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小淮海」到「大淮海」——淮海戰役中的粟裕大將

2024-01-27歷史

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淮海戰役,粟裕同誌立了第一功。

——毛澤東

在戰爭指導和實踐上,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1948年9月30日,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的粟裕第二次來到了曲阜。第一次到曲阜是召開華野前委擴大會議,部署濟南戰役。這次是部署即將進行的淮海戰役,策劃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
早在八九月間,粟裕在籌劃和指揮濟南戰役的過程中,就反復考慮濟南戰役結束後,華野的行動方向問題。一是經徐州以東地區南下,攻占海州、連雲港、淮陰、淮安、高郵、寶應地區,削弱、孤立徐州劉峙集團,調敵出援,創造戰機,打通蘇北和山東的聯系,獲得華中人力、物力的更大的支援和交通運輸的方便,為將來渡江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粟裕為這次戰役取名為「淮海戰役」。二是經徐州以西重返中原地區,配合劉、鄧、陳中原野戰軍尋戰殲敵,將敵人打至長江邊各點固守,為我軍渡江創造條件。當時參與討論的多數人傾向於出徐州以東地區,打淮海戰役。
濟南戰役結束的前一天早晨,即9月24日7時,粟裕給中央軍委發電,建議進行淮海戰役。粟裕在電報中提出:「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以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時,能得到交通運輸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立即進行淮海戰役。」電報還提出了戰役的階段劃分、兵力使用與主要殲擊目標:「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另加一個縱隊),攻占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進占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入休整。」
這是淮海戰役的首次提出與設想。有人說,粟裕是走在時間前面的人,在戰爭指導上,他常常在認識上居於領先地位,在實踐上又走在前列。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第二天就復電,同意舉行淮海戰役。復電中說:「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並估計黃百韜兵團即將回到新安鎮地區,因此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作戰,「應以殲滅黃百韜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
10月1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了著名的【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確定淮海戰役的作戰任務主要是殲滅徐州劉峙集團主力一部,開辟蘇北戰場,使山東和蘇北打成一片。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階段攻殲海州、連雲港等地之敵;第三階段可設想兩淮(淮陰、淮安)方面作戰。並要求華野采用濟南戰役「攻濟打援」的兵力部署模式,在戰役各個階段,均以一半兵力擔負鉗制與打援。這個作戰方針與部署,就是史學界常說的「小淮海戰役」。
在【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電報中,毛澤東還指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即率部攻擊鄭(州)徐(州)線,牽制孫元良兵團,以配合華野在徐州方面作戰。於是,劉伯承率中野兩個縱隊在豫西與張淦、黃維作戰,把敵人引向桐柏山區;陳毅、鄧小平率中野主力於10月22日攻克鄭州,24日收復開封。經中央軍委同意,於30日進至蕭縣地區,對徐州——宿縣、徐州——碭山兩線相機行動,配合華野作戰。
