

關鍵時刻,得知訊息的隨何當機立斷,直接闖進英布的王庭,對著楚國的使者就是一頓懟:「九江王已歸附漢王,您們楚國現在還有什麽資格讓他出兵?」

這一招釜底抽薪有多大殺傷力?直接讓楚國的使者覺得自己身陷狼窩了,準備起身逃跑了。

但是,隨何做事挺絕的,趁機對英布說:「大事已成,速殺楚使!不能讓他回去!」

已經被逼上賊船的英布只能殺掉了楚使,然後出兵攻打楚國。

這就是英布背楚降漢的全過程,整個過程的節奏發展得是剛剛好,如果隨何晚到那麽幾天,被楚國的使者捷足先登,估計英布早就發兵攻漢了,劉邦集團就徹底失去了英布這個重要的戰略夥伴了。

說服英布投降的邏輯分析

劉邦企圖策反英布,這在職場之中就是試圖挖競爭對手的墻角,這種事聽起來很美好,但是辦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前面已經說過這件事的難度,這裏簡單歸納一下,那就是英布在項羽集團是一個既得利益的擁有者,要讓一個職場人放棄自己豐厚的既得利益,去為虛無縹緲的夢想買單,其實是很難的。

這麽難辦的事情,隨何為什麽最終辦成了呢?隨何說服英布的背後邏輯又是什麽呢?搞清楚這個事情,對於我們職場之中的商業談判大有裨益。

先來看看英布拖著不接見隨何,隨何的處理邏輯。

其實商業談判之中,甲方和乙方的地位生來就不對等,這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當甲方不願意接見乙方的時候,其實他的潛在心理要麽是堅決抵觸,要麽是觀望猶豫。這個時候,身為乙方拖不起、等不起,就不能再藏著掖著了,必須要直截了當地表明自己的意圖,督促甲方做出願意給雙方一個機會的決定。

再看看隨何是如何勸說英布同意接見他的。首先表明自己來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析形勢的,這是典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表達意見;其次分兩種情況指出後果,我說得對,你可以參考決策,我說得不對,你可以殺了我們去向項羽示好,總之一句話,這事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是常見的利弊分析。

甲方不願意見乙方,所謂的觀望其實就是在權衡自身的利益會不會受損,如果是一件有百利無一害的事情,誰不願意幹?英布就是這樣同意接見隨何的。

隨何見到英布之後,知道英布內心是十分猶豫的,所以這個時候再溫言軟語、拐彎抹角是很難見笑的,必須用猛藥。所以開門見山地挑明英布和項羽兩人的地位本是對等的,英布之所以臣服於項羽,並非義務上的事情,而是因為英布內心畏懼項羽和楚國。

然後沿著這個結論再借題發揮,既然你英布臣服於項羽,但你卻沒有真心實意地像一個小弟對待兄長一樣尊敬項羽,該你出力的時候,你想方設法逃避。說白了,你所謂的臣服,其實就是流於形式。

再進一步挑明後果,項羽那樣霸氣的大哥,他會容忍這種兩面三刀的小弟嗎?所以,英布你遲早會挨揍的。

項羽遲早要揍你,你還想著跟著項羽有肉吃,你是不是傻呀!再說,跟著項羽真的有肉吃嗎?這家夥打是能打,但誰願意看著他慢慢一統天下?所以大家聯合起來一起揍項羽是遲早的事,項羽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不遲早會被群毆掉?

如果你能轉變思維,和劉邦合作,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你就是他的合作夥伴了,是他公司的元老了。這要是等劉邦成功了,你豈不是一步登天,過上比現在好得多的日子了!

而且,為了打消英布的顧慮,隨何還仔細地分析了劉邦成功的可靠性,簡直就是今天入股,明天就能分紅。

最後,為了讓英布情緒有個緩沖,避免逼得太狠了,激起英布的逆反心理,隨何聰明地把選擇權交給英布。利害得失我都替您分析完了,您自己選擇吧,您怎麽選我們都尊重您的選擇。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相當於先把英布架上火架子上,然後,禮貌地說:「您隨意!」英布還有得選嗎?人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英布已經在心理上無限向劉邦靠攏了。

恰在這個時候,項羽的使者來了,隨何公開宣布英布已經投降,其實就是堵死了英布的最後一絲退路。所以,英布被逼上梁山,只能殺項羽的使者,正式登上劉邦那艘破船。

思考:什麽樣的上下級關系最穩定?

前面介紹了英布被策反的過程,主要是在說劉邦這幫人幹得相當漂亮。其實站在項羽的角度來看,他似乎並沒有做錯什麽,他一直對英布挺好的,也沒有對英布有什麽過激的刺激。可是,英布為什麽偏偏背叛了他呢?

把這個問題轉換為一個普遍性的思考,那就是,在職場之中,什麽樣的上下級關系最穩定?

