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俄為啥不結盟?三次歷史教訓尤為深刻

2024-01-24歷史

中俄為啥不結盟?三次歷史教訓尤為深刻

自2017年杜林普政府上台以來,中美關系步入全面對抗的新時期,美國一直在歐洲施加巨大壓力,最終導致去年爆發了俄烏沖突。

在當前中俄雙方都受到美國打壓且官方層面多次提出加強合作的背景下,有人建議與俄羅斯建立軍事同盟。

近代史上中國和俄國曾三次結盟,但最終都未達到預期效果。因此,今天的中國堅持不與任何國家結盟,這才是最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明智選擇。

甲午戰爭慘敗後,國力薄弱的中國匆忙與俄國結盟,結果反而讓人任意宰割,引狼入室。

作為東亞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與歐洲國家俄國本應沒有接壤。然而,自1644年以來,沙俄征服西伯利亞後侵入了黑龍江流域,並以雅各薩為殖民據點對我東北邊民進行了殘酷掠奪。

1689年,康熙皇帝調動大軍兩次發動雅各薩之戰,中俄兩國隨後簽訂了具有近代國際法效力的【尼布楚條約】。然而,1840年後,中國國力衰弱,沙俄趁機透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151萬平方公裏土地。

理論上,中俄兩國早已形同仇讎,根本沒有可能結盟。然而,1894年的甲午戰爭卻迫使清政府再次選擇與虎謀皮。

甲午戰爭後,日本戰勝中國,不僅向中國政府勒索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還要求割占台灣和整個遼東半島。

在那個時候,沙俄早已表露對中國東北的貪欲。於是,沙俄與同樣渴望擴大在華利益的法國和德國一拍即合,共同推動了「三國幹涉還遼」的行動。

剛剛結束甲午戰爭的日本同樣國力薄弱,不得不透過勒索手段,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以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

清政府在病急亂投醫的心態下奇異地認為,只有與西方列強中的一方結盟,才能阻止日本進一步侵略。

1896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存取聖彼得堡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沙俄當局透過欺騙手段使李鴻章相信,只有中俄結盟才能保衛東北。

一向奉行「以夷制夷」理念的李鴻章竟然真的相信了俄國與中國一起對抗日本的承諾,並與沙俄簽署了結盟條約,即【中俄密約】[1]。

李鴻章慷慨同意沙俄軍艦在中國沿海港口停泊,並將日本占領的旅大地區交給俄國管理。與此同時,他允許沙俄在中國東北修建東清鐵路,並獲得了鐵路沿線的行政控制權。然而,李鴻章似乎忘記了沙俄曾逼迫中國以高額利率向其銀行借款一億兩白銀用於支付甲午戰爭的賠款。

如此一來,沙俄透過完全不可能兌現的結盟條款,獲得了日本為之付出巨大代價卻未能取得的特權。

1900年,義和團運動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沙俄看到清王朝已經陷入困境,便毫不掩飾地撕下了同盟的偽裝。他們不僅派遣海陸軍參與對京津地區的劫掠,還動用近10萬大軍侵占了中國東北。

盡管【辛醜條約】簽訂後,沙俄在賠款中所占比例最大,但他們拒絕按照與其他國家達成的協定從東北地區撤軍。日本為了報復上次被迫割讓遼東的屈辱一直加強軍備準備戰爭。1904年,在旅順成功偷襲了俄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

在此時,沙俄才想起【中俄密約】中關於中俄聯合對日作戰的條款,然而清政府卻在此時產生了利用日本驅逐沙俄的幻想。

在整個日俄戰爭中,清政府聲稱「嚴守中立」,然而沙俄戰敗後卻責備清政府失約,並被迫向日本割地。這樣,中俄第一次結盟以讓中國人痛心疾首的方式終結。客觀而言,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朽沒落,無法自保;所有列強都視中國為待宰的羔羊,積極參與瓜分,沒有一個國家會為了虛無的道義而保護中國。

蘇聯與國民黨的關系曾多次波動,缺乏互信。在1917年後,俄國經歷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最終建立了蘇聯。與此同時,中國卻在辛亥革命後陷入了全面的軍閥混戰。

為了擺脫列強的外交孤立,蘇聯尋找在中國的合作夥伴,最終與中國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建立了合作關系。蘇聯的資金和武器支持使得國共兩黨能夠發動北伐戰爭。然而,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導致與蘇聯斷交。

直到1936年,中國和蘇聯都面臨來自日本的巨大軍事壓力。在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中蘇迅速建立外交關系。在當時,美歐諸國都對日本實行綏靖政策,蔣介石集團主動示好,換取了蘇聯至關重要的武器援助。