粟裕分析戰場態勢,戰役的規模比原來設想的要大,華野和中野兩大野戰軍將由戰略上配合作戰發展為戰役上協同作戰。這樣,兩大野戰軍必須建立統一的指揮體制,才能統一作戰指導思想,協調作戰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兩大野戰軍的整體威力。按照慣例,在一次戰役中,幾支部隊聯合作戰,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上的指揮員,兵員多的指揮員指揮兵員少的指揮員。初期參加淮海戰役的部隊,粟裕率領華野16個縱隊(其中有暫歸粟裕指揮的中野第十一縱隊),陳毅、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4個縱隊,配合華野作戰,淮海戰役總指揮應由粟裕擔任。然而,粟裕在中央軍委、毛澤作出由誰統一指揮的決定以前,即於10月31日向中央軍委發出建議電:「……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此時陳毅、鄧小平(劉伯承尚在豫西)已經到達鄭州前線,在西柏坡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也在關註淮海戰役中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的指揮問題。粟裕的電報來得正是時候,毛、周、朱當即研究同意。11月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復電指示:「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粟裕後來說:「這就從組織領導上明確了兩大野戰軍在一個戰場上進行戰役協同。這是淮海戰役演變為南線決戰的一個重要條件。」對此,史學家予以高度評價,粟裕曾兩次讓賢,這次又為順利解決南線決戰的指揮問題作出重大貢獻,再次表現了他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
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領導和指揮淮海前線作戰和支前工作。
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野戰軍殲敵47萬,全國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解放軍已在全國範圍內,在數量上、質素上、技術上都占優勢。
華野當前之敵也發生了重要變化,敵第四十四軍已撤離連雲港、海州,向駐新安鎮的黃百韜兵團靠攏。解放軍立即進占海州、連雲港。原定攻打海州、連雲港計劃已無需進行。駐守台兒莊、賈汪地區的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即將率部起義,解放軍可以順利透過其防區,威逼徐州,並切斷黃百韜兵團向徐州逃跑的退路。
張震將軍說:戰場形勢的發展,使我們連休息、吃飯的時間都忘記了。11月7日晚上,華野指揮機關轉移到臨沂以西的碼頭。粟裕和張震接著白天的話題,又進行了徹夜長談。粟裕十分興奮地說:「現在東北全境已經解放,解放戰爭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要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仗怎麽打,怎樣能更快地給蔣介石以決定性的打擊。」他們根據當前敵情和全國戰爭的形勢,分析蔣介石可能采取的方針,我未來應采取幾步作戰方案和利弊得失。他們認為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必須當機立斷抓住戰機。雖然夜已很深,寒氣襲人,粟裕奮筆疾書,給中央軍委、陳鄧、華東局、中原局起草電報,字字斟酌,反復修改,定稿時已是日出三竿了。粟裕和張震鄭重簽上名,讓發報員即刻發出。這就是著名的「齊辰電」。張震後來談到「齊辰電」說:「在起草這份電報的過程中,我深為粟裕同誌的深謀遠慮所折服。此電中心問題是分析:將敵人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殲滅有利,還是將其趕過江南留待將來殲滅有利?如果殲滅黃百韜兵團後揮軍南下淮陰、淮安、寶應、高郵地區,則可能把敵人趕過江去;如果西攻徐州,不僅抑留了徐蚌間現有敵軍,且調動黃維之十二兵團拼命北上,以解徐州之圍。粟司令不僅想到了下一仗下兩仗該怎麽打,而且想到了我大軍渡江後在江南的仗該怎麽打,而且想到了全國解放後江南各省的恢復問題。」
