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世人都知關羽「敗走麥城」,可誰又知道究竟有多少猛將將他圍攻

2024-01-02歷史

在歷史長河中,關羽在「敗走麥城」的戰局中曾陷入極度困境。然而,這段歷史故事中鮮為人知的一面是,他究竟是如何應對眾多猛將的圍攻的。

在那場戰鬥中,他所面對的強敵究竟有多少,這是一個鮮為人知卻又深具影響力的細節。

這一戰局成為關羽生平中的一次巨大考驗,考驗著他的智勇和武藝。眾多猛將紛紛出動,形成對他的合圍之勢。

這讓人們不禁思考,關羽在絕境中究竟是如何保持鎮定、冷靜應對的,以及他是如何在強敵環伺之下找到突破口的。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歷史中的勝者和勝利的光輝,卻很少深入探討那些在逆境中咬緊牙關奮勇拼搏的人物。

關羽在此次戰局中的經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思的角度,讓人不禁反思勇者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這段歷史描繪了關羽在困境中的堅韌品質,也呈現了他在強敵環伺下的非凡應變能力。正是這些品質和能力,使他得以沖破重圍,最終走出了「敗走麥城」的困境,留下了令人敬仰的一段歷史篇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侯淵,曹操麾下的卓越將領,慘遭黃忠斬殺。黃忠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之際,成功劫掠了曹操的糧餉,使曹操不得不撤出漢中。

曹操得知劉備在漢中獲勝的訊息後,關羽為了響應大哥的號召,主動發動了「襄樊戰役」。關羽率領荊州軍隊北上,進攻曹操守衛的樊城,成功將城中的曹仁死死困在城內。

曹操得知訊息後,派遣於禁率領七軍前來支援。關羽采取巧妙策略,成功水淹七軍,導致曹軍潰敗。這場戰鬥使得關羽的聲望在華夏大地上得到徹底傳播。

然而,局勢的變幻讓人始料不及,曹操竟然與孫權勾結,發生了「關羽大意失荊州」的離奇故事。關羽渡江穿白衣,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最終無奈敗走麥城。

在「襄樊之戰」中,為了擊敗關羽,孫權不惜傾巢出動,策應的將領多達五路。曹操與孫權兩家紛紛派出眾多猛將,形成一場激烈的角逐。

然而,正史【三國誌】中,西晉史學家陳壽對這段戰役只字未提。【關張馬黃趙傳】中的記載描繪了孫權派將逆襲關羽,最終斬殺了關羽及其子平於臨沮。

羅貫中透過【三國演義】中對「襄樊之戰」的生動藝術描繪展現了與之相反的表現。他巧妙地描繪了這場戰役,使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場面,構建了一個豐富多樣的畫面。

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八月,連續下了數十天的大雨。關羽善用這段時間,借助天時成功地擊潰了曹操的援軍。瞬間,關羽的聲威一度席卷整個華夏。

漢中之戰失利後,曹操得知於禁全軍覆沒的訊息,引發了他遷都的念頭,試圖躲避關羽當前的威脅。

然而,司馬懿、蔣濟等人為曹操出謀劃策,建議孫權可能不會喜歡關羽得意揚揚,可以透過承諾將江南封給孫權,讓他從背後打擊關羽。

曹操接受了這些建議,派遣徐晃、趙儼等率軍前去解救樊城,同時與孫權派遣使者進行協商。孫權得知訊息後欣然同意。

由於之前「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大於荊州,孫權一直沒有收回荊州的計劃。然而,隨著劉備實力的迅速增強,足以與曹操抗衡,東吳卻變得相對弱勢。

此時,關羽的威脅變得更加嚴峻。孫權派遣陸遜、呂蒙等秘密渡江,偷襲關羽的後方荊州。得知荊州失陷後,關羽回軍前去支援。然而,陸遜早已料到關羽的行蹤,在他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等待關羽的到來。

