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晚年向中央提出一請求,中央連夜開會討論,還是拒絕了他

2024-07-19歷史

1981年,已經74歲高齡的粟裕大將,躺在病床上向國家提出了一個請求。為此,中央高度重視,連夜開會進行討論,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央最終還是拒絕了他。

那麽,到底怎樣特殊的請求,需要開會討論?最終還無法答應?

這就不得不從粟裕生病住院說起。

81年的北京301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一生戰功赫赫的粟裕大將,看著窗外飄落的樹葉,預感到自己的生命已時日無多,更懷念起自己的故鄉。

於是,他難得地向中央提出申請,請求能否回家鄉看看。

對於這一請求,中央深知他的不容易。

粟裕性格向來艱苦樸素,雖身為開國大將,除非萬不得已,極少向組織提出過什麽要求。尤其是他幾位多年的親密戰友,更是了解他一生為國家付出的巨大犧牲。

粟裕十分眷戀自己的故鄉,但為了祖國,自青年時期參軍開始,便再也未能回過一次故鄉。明明曾經有三次機會可以回鄉探親,可都一一錯過了!

如今,祖國已經山河無恙 但經過醫生的檢查,粟裕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不樂觀,無力支撐回鄉的長途跋涉。

基於這一現實情況,中央連夜召集相關人員,進行開會議討論,但最終還是同意醫生的意見,讓粟裕在醫院好好療養,由其堂弟粟多瑛代為返鄉探望。

那麽,粟裕的家鄉到底是什麽樣的?他的家人過得如何?而他錯過的三次回鄉的機會,到底又是因為什麽?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1907年。

這一年,湘西會同縣的楓木樹腳村,粟裕出生了在一個富裕的知識分子家中。他的父親粟嘉會是讀書人,年輕時像所有傳統的知識分子一樣,寄希望於科舉。

但因為時局動蕩,他的夢想終究未能如願。後來又禍不單行,遭遇了一系列變故,最終家道中落。至粟裕這一輩時,家產已所剩無幾。父親還一度想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兒子的身上。

但粟裕卻有著自己的想法,他並不想只做一個平凡的教書先生。

尤其是當他目睹了社會的種種不公,暴亂貧窮的悲慘景象以後。青年時的粟裕,就已經立下了更為遠大的誌向:他要成為一名完全不同於舊時代兵痞的軍人,建立一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然後改造這個舊世界。

之後,為了獲取最先進的知識,青年粟裕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湖南常德的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求學。

在這裏,粟裕發現了一個與故鄉小村莊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知識的給養下,他立下的誌向愈發明晰,還結交了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

也正因如此,思想進步的粟裕,與傳統守舊的父親之間的矛盾也徹底激化。

在粟裕求學期間,父親得知他多次參與進步活動,十分擔心他的安危。為了讓粟裕返鄉,他采取了錯誤的方式:暗中幫兒子私定婚姻,逼迫粟裕回家。

這件事,讓粟家父子在觀念等多方面的分歧徹底爆發。絕不肯就範的進步青年粟裕,給父親留下「鎮日讀經,何堪國事?終朝面壁,愧作須眉!」的對聯。

之後,他加入了1925年加入了葉挺將軍的24師教導大隊,正式踏上了從軍的道路。同時,他在此後的余生裏,再也未能回到家鄉。

在加入我軍之後,粟裕一直恪守著自己的信念。同時,他也在我軍的征途中真正實作了,青年時期立下的要成立一支老百姓的隊伍,救國救民的理想。

在他一生戎馬生涯中,參加過南昌起義,後又參加了全部五場反圍剿的戰役。即使在反圍剿失敗,不得不開始長征的極端困境之中,他也從未背棄過自己的理想。

之後的解放戰爭中,他耀眼的軍事才能,更是在指揮大規模作戰的過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就連偉人都誇贊他為「指揮大規模作戰的巫師」。

1949年,國內的戰爭局勢已經基本確定,而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粟裕也已闊別家鄉二十余載。

粟裕的親密戰友:陳毅將軍深知他長久以來克制著的思鄉之情,如今戰局已定,認為粟裕終於可以「衣錦還鄉」了。

但粟裕對此機會卻選擇了拒絕。身為大將的他,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役未能解決:那就是收復寶島。因此,粟裕回鄉探親的計劃,只得再一次的擱置。

