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蒙受不白之冤,華國鋒與鄧公均同意為他平反,卻有意外阻力

2023-12-17歷史

前言

1958年5月24日至6月初,中央軍委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開一場軍委擴大會議。

5月26日,粟裕大將急急忙忙趕來參加會議,卻突然發現自己成為會場焦點。

在接下來的兩次元帥高級會議中,列席代表對粟裕進行批判,說他「一貫反領導」與「上級領導爭軍權」,還向蘇聯人「告洋狀」。

粟裕為此百口莫辯,不得已做了違心的檢討。

最後在毛澤東主席的幹預下,粟裕這才逃出了漩渦中心,算是保全自身。

然而直到1984年,老將軍含恨去世時,有關部門一直沒有為其蒙受的不白之冤進行平反。

奇怪的是,20世紀70年代末,當粟裕向葉劍英副主席報告了自己要求平反的願望,並且親筆寫下了一封申訴信,交由鄧小平與華國鋒,得到二位領導人的同意。

粟裕原本認為自己很快就能恢復名譽。

直至老將軍去世整整十年之後,即1994年12月,一篇名為【追憶粟裕同誌】的文章,才標誌著粟裕蒙冤一事正式得到平反。

為粟裕平反這件事已經得到二位領導人的同意,又拖了十幾年?背後是否有人在搗鬼呢?

一、粟裕蒙受不白之冤的始末

粟裕,1907年8月出生於湖南會同,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後前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於長征前夕,率領部隊參加多次反「圍剿」戰爭。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粟裕轉戰江南,成為新四軍主要領導同誌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指揮了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原本有意讓粟裕率領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因個人身體原因,此事就此作罷。

1955年9月,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

在戰爭年代,粟裕立下赫赫戰功,用林彪的話來說:他總是打神仙仗。

就是這樣一位用兵如神,且心系百姓的解放軍高級將領,卻遭受無端批判。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成都會議,毛澤東明確提出:「部隊落後於形式,也落後於地方,要趕緊召開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用整風的方式迅速檢查總結建國以來,軍隊裏面的工作出現的紕漏。」

根據毛澤東這一建議,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彭德懷親自研究確定軍委擴大會議的內容和議程。

1958年5月24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舉行第一次小型會議,列席代表都是軍委委員和軍隊中的高級幹部。

彭德懷率先在會上發言:「這次擴大會議主要內容是整風、整編,要采取大爭辯的方法解決軍隊內部出現的問題。」

奇怪的是,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在1958年5月26日,即會議召開一天之後才接到通知,他匆匆忙忙趕到中南海居仁堂,參加軍委主要領導的會議。

到了會場後,粟裕突然發現自己成了焦點,參會代表就粟裕之前犯下的種種過錯進行了批判。

比如,參會者認為粟裕「一貫反領導」,仗著自己是總參謀長就和國防部要權力,甚至還向蘇聯人「告洋狀」。

除了這些大帽子外,還有許多「莫須有」的罪名。一股腦往粟裕的身上推。

1958年5月27日,軍委擴大會議正式召開,蕭克首先被點名。

5月28日,粟裕被迫在軍委擴大會議第二次小型會議上作檢討。

此時會議氣氛還比較緩和,大家一方面批評粟裕,另一方面還好言寬慰他,讓他在今後的工作中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不要辜負毛澤東主席對他的期望。

到了1958年5月30日,會議的溫度驟然升高。

總參謀部二級部的一位部長在這一天直接點出了:彭德懷與粟裕之間有隔閡!即為「將帥不和」這一嚴重的指責。

1958年6月1日,彭德懷在主席團會議上表明自己的態度 :「我和某些同誌的問題可以在大會上提出來,不要怕傳出去不好,這沒什麽不好的。」

所以對粟裕的批判,從原本的遮遮掩掩,成為集體「圍攻」。

軍委擴大會議的組織者向各小組介紹粟裕歷年來所犯下的錯誤,而且開始組織動員一些主要領導幹部對粟裕進行揭發。

後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這場小型軍委擴大會議人數從300多人猛增到1400多人。

在這種情況下,粟裕一方面要應付鋪天蓋地的指責和批判,另一方面他也在深深檢討自己:難道我就有這麽壞嗎?