這是粟裕在淮海戰役初期向中央軍委提出的第三條重要建議。中央軍委於9日深夜復電肯定了他們的想法,把原來以殲滅徐州右翼集團敵軍為主的目標,擴大到求殲徐州國民黨軍主力,把原來僅限於兩淮、海州地區的作戰,擴大到了徐州、蚌埠地區,也就是史學界所稱的「小淮海」變成了「大淮海」。
軍情緊急,果斷將中央軍委確定的淮海戰役發起時間提前兩日

10月30日,中央軍委和陳毅、鄧小平已復電華野,同意11月8日晚發起淮海戰役。可是11月6日晚,粟裕卻果斷地將淮海戰役發起時間提前兩日,決定在11月6日夜間打響。當天19時至21時,他將決定上報中央軍委和陳毅、鄧小平等,同時下令部隊執行。有人「為粟司令捏一把汗」,因為就在不久前,中央軍委給中共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打來電報,莫明其妙地嚴厲批評華野前委代理書記粟裕執行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在軍隊中開展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失去主動性,落在一切兵團之後」。現在粟司令又未經中央軍委同意,擅自改動淮海戰役的發起時間,很可能被認為無組織、無紀律行為而再次受到批評指責。饒漱石找粟裕談話,希望他坐下來馬上給中央軍委寫個檢討報告。粟裕對中央軍委的批評既不申辯也不「馬上」就寫,他說:「這個檢討報告遲早是要寫的,等打完這一仗再說吧。」
當時軍情緊急,刻不容緩。蔣介石於11月3日和4日,分別派許朗軒、顧祝同到葫蘆島、徐州具體部署「徐蚌會戰」,決定放棄海州、連雲港,固守徐州,集結兵力於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勢防禦,「以阻我南下攻勢,掩護其加強江防及江南後方部署」。11月6日,又發現駐守海州的第四十四軍有西撤新安鎮,並歸黃百韜兵團指揮的動向;駐在徐州東北台兒莊、賈汪等地區的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的共產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發動起義的要求也「更趨積極」。粟裕深切地感到,時不我待,淮海戰役的發起時間宜早不宜遲。粟裕後來說,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的「機斷專行」,為爭取戰爭的勝利所必須,個人得失,都顧不得去想了。
11月7日晚,中央軍委復電:「完全同意魚(6日)戌電所述攻擊部署,望你們堅決執行。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但將戰況及其意見每日或每三日報告一次。」

中央軍委的來電,肯定了粟裕的做法,字裏行間,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指揮大規模戰役的一貫作風和統帥氣度。
將淮海戰役提前兩天打響,實踐證明是非常正確、非常英明的。它打亂了蔣介石苦心經營的「徐蚌會戰」部署,創造了分割包圍黃百韜兵團的有利戰機。在這兩天時間裏,在敵人毫無覺察的情況下,何基灃、張克俠率1個軍部3個半師2.3萬余人起義,徐州東北大門洞開,華野右路大軍3個縱隊迅速透過起義部隊防區,切斷了黃百韜兵團西撤徐州的通道。在這兩天時間裏,華野第一、第六、第九和魯中南4個縱隊,從海州、連雲港方向轉兵西進,對西撤的黃百韜兵團從後面緊追不舍。華野第四、第八縱隊,沿隴海鐵路北側追擊,直插運河東岸,與黃百韜兵團的先頭部隊展開激烈的拼殺。在這兩天時間裏,蘇中第十一縱隊、江淮軍區兩個旅沿運河西岸北進,擋住了黃百韜兵團左翼掩護部隊第六十三軍的去路。在這兩天時間裏,由賈汪、台兒莊地區南下的華野第七、第十、第十三3個縱隊,同宿遷、睢寧北進的第二、第十二、中野第十一3個縱隊,南北對進,直接威脅徐州,切斷了徐州之敵與黃百韜兵團的聯系。在這兩天時間裏,華野各部隊不但殲滅黃百韜兵團1個軍、2個師,黃百韜的兵團部和其余的4個軍12萬多人,被團團包圍在以碾莊為中心的縱橫只有10余公裏的狹小地區。黃百韜兵團已「四面楚歌」:「活捉黃百韜,全殲黃兵團!」
粟裕後來談起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的決策,著重強調兵貴神速,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他說:「如果再晚4個小時,讓黃百韜竄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
進攻黃百韜:「先剝黃兵團的皮,再抽黃兵團的筋,後搗黃兵團的心。」