關羽整頓軍隊準備繼續行軍,卻突然遭遇兩支軍隊的襲擊。一支由韓當和周泰領導,另一支則是剛剛潰敗的蔣欽帶領。蔣欽與關羽交手僅三回合就潰敗逃竄,使得吳軍陷入混亂。

三支敵軍迅速包圍了關羽,其中韓當身份獨特,是孫堅四大將之一,與程普、黃蓋和祖茂共同起義。在這困境中,關羽別無選擇,只能選擇撤退。然而,丁奉和徐盛兩支援軍迅速趕至,加上之前的三路敵軍,形成五路合圍之勢。

關羽陷入絕境,但突然間關平糊廖化率領援軍闖入重圍,成功將關羽救出。他們帶領關羽敗走麥城,但此時關羽卻孤立無援。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向劉封和孟達求援。

在之前的一段紛爭中,關羽曾反對劉備立劉封為世子,認為劉封不夠資格。當關羽陷入困境時,向劉封和孟達求救,然而兩人卻因之前的恩怨和矛盾拒絕援手。這使得關羽陷入絕境,無計可施。

此時,孫權派遣使者諸葛瑾前來麥城,勸降關羽。關羽的困境愈發深重,前途堪憂。

然而,關羽毫不示弱地表達著他堅定的信念:「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

即便如此,他仍決意與孫權展開一場決定性的死戰,甚至將諸葛瑾趕回去。關羽奮力抵抗了一段時間,但最終不得不假裝投降,試圖抓住逃脫的機會。然而,孫權早已斷絕了關羽的一切退路。

在這場充滿懸念的戰鬥中,哪些武將將會嶄露頭角呢?

曹操這一方:「五子良將」中,樂進早逝,而張郃則鎮守陳倉,防備著劉備的進攻。其他三位將領迅速趕到戰場,與諸多大將如曹仁(被圍困在城中)、龐德、徐商、滿寵等一同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劉備這一方:士仁、糜芳投降開城,成為荊州失守的主要罪人。而劉封、孟達則選擇堅守並見死不救,為關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孫權這一方:大都督呂蒙擔任主帥,陸遜、虞翻擔任主要謀士。在「十二虎臣」中,除了早亡和年齡過大的,其他全都到齊了,甚至還有孫皎、孫桓等孫氏子弟。

然而,關羽再次陷入危險之中,這一次卻再也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孫權的手下司馬忠成功俘虜了關羽,在臨沮,關羽的長子關平不幸被害,關羽的頭顱最終被無情地割下,成為孫權獻給曹操的戰利品。

關羽敗走麥城的故事深刻展現了關羽的忠誠和堅韌品質,同時也反映了三國時代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關羽生前誌士仁人,義薄雲天,他自信地說:「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

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他對事業的無悔執著,更是在後世確立了他為「義」的代表。

他的英勇犧牲雖令人痛惜,但他的名字和事跡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深刻的銘印,宛如一顆永不磨滅的寶石,閃爍著堅韌與忠誠的光芒。

這個故事不僅僅是關羽個人英勇的寫照,更是三國時代政治鬥爭的一面鏡子。在亂世之中,忠誠與背叛、正義與權謀交織成一幅錯綜復雜的畫卷。

關羽的一生成為這個時代的註腳,他的忠誠和堅韌成為了令人銘記的傳奇。

關羽的名字,如同竹帛上的銘記,不僅僅是個體的榮耀,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他的故事被後人傳頌,成為「義」的象征,激勵著無數後來者為正義而戰。

在歷史的舞台上,關羽的光輝不僅來自他的勇武,更是源於他堅守的信仰和忠誠。

關羽敗走麥城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個體的傳奇,更是三國時代風雲變幻的一個縮影。透過對關羽忠誠與堅韌的贊美,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英雄的崛起與隕落,更深刻地理解了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與信仰。

在政治鬥爭的大背景下,關羽的形象熠熠生輝,為後世留下了一段永不磨滅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