然而,1939年後,蘇聯重新將註意力轉向歐洲,對中國的抗日援助逐漸減少,兩國關系再次陷入冷淡。蘇聯在與國民黨合作期間,雙方互相利用,但蔣介石堅持反共立場,使蘇聯無法將其視為盟友。

1944年,蘇軍和美英盟軍發動全面反攻,中國戰場卻經歷了國恥的豫湘桂大潰敗。蔣介石集團在美英面前聲望喪失,美國總統羅斯福不得不考慮拉攏蘇聯參與對日作戰。因此,在1945年2月的蘇聯雅爾達三國會議上,羅斯福請求蘇聯最高統帥史太林在結束對德作戰後的3個月內參與對日作戰。

史太林提出要求維持外蒙古現狀,並要求恢復沙俄時期在中國東北的一切權益,這些條款明顯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表示支持這些要求,而蔣介石直到1945年7月才得知雅爾達會議的詳情。

在無奈之下,蔣介石派遣外交部長宋子文和蔣經國前往蘇聯,希望透過外交手段挽回局勢。然而,史太林堅持以兩國實力為基礎,逼迫中國接受這些不利的條件。

盡管國民政府完全不能接受【雅爾達協定】中有關中國的條款,但蘇軍在1945年8月9日正式對日作戰,並迅速控制了整個中國東北。

在蔣介石權衡利弊後,他接受了承認外蒙古獨立的條件來換取蘇聯歸還東北主權。雖然兩國在表面上算是盟友,共同對抗日本,但實際上蘇聯的行為遠非友好,更談不上真正的同盟。

盡管【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有「友好」和「同盟」的字樣,但蘇聯在實際行動中並未展現出真正的友好。蔣介石唯一可以自慰的是,蘇聯在盟約中承認不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活動。

然而,在1946年蘇聯按照之前的協定從東北地區撤出(除旅大地區外),我軍透過三年苦戰最終解放了整個東北。

蔣介石集團撤退到台灣後,無端指責蘇聯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違反了當初的結盟條約。在1953年2月,蔣介石宣布正式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否認外蒙古的獨立。

事實上,在蘇聯強迫中國結盟時,中國自身處於難保的狀態,對蘇聯和美英都只能無條件滿足其苛刻條件,無法進行有效的討價還價。

因此,導致中蘇第二次結盟被蘇聯侵犯利益的原因並非蘇聯恃強淩弱,而是在一方實力薄弱的情況下,另一方自然會利用所謂的盟約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

中蘇蜜月期奠定了中國工業化基礎,同時反擊大國沙文主義迫使中國不履行盟約。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後,毛主席明確指出中國的外交準則是另起爐竈、一邊倒和打掃屋子再請客。盡管蘇聯在10月2日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大國,並帶動所有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建交,毛主席仍要求廢除之前同國民黨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此,他親自前往莫斯科,以給史太林祝壽的名義進行談判。在1949年12月的第一次談判中,史太林竟然依然傲慢地表示中國應該遵從之前簽訂的條約。

為了爭取國家利益,毛主席和後來趕到莫斯科的周總理與蘇聯展開了一系列鬥爭。最終,他們成功地迫使蘇聯於2月宣布廢除舊的條約,並簽署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在新的條約中,蘇聯放棄了對中長鐵路的權益,並在一定期限內將旅大地區歸還給中國。同時,蘇聯還向新中國提供了3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戰後的重建。盡管未能實作使外蒙古回歸,但毛主席已經在談判中爭取到了蘇聯的巨大讓步。

隨後,中蘇兩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實作了第一次親密合作。史太林也由於中國為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爭光,增加了對中國的工業援助專案。

在史太林和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成為中國在「三大改造」完成後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基礎。這也使得中國陸海空軍在建國短短幾年內就實作了主要裝備的國產化。

甚至在1957年後,蘇聯承諾在核武器和彈道導彈方面對中國進行援助。毛主席決心發展「兩彈一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方面的考量。

然而,隨著蘇聯完成戰後重建,其大國沙文主義很快暴露出來。在1956年,蘇聯粗暴幹涉了其東歐盟友匈牙利的內政,暴露出與之前沙俄一樣的霸權主義。

另外,由於地理原因,蘇聯的四大海軍艦隊均面臨缺少優良港口的問題。因此,赫魯曉夫提出在中國建立海軍基地,並考慮像在東歐國家那樣在中國駐軍的設想。

1958年,赫魯曉夫存取中國時,首次向毛主席提出共建聯合艦隊和長波電台的設想。然而,毛主席堅持認為中國海岸線漫長,海軍相對弱小,建立聯合艦隊只會讓蘇聯在中國海域掌握更多控制權。即使在長波電台方面需要合作,也應由中國自行建設和管理。