英布當初為什麽會義無反顧地跟著項羽幹革命?自然是因為項羽的個人能力太強了,太有魅力了,跟著項羽幹事最有成就感、痛快感,最能成就自己的功名利祿。

底層的職業人最看重的就是希望,是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大多數底層職業人在一開始選擇領導的時候,一般都會特別看重領導的平台優越性、個人能力和個人魅力。人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幹活,要麽讓自己幹得有奔頭,要麽讓自己幹得開心,要麽讓自己幹得心甘情願。

項羽為什麽一直對英布青睞有加?因為項羽喜歡英布這一類的猛將型下屬,這和項羽的本性有很大關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項羽因為自身個人能力太強,所以在選擇下屬的時候過於任性,事業主要靠自己,無需下屬幫自己分擔什麽,所以用人盡量順著自己的喜好和情緒走。

領導用人,一般會有三個維度。

首選的自然是對自己有用的人,這一點劉邦就做得相當好,其實他一直不喜歡韓信,但是韓信對他十分有用,所以他掩蓋好自己的情緒,照用不誤。項羽因為自己太強大了,覺得大部份人對他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所以最後把自己逼成孤家寡人。

其次,領導會選擇用自己喜歡的人,這就是情感上的親近度。既然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或者明確無法對自己產生關鍵作用的人,那還不如選一些自己看得順眼、用得順手的人。古往今來的太監得勢、佞臣弄權其實都是這個邏輯。項羽器重英布其實也主要是這個原因。

最後,領導還會用一些自己不得不用的人,這個很簡單,就是這個人跟自己的利益牽扯很深或者他的背景很強大,不用他的後果會很嚴重,那麽領導也會用這個人。比如項羽用範增就是這個道理,範增是楚國遺老,是項梁拉過來的招牌,項羽從宋義手裏奪權的時候還要爭取他的支持,不用他行嗎?

英布追隨項羽的核心目的是為了謀利,項羽重用英布則主要是因為情緒,這樣的上下級組合是很難穩定的,為什麽呢?

像英布這樣的人,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後,他的心態會產生變化的,既不思進取了,也不會感恩領導,他的眼裏只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謀利之人永遠會優先圍著自己的利益轉。

像項羽這種情緒化的領導,是很容易陷入情緒偏見的,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往死裏弄,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則無限放縱、不加防範。

當兩個人的利益產生矛盾的時候,就是翻臉不認人的時候,這是比比皆是的歷史教訓。英布被大老虎項羽慢慢培養成一只小老虎後,一山不容二虎只是遲早的事。

一個人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去做大部份他想做的事情時,這是尤其可怕的。英布被封王之後,其實就是處於這樣一個狀態。跟著項羽很難再進一步,又要擔心項羽一言不合剝奪他的所有,他的內心其實是忐忑不安且躁動不已的。這個時候劉邦派隨何過來煽風點火,基本上是一點就著。

那麽,如果我們作為一個領導,究竟要在職場之中如何去建立一種穩定的上下級關系呢?

1、選人。選人既不能任人唯才,也不能任人唯親。有才的人可能在翅膀變硬之後單飛;當前跟你親近的人可能會在吃飽喝足之後恩將仇報。野心太大、桀驁不馴的下屬永遠不要輕易選用,選擇下屬的時候要將才能、執行力和忠誠度等多個維度結合好,也就是要做到德才兼備。

2、用人。作為一個領導者,不管你如何喜歡一個下屬,永遠要牢記「升米恩、鬥米仇」的道理,千萬不能讓下屬的利益訴求達到飽和狀態。一個沒有追求、沒有希望的下屬是靠不住的。英布都已經封王了,他還能有什麽追求?指望項羽把霸主的位置讓給他?所以他註定會圍著如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做文章,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變成他的核心訴求,凡是對此有威脅、失真害的人和事,他都是潛意識持敵對態度的。項羽作為他的直接領導首當其沖。

3、防人。中國有句老話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被很多職場人奉為圭臬,廣為流傳。但是,這句話要辯證地去看待,什麽情況下領導必須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呢?那就是你需要下屬去幫助你解決你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你必須信任和支持他才能實作工作目標。如果是那種富有侵略性,也有攻擊力的下屬,而且他也不是工作的必選項了,你防不防他?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這種人不防不行。還是那句話,不能讓下屬的翅膀太硬了。劉邦這一點就做得很好,每次要用韓信的時候就使勁給機會,用完了馬上就剝奪韓信的兵權,如此反復,把韓信防得死死的。

最後總結一下,其實人與人之間最穩定的關系是相互成就的關系,相互喜愛次之,相互遷就再次之,上下級關系也不例外。要想上下級關系穩定一定要形成一定的利益捆綁度,要預留一些發展空間,讓彼此保留希望或者幻想,要根據雙方的地位做好利益分配和實力劃分。

英布背叛項羽,從本質上來講是項羽養虎為患。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我只想說,絕大多數在切身利益面前都是經不起挑撥、引誘和恐懼、威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