1958年,共和國已經建立,全國人民的生活也已經安頓了下來。

這年,粟裕來到長沙地區考察。該市離粟裕家鄉已經很近了,因此就有人提議粟裕順道回家看看。

但粟裕卻再次猶疑了。以他一生簡樸的性格,若要他在公事考察期間卻興師動眾,為了個人原因回到家鄉,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碰巧,在長沙時,粟裕見到了自己的老鄉粟周堯。從粟周堯那裏,他了解了這些年家鄉的情況與變化,還有親人的訊息。

原來,自1927年故鄉一別。雖曾經與父親因觀念等有過爭執,但家人血濃於水的親情,經過時間的磨礪之後,反倒愈加熾熱,蓋過了曾經的爭吵。

因粟裕的特殊身份,他家鄉的親人也受到了一定的牽連。但為了保護兒子,父親一直沒有向國民黨透露過什麽訊息,直至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他的兄弟們,也因為他的原因,被迫遠走他鄉。

直到建國以後才再次回到村裏。同時,因為這些原因,粟裕雖身為大將,但家裏卻依然有著一些困難。

得知家人為了自己所做出的犧牲之後,粟裕非常感動,又轉而詢問了家鄉經濟等方面的情況。

在得到了同樣令人欣喜的答案過後,粟裕眼含熱淚,依依不舍地駐足眺望著家鄉的方向。而後,就再次帶著遺憾離開了長沙。

在此之後,粟裕雖掛念著家鄉的親人,也得知了家人的一些困難,但也從未利用過自己的職權去為己謀求私利。

而最後一次,就是在北京301總醫院的病榻之上。此時,國泰民安,粟裕也已經退休,終於可以放下肩上沈重的擔子。

但令人惋惜的是,當他終於有時間,而且可以不用麻煩上級領導就可以自己返鄉探望之時,粟裕的身體卻不容樂觀。

連續多年的征戰,讓這位共和國的開國大將早已傷痕累累。多年以來,他就是這樣強忍著傷痛,指揮著一場場艱苦的戰役。

即便在建國以後,他也始終沒有改變自己艱苦樸素的戰鬥精神,又轉身投入到共和國的軍隊建設中去。

為了滿足粟裕回鄉的心願,同時也為了讓他安心療養。除了讓粟多瑛代他回鄉探望以外,還讓張震等人為他帶去了故鄉的照片與特產。

看著照片上熟悉的楓樹,還有換了新顏快速發展的家鄉,粟裕流下了熱淚。但遺憾的是,雖中央與醫院的醫護人員盡了最大努力,粟裕的身體依然未能恢復健康。

1984年2月5日。中國開國十大大將之首,同時也是一生都未能再次回到家鄉的遊子粟裕,在北京與世長辭。

而自1927年參軍入伍,辭別故鄉整整半個世紀,甚至一直到臨終,粟裕都未能完成回鄉的心願。

在他去世以後,中央上下懷著極為沈痛的心情,按照他的遺願,一切喪禮從簡。

但即使如此,無數人趕來與粟裕遺體告別。沒有悲鳴的哀樂和肅穆的儀仗,但場面卻無比的莊嚴與沈重,人們默默從他身邊走過,他們心中明白,這是為共和國立下偉大功勛的大將!

按照粟裕升遷的遺囑,他的骨灰被分為了兩份。一份被安葬在烈士陵園,與他生死與共的戰友們在一起安眠。

一份,被安葬在了他的家鄉,這片他一生都在懷念著的熱土。

而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也一直從未忘記過這位偉大的先烈。當靈車駛入村莊時,村民們早就有序地排成了長隊,肅穆地為粟裕大將送完最後一程。

粟裕大將,最終以這樣特殊的方式,回到了熟悉而陌生的家鄉,他明明有許多機會可以實作回鄉這個最簡單而質樸的夢想,但他為了國家和人民選擇放棄,讓人不得不感慨落淚!

參考資料:

張雄文:【陳賡與粟裕的莫逆之交】

吳躍軍:【粟裕大將的革命經歷與為官風範】

楊光成:【做一名全面從嚴治黨的踐行者——從粟裕大將的平凡故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