毛主席揭示了赫魯曉夫妄圖透過海軍基地侵犯中國主權的卑鄙企圖,蘇聯領導人也首次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人維護主權的堅定決心。

1959年,赫魯曉夫受邀來華參加國慶慶典,但卻在中印邊境沖突問題上公然偏袒印度。這讓毛主席等人想到在1949年之前,蘇聯曾公開支持國民黨當局,甚至在解放軍渡江後,蘇聯大使館仍然跟隨國民政府搬到了廣州。對於一直以「老子」自居的蘇聯對待中國同誌從未真正平等,毛主席再次拒絕了赫魯曉夫提出的聯合艦隊的要求。

1960年,中蘇因社會主義原則問題展開論戰,激怒了赫魯曉夫。他宣布撤回所有援華專家,並毅然撕毀兩國之間的所有合作協定。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後,中共曾派代表團與新一屆蘇聯領導人接觸。然而,以布里茲涅夫為首的蘇聯領導人表現出更為嚴重的大國沙文主義。

中蘇兩國隨後進入了20多年的相互敵視時期,尤其是在1969年中蘇珍寶島沖突中,險些引發全面大戰。

1979年,當【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即將到期時,中國政府正式通知蘇聯政府,表示將不再續簽這個早已名不副實的盟約。

中蘇關系的徹底改善要等到1989年戈巴卓夫訪華。許多人認為蘇聯違反兩國結盟條約是其輸掉冷戰的重要原因。

結盟需要有自身強大的實力作為依托,不適當的結盟反而可能給自身帶來更大的危害。可以說,在中俄歷史上曾三次結盟,每一次中國都遭受了俄國的嚴重傷害。有人可能將其歸結為俄羅斯民族對土地的過度貪婪,或者是其低劣的外交誠信。

然而,事實上,兩國結盟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最主要的因素仍在於兩國的實力和地緣政治。簡言之,狼可以與老虎、獅子結盟共同捕食羊,但絕不可能出現狼與羊結盟對抗獅虎。

盡管今天有了國際法,不容易再出現如日本侵華那樣的恃強淩弱情況,但國與國的關系始終以本國利益為先,這是不可能改變的。當然,如果弱國的地理位置對強國有利,也特許以透過結盟獲得強國的庇護,但強國一定會透過經濟剝削來收回自己的投入。

因此,那些提倡與美國結盟的人應當牢記1946年美國與蔣介石政府結盟,導致中國成為美國商品的銷售市場;如今的美國與日本、南韓結盟同樣使這兩個國家淪為半殖民地。

即便是在共同面對同一個敵人的情況下,是否要結盟還需考慮兩國結盟後是否會相互拖累。歷史上最深刻的教訓莫過於1939年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簽訂了結盟條約,結果在二戰爆發後,這三個結盟國家並未相互支援,反而相互陷害。

例如,按照當時德國的預期,盡管意大利實力相對較弱,但攻占巴爾幹半島和北非也能減輕德國的壓力。

戰爭爆發後德國不得不分兵支援意大利入侵巴爾幹半島,同時在史太林格勒戰役時期調遣寶貴的機械化部隊參與北非戰場。

另外,1939年諾門坎沖突之後,日本再也沒有主動入侵蘇聯,但到了1945年,蘇聯卻以其與德國結盟為由對日本發動了戰爭。

在1941年之前,德國在歐洲擴張時一直避免激怒美國,然而,日本的珍珠港襲擊導致美國對日本宣戰,同時也對德國宣戰。

這樣的結盟不僅無法增強自身力量,反而將自己拖入困境,這一點在人類歷史上多次上演,足以引起警惕。

在當前,中國和俄羅斯都是擁有完全獨立主權的政治實體,追求獨立自主的國家觀念不應該受到對方利益的束縛。

同時,俄羅斯正深陷戰爭泥潭,還有其特殊的內政外交因素。若中國與俄羅斯結成同盟,可能引發與歐洲國家不必要的沖突。

因此,不論是中國領導人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都強調兩國只是合作關系,雖然達到歷史上的最好水平,但並沒有簽訂軍事同盟條約的必要。

中國作為一個日益強大的國家,實際上不需要與任何其他國家結盟,就能夠切實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