粟裕指揮華野各部隊的迅速進擊和何基灃、張克俠的起義,引起了南京國民黨統帥部和徐州「剿總」的強烈震動,他們驚呼:「沒料到共軍行動如此神速!」
為了挽救黃百韜,蔣介石匆忙調兵遣將,集中7個兵團共80萬兵力,企圖「迅速擊破運河以西之共軍」,救出黃百韜兵團,在徐蚌段實施「攻勢防禦」,擺開與我軍作戰的架勢。
蔣介石的脈搏,粟裕在兩天前就把到了。他在11月8日7時給軍委、陳鄧等的電報【對敵可能采取方針估計與對策】中說:「蔣介石有采取以現在江北之部隊再加由葫蘆島退下之部隊,繼續在江北與我周旋,以爭取時間,加強沿江及江南華南防禦,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殲敵的機會。如能在江北大量殲敵,則造成今後渡江的更有利條件……」
此電發出的第二天,即11月9日深夜,中央軍委復電:「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
如何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粟裕早有考慮,並及時調整了作戰部署,他要先吃掉黃百韜兵團,再吃掉其他6個兵團,讓國民黨80萬軍隊一個也過不了長江。
為了盡快吃掉黃百韜兵團,粟裕根據戰場態勢,及時調整了作戰部署,用6個縱隊包圍黃百韜兵團,用7個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用「攻濟打援」的戰法,在吃掉黃百韜兵團時,爭取消滅一部份援敵。粟裕把指揮重心首先放在圍殲黃百韜兵團上。
殲滅黃百韜兵團是淮海戰役首戰,戰鬥極為殘酷激烈。開始的前3天,進展不太順利,許多陣地要經過反復爭奪,包圍圈雖然日見縮小,但華野部隊傷亡也不小。
經過冷靜的具體分析,粟裕找到了戰鬥進展不快的原因:(1)敵人地堡、交通壕結合,不易爆破,再加連續反擊;(2)敵人收縮一團,分割不易;(3)指揮不一,動作不協同,炮火無統一指揮。11月14日晚9時,他召集擔任主攻的6個縱隊首長開會,調整部署,改進戰法,明確指揮關系。他在講話中強調指出,圍殲黃百韜兵團是一個大仗、硬仗。黃兵團擁有5個軍的兵力,戰鬥力中等偏上。現在黃百韜兵團已由運動之敵變為駐守之敵,我軍仍然像打運動之敵那樣猛沖猛打,在已有野戰工事的敵軍火力殺傷下,我軍每攻一村,勢必要費時費力,傷亡較大,進展不快。所以,我軍的戰法必須由運動戰轉為村落陣地攻堅戰,改急襲為強攻,利用暗夜挖交通壕迫近接敵,逐村逐堡攻擊;要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要集中炮火,組成數個榴彈炮、野炮、山炮群,對敵炮兵進行壓制射擊;特縱坦克大隊參戰。用戰士們的話說:「先剝黃兵團的皮,再抽黃兵團的筋,後搗黃兵團的心。」在指揮關系上,粟裕決定,由主攻濟南城的山東兵團譚震林、王建安(許世友因病休養)統一指揮圍殲黃百韜兵團的6個縱隊。
隨後,粟裕遵照毛澤東的電報指示,把指揮重心轉向對徐州東援之敵的阻擊作戰上,華野指揮所西移到蘇北兵團處雙溝附近。華野在粟裕的指揮下,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以頑強的阻擊和反擊,死死地頂住了敵軍。邱清泉、李彌兵團集中了最精銳的第五、第八、第九、第七十4個軍的部隊,動用幾百門重炮和數十輛坦克,並以空軍支援,強攻了3天,前進不到10公裏。15日,粟裕到雙溝的當天,顧祝同到徐州督戰,劉峙決定使用總預備隊第七十四軍,搶占位於徐東戰場南端的潘塘,然後從潘塘順雙溝公路迂回攻擊大許家,在華野阻擊部隊側背猛戳一刀,以開啟正面攻不動的僵局。
與此同時,粟裕也看中了潘塘,它是徐州機場的門戶,隴海鐵路、徐淮公路兩條交通幹線的咽喉,是徐州國民黨軍的唯一交通命脈。粟裕命令蘇北兵團的第二、第十二縱隊,在雙溝西面的房村,迎頭痛擊國民黨第七十四軍,直趨潘塘,形成了對徐州及其援軍的側擊之勢,迫使邱、李兩兵團西顧徐州,不敢放膽東援了。
11月16日,華野6個縱隊,在譚震林、王建安的統一指揮下,按照粟裕制定的戰法,向黃百韜兵團發起總攻擊。
戰鬥到22日晚上,就全部徹底幹凈地消滅黃百韜的兵團部和第二十五軍、第六十四軍殘部,黃百韜在逃竄時斃命,第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被俘。淮海戰役首戰告捷。
粟裕後來說:「蔣介石有一個怪脾氣,你要他一點,他連半點也不給你。如果你拿下了他的大的呢,他連小的也不要了。」是的,蔣介石為了保住第四十四軍,在該軍從海州、連雲港西撤時,他讓黃百韜在新安鎮等了兩天,結果黃百韜兵團陷入重圍。為了救黃百韜兵團,他又把邱清泉、李彌、孫元良、黃維等幾個兵團集中在徐州地區作戰。粟裕早在11月8日給中央軍委的「齊辰電」中就「估計」到了,並做好了「對策」,要拿這個「大的」!

