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28年,他用3發炮彈,把2個團打得落荒而逃,毛主席將其寫進詩裏

2024-05-10歷史

他是新中國具有較長資歷的一位開國將士。曾戎馬一生,勇敢無畏,參與了北伐戰爭、井岡山根據地鬥爭、紅軍長征等諸多戰役,立下赫赫戰功。

在一次戰鬥中,他靠著3發炮彈,把敵人2個團打得落荒而逃,成為了當時傳奇般的一個事跡。連毛主席在得知這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後,都忍不住心情激動,還特地把他寫進了自己的詩中。

那麽,這位英雄般的人物到底是誰呢?他又在革命路上具體都經歷過什麽呢?

01井岡山救駕

這位英雄就是譚希林,1908年3月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手工制陶的家庭。

早些年譚希林也曾在當地小學讀過幾年書。然而由於家庭貧困,他後來不得不輟學,進入一家紗廠工作,來維持家庭所需的經濟開支。

也是在工作期間,譚希林開始接觸到農民運動講習,他大受感動從此覺醒了進步思想,自願參加革命事業,並加入了葉挺的獨立團參與北伐戰爭,先後跟著進軍武漢等地。

由於他在戰鬥中表現出色,譚希林還被提拔為武漢總指揮部的警衛團副連長。後來秋收起義爆發,譚希林帶領警衛團參加秋收起義的武裝鬥爭,並跟隨毛主席在井岡山駐紮下來,成立了革命的根據地。

當時井岡山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起義部隊又受到敵人重創,很多意誌不堅定的人甚至途中逃亡。看到這種情況,為了鞏固新生的革命軍隊,毛主席開始對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並在山下定期開展群眾宣傳活動。

但由於井岡山面臨的局勢動蕩不安,革命鬥爭形勢嚴峻,反動勢力又十分強大兇殘,在一次下山進行群眾宣傳活動時,突然間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一批地主反動派,將毛主席等人迅速包圍了起來。

雖然毛主席的身份並未暴露,但敵人都手持武器,彼時沒有人知道會有何後果,可以說形勢十分危急。

譚希林聽聞此訊息之後心急如焚,迅速組織了部隊前去解救毛主席。當他趕到現場時,看到眼前的情況之後,他高聲呵斥一聲,並且朝天開了一槍。也正是這一槍聲打破了僵局!我方瞬間由被動轉為主動。

那些地主反動派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被譚希林的氣勢所鎮住,再一看譚希林身後的正規部隊,他們嚇得臉色蒼白四處逃竄。

譚希林也趁勢擊潰了這群地主反動派,使毛主席免去了危險,也是自此之後,毛主席開始註意到他身上的勇敢品質,譚希林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更多貢獻。

02三發炮彈

1928年4月,紅四軍宣告誕生,譚希林擔任紅軍軍團副營長一職,並受毛主席之命留守井岡山。不料此時國民黨軍隊見井岡山兵力空虛,認為這是消滅紅軍的好時機,於是調派了五個團的兵力,想要一舉殲滅紅軍的根據地。

針對國民黨軍隊的企圖,譚希林率領軍團開始一系列的部署計劃。觀察地形深入思考之後,他指揮軍團在黃洋界哨口修築防禦工事,並配置了火力裝備。

不久之後,國民黨的兩個團向黃洋界哨口發起激烈的進攻,但由於此地山勢險峻,敵軍只能沿著山路一點點攀登上來,利用這種易守難攻的優勢,譚希林果斷下令部份士兵堅守險要地,而他親自前往前線壓陣指揮。

為了節省彈藥,譚希林帶領部隊接近哨口後,一直耐心等到能看清敵人的身影後才下令開火。隨著一排排子彈和石塊的射出,敵軍紛紛應聲而倒,靠著這種智取的手法,敵人的幾次進攻都未能取得成功。

不過雖有智取手段,可面臨蔣軍的武器裝備精良、兵力眾多的狀況,如果我軍持續和敵人進行作戰,就必然會面臨彈藥緊缺,兵力薄弱的情況。如果到了那個時候,勢必將會陷入一場苦戰。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有士兵無意間提出了一句話:「如果我們能有一門大炮,就能把敵人都嚇跑了。」這話讓在場的賀子珍靈光一現,她告訴大家:「軍械居里就有一門收繳上來的迫擊炮。」

聽到這句話,譚希林眼睛一亮,他帶著幾個戰士頂著炮火,將找到的迫擊炮和三發炮彈都搬運了過來。剛巧此時敵軍再次進犯,譚希林當機立斷瞄準敵人大本營攻擊。

但是接連兩發炮彈射出後,出乎意料的全部都是空炮,甚至連響聲都沒有,看到這種情況,大家不由得面面相覷,現在只剩下最後一發炮彈了,這可是最後的希望啊!

譚希林看到大家緊張不已,於是親自抱起炮彈進行裝填發射,並且滿懷信心地鼓勵道:「這最後一發炮彈,定能帶領我們打出氣勢!」

最後一發炮彈仿佛真有靈識一般,發射出去後頓時發出一聲巨響,不偏不倚打中敵方指揮所,敵人的指揮官更是當場被炸死,一時間敵軍陷入混亂,他們都覺得紅軍來了增援,頓時潰散而逃。

在譚希林的指揮下,我們就這樣以實際上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成功擊退了敵方兩個團的進攻,取得了黃洋界戰鬥的勝利,也保住了井岡山的根據地。

毛主席在回程途中得知這個喜訊,心情由急轉為喜悅。隨後他更是懷著贊嘆的心情,用手中的筆為譚希林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

03巧渡烏江

而譚希林受到這種贊揚之後,也不負眾望,始終秉持著為革命奉獻的精神屢次攻克難關。

1934年12月底,紅軍長征路上遇到了難以跨越的烏江。烏江因為水深湍急,礁石密布,兩岸又都是險峻峭壁,直插雲霄,因而也被稱為天塹。

不過此時紅軍卻必須強渡烏江,才能繼續向敵人防禦薄弱的遵義進發。可如此急流的水勢,要想渡過江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架設橋梁,但時間緊迫,又如何架設呢?

面對這個困境,中國共產黨想到了在井岡山根據地有著出色表現的譚希林。接到任務後,譚希林帶領工兵們迅速趕到江邊渡口,並組織工兵砍伐木材、打樁。

然而由於水勢洶湧,他們打的木樁很快就被水沖走了,戰士們陷入了束手無策的困境。面臨困境,譚希林凝視著烏江水,眉頭緊鎖陷入深思,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緊縮的眉頭才漸漸舒展開來。

原來考慮過江水的深度和流量之後,譚希林想到了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來搭建橋梁:用竹簍裝滿石頭,將兩個竹簍互相扣住,再用牢固的繩索綁紮在一起,采用紮竹排搭建臨時的浮橋。

使用這種方法讓竹排代替錨點產生作用,浮橋就會因為浮力的作用牢牢固定在水面。

搭橋的手段確定之後,他立即下令工兵們去砍伐黃竹,並就地尋找譬如藤繩、木材、石塊等架橋所需的工具。

在譚希林的指揮下,士兵開始有條不紊的展開作業,經過36個小時的緊張努力,浮橋終於成功跨越烏江,使紅軍成功度過了這次危機。

毛主席經過這座浮橋時,也贊嘆道:「真是了不起,居然用如此簡陋的材料,如此短的時間就建起了如此堅固的橋梁!」

04擔任外交大使

譚希林不僅在戰爭中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先後參與了包括北伐戰爭、井岡山根據地鬥爭、紅軍長征在內的多次戰鬥。在新中國成立後,他還成為了一名外交大使。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際上有諸多國家紛紛表示要與中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因此派遣駐外交使節就成了不可忽視的一件大事。

當時中國共產黨十分信任譚希林,加上他曾經有過在黃埔軍校學習的經歷,於是就派周總理找到了正在忙於長山列島建設工作的譚希林,告訴他:「盡快移交工作,前往外交部報到,有新的任命給你。」

接到這種外交任務讓譚希林感到有些迷茫,因為在抗戰中他一直以來都是習慣於帶領部隊打仗,對外交事務可謂一竅不通,於是他想也不想的告訴周總理:「總理,我更喜歡參與戰鬥,外交還是算了吧。」

周總理笑著回答說:「你畢竟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好歹有點文化基礎在,再說了外交也是不穿軍服的軍人,不懂可以多接觸些新事物嘛!」

譚希林聽到這話,頓時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他懷著為國爭光的心態從零開始學習,並在國家的安排下駐外到捷克擔任外交大使。

在擔任外交大使期間,他始終忠實地執行中央的外交政策,將團結、友好、合作的精神貫徹到各項具體業務中,並且還廣泛宣傳了新中國,擴大新中國的影響力。

1954年10月,譚希林奉調回國。根據他的意願,他重返部隊,繼續為國家作出貢獻。直到1970年,由於長期勞累和傷病復發,譚希林在北京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譚希林的一生雖然不算長,但正是由於像他一樣的戰士用一生浴血奮鬥,才有了和平的新中國誕生,我們才有機會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