準確判斷逃跑方向,全殲杜聿明集團

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是中野圍殲黃維兵團,華野不擔任主攻,粟裕為什麽最緊張?
粟裕後來說,華野第二階段作戰任務的變換,並不意味著任務的減輕。那時的淮海戰場上,蔣介石的總兵力還有邱清泉、李彌、孫元良、黃維、李延年、劉汝明6個兵團,18個軍,加杜聿明的「剿總」,總兵力尚有50多萬,分別集中在江蘇徐州、安徽蒙城和蚌埠3個地區。3個戰場一盤棋,怎樣處理好主戰場與鉗制、阻擊戰場的關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吃掉這三部份敵人,是關系到整個淮海戰役能否全勝的關鍵問題。
黃百韜兵團被殲後,粟裕調整了華野的部署,將中野第十一縱歸還中原野戰軍建制,調華野第七、第十三縱和特縱一部集結於宿縣以南,準備參加對黃維的作戰行動。華野指揮所率第十縱隊南下至時村以西地區,做預備隊。以韋國清、吉洛(姬鵬飛)指揮第二、第六、第十三縱阻擊蚌埠地區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保證中野的側翼安全。在北線,由譚震林、王建安指揮7個縱隊監視徐州近郊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堅決阻其南竄,以確保南線戰場我軍的勝利。粟裕在第二階段的戰鬥中,指揮華野一肩挑三擔,能不緊張嗎?
黃維兵團比黃百韜兵團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11月25日被中野部隊包圍後,劉、陳、鄧估計要3天才可以全殲。粟裕根據殲滅黃百韜兵團的經驗,認為3天消滅它是不可能的。但時間也不允許再拖長。再拖長了,讓杜聿明的30萬人馬從徐州地區跑出來,與黃維會合,仗就不好打了。粟裕與陳士榘、張震商量後,於12月1日打電話給總前委,並介紹用近迫作業打黃百韜的戰法。劉、陳、鄧決定,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中,調整部署,改進戰法,「立即使用華野之七縱、十三縱(預備隊)加入進攻,其戰法仍采用碾莊經驗」。
12月10日,陳毅打電話給粟裕,說殲滅黃維兵團可能還要7至10天。粟裕感到,中野、華野在南北相距不到60公裏的地區內,分別圍住了敵軍的兩個重兵集團,北援之敵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相距只有15公裏,蔣介石的兒子蔣緯國帶領裝甲部隊已到蚌埠,蔣介石還想從武漢白崇禧兵團調兵增援徐州。如相持日久,可能對我軍不利。粟裕接陳毅電話的當日,打電報給劉、陳、鄧並中央軍委、華東局,「建議再由此間抽出一部份兵力,以求先解決黃維」,然後「再集中華野解決杜、邱、李兵團」。總前委同意並報中央軍委,批準了粟裕的建議。華野在已參加圍殲黃維兵團的第七、第十三和特縱一部的基礎上,再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率第三縱、第十一縱、魯中南縱隊和特縱一部,前往雙堆集地區參戰。5天以後,12月15日,黃維兵團12萬人全部被殲。
在圍殲黃維兵團的過程中,粟裕度過極度緊張的七天七夜。那是在黃維兵團已被圍住,杜聿明兵團未被圍死的時候,中央軍委指示華野全力殲滅李延年、劉汝明部。只要在宿縣以東地區迅速殲滅李延年部,再將劉汝明部驅至蚌埠,黃維兵團就孤立了。爾後,中野和華野密切配合,再打一個殲滅黃百韜兵團那樣的大仗,取得戰役第二階段的勝利。粟裕看了中央軍委的這個指令極度緊張,他對張震說:圍殲黃維的戰鬥不可能迅速結束,北線7個縱隊又難以圍殲杜聿明。杜聿明和黃維相距只有五六十公裏。黃維被圍攻,情況緊急時,杜聿明可能傾全力南援,如果讓他們打通聯系,將給全域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勢必影響殲滅蔣軍主力於長江以北的戰略意圖。張震說,粟司令日夜守候在指揮所裏,密切註視戰局的發展,設想臨機處置的方案,調整部署,及時轉用兵力,度過了極度緊張的七天七夜。在蔣介石再三督促下,李延年北援到澮河曹老集、周家口時,被華野第六縱隊堵住,血戰5個晝夜,不但未能取得進展,反而遭重創。於是,他對蔣介石耍起了滑頭,采取了「寶塔式」的進攻陣勢,越往前投入的兵力越少。而且我軍一動,他就後縮,結果沒打上。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殲,李延年退回蚌埠。粟裕說:「幸虧沒打上,當杜聿明突圍時我們才得以從南線抽調3個縱隊,與北線的7個縱隊,加上剛剛南下的渤海縱隊,共11個縱隊,一起參加兜圍。在使用兵力上已經達到極限了。」
粟裕曾這樣說:「我在解放戰爭的戰役指揮中有三個最緊張的戰役:宿北、豫東和淮海。而淮海戰役中最緊張的是第二階段。我曾經連續七晝夜沒有睡覺,後來發作了美尼爾氏症候群,帶病指揮。戰役結束後,這個病大發作起來了,連七屆二中全會也沒有參加。」
在第二階段作戰中,徐州杜聿明集團一直是粟裕最為關註的。黃維被圍後,他分析杜聿明集團下一步行動有兩種可能:一是固守徐州,一是突圍。蔣介石後方已無機動兵力,固守待援可能性不大。突圍的方向有三:一是沿隴海鐵路向東,經連雲港海運南逃。二是直奔東南走兩淮,經蘇中轉向京(南京)滬。三是沿津浦鐵路西側繞過山區南下。粟裕分析,第三種可能性最大。這一帶地形開闊,道路平坦,便於大兵團行動,同時可與尚在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相呼應,南北對進。粟裕後來說,雖然要遭到我兩大野戰軍的強大打擊,但是,敵人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走這一條路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兵力部署上,粟裕把重點放在敵人向西南逃竄這一方向上。
開始,中央軍委是同意粟裕的判斷和部署的。但不久又來電,指出徐州蔣軍「逃跑的方向以兩淮或連雲港方向為最大」,指令華野「必須馬上有所準備」,「務使敵人不能向這兩個方向逃跑」。
粟裕說,這個電報使他左右為難。他再次對敵人突圍的方向進行分析:走兩淮,優點是可以避開我主力,但這一路河川縱橫,要經過水網地帶,不利於大兵團、重裝備行動,而且都是我老根據地,將陷入我地方軍和民兵包圍之中。向東走連雲港,優點是可以迅速擺脫被殲命運,但要迅速解決3個兵團的船只和碼頭是非常困難的,如遭我尾擊則會陷入背海作戰的境地,有被全殲危險。粟裕雖然認為敵人不會由這兩個方向逃竄,但中央軍委明確指示,萬一敵人真的從這兩個方向逃跑,自己部署失當,個人貽誤戰機且不說,勢必將影響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相信這個判斷吧,如果杜聿明向西南走,與李、劉兵團相呼應,南北對進,既解黃維兵團之圍,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一舉兩得,那就成問題了。經過再三分析比較,粟裕確認徐州之敵走兩淮和連雲港可能性很小。於是,他下定決心,把華野在北線的7個縱隊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路東西兩側,把註意的重心放在西南方向。
事實證明,粟裕的決心是下對了。11月30日晚上,各條渠道的情報向粟裕飛來:敵人已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竄。粟裕立即作出殲敵的部署,一面向中央軍委和劉、陳、鄧報告,一面下令華野11個縱隊采取多路多層尾追、平行追擊、迂回截擊、超越攔擊相結合的戰法,於12月4日,全面兜住杜聿明集團30萬人馬於陳官莊地區。兩天之後,全部殲滅向西南方向突圍的孫元良兵團。
1949年1月2日,粟裕在蔡凹簽發作戰命令: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1月10日16時,全殲杜聿明集團。至此,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