眾所周知,粟裕性格謙厚溫和,兩次讓司令,一讓元帥。

遭受批判後,粟裕先嚴格按照黨的原則辦事,只要是正確的,他都照單全收,表示虛心悔改。

對某些問題他卻不認同,認為自己從來沒有做過這些。

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1000多人參加的軍委擴大會議,焦點都在粟裕身上。辯來辯去,最後招來更嚴厲地批判,這令粟裕非常郁悶。

最後此次軍委擴大會議給粟裕定下的罪名是「反黨反領導」的極端個人主義者。

定下這項罪名的理由是在戰爭年代,粟裕曾經與數位領導都搞不好。

他剛愎自用,不服從領導安排,總是想爭權要權。

起初粟裕不認可這項罪名,還是據理力爭,在被數次圍攻之後,老將軍徹底服軟。

經過夫人楚青的勸誡和幫助下,不得不做了違心的討檢討。

後來毛澤東向蕭勁光征詢對粟裕的看法,蕭勁光明確說道:「粟裕為人正直,對黨對人民,對您老人家,沒有二心。」

毛澤東點頭贊同後說了一句公道話 :「粟裕同誌戰爭年代打仗打得好,是為公的,到北京以後到底是為公還是為私,不能說都是為私吧?」

於是乎,粟裕總算是能暫時喘口氣,他卻沒有因此得到解脫。

1958年7月2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結束,仍然有人繼續向中央領導告粟裕的刁狀。

1958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透過解除粟裕總參謀長職務的決定,將他的錯誤口頭傳達到軍隊團一級、地方地委一級。

職位被一擼到底的粟裕不得不離開總參謀部。

調離總參時,領導同誌找到粟裕談話時說:「今後你去軍事科學院工作,到那裏搞學術研究,不必往部隊跑了。」

從這句話不難看出,有人還是千防萬防粟裕,不希望他接觸部隊。

此後多年,粟裕長期任閑職。

一些出版的刊物,對粟裕以前立下的戰功也是能省就省,能改就改。

比如談到七戰七捷,還有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時,把指揮這些戰役的指揮官寫成了「解放軍華野首長」。

1960年初,粟裕應邀參加中共中央在上海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

毛澤東在會上講話時特地朝著粟裕說道:「你的事可不能怪我,都是那個千人大會搞的。」

為此粟裕十分興奮,認為這等於毛主席代表中央給自己平反。

只可惜,中共中央並未就此發出明確指示和決定,部份領導人對粟裕仍然是懷疑和不信任態度。

因為長期蒙受不白之冤,粟裕心情壓抑,最後郁忿成疾,不得已在上海療養。

此時,另一位大將陳賡也在上海療養。

有一次二人交談時,陳賡直言不諱地說道 :「粟裕啊,你可知中國歷來有兩大忌?第一就是功勞太大,能力過強:第二就是不會溜須拍馬,你老兄全占,肯定要倒黴的。」

陳賡的這番話說到了粟裕的心坎裏,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粟裕不認為自己堅守初心、黨心就是錯誤的,他一直在等待自己平反的機會。

二、漫漫平反路

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20世紀70年代中期,離開軍隊已經快20年的粟裕恢復一線職務。

老將軍不辭辛苦,順著中國北方邊陲轉了一大圈,深入基層部隊進行考察,為國家防務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出許多重要建議。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後,中共中央開始處理歷史遺留的冤假錯案。

已經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同誌在會上明確提出 :「要了結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的這樁公案,那些‘反黨集團’要為其進行平反,情況不一樣,最後也要平反。」

得知這一訊息後,粟裕於1979年夏趕往山東煙台,看望在此地工作療養的葉劍英副主席,向他報告了自己要求平反的強烈願望。

葉劍英當時就說:「這件事情必須解決,你親自寫個報告給中央,我回北京後與小平同誌也說一下。」

1979年10月9日,粟裕寫了申訴報告。

他將這份報告上報給中共中央華國鋒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雲副主席。

後來經過多方打聽,粟裕得知華國鋒主席與鄧小平同誌等重要領導對自己平反一事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得知這個好訊息後,粟裕回到家中與夫人楚青相對而泣。

因為這樁冤案已經過去20多年,一直壓在粟裕和家人的心頭。

1980年2月,粟裕與夫人楚青共同上門拜望聶榮臻副主席。

粟裕向聶榮臻匯報了自己向中央寫了申訴報告,與葉劍英已批示總政辦理的情況。

粟裕希望聶榮臻為這件事情說說好話,聶榮臻表示同意。

過了幾天,粟裕親自拜望徐向前元帥,向徐向前報告自己寫申訴報告的事情。

徐向前也說:「這件事應該解決,能我幫忙的,我肯定會說話。」

1980年6月12日,粟裕前往上海,拜訪正在上海處理工作的胡耀邦總書記。

粟裕向胡總書記報告了自己申訴的問題,胡耀邦回答:「這件事要解決一下,我找個機會在中央會議上提出來。」

到了1980年8月17日,時任軍委紀委書記甘渭漢同誌告訴粟裕 :「你平反的事情進行得不太順利,總政黨委討論後認為這件事情涉及對軍委擴大會議的評價問題,影響面過於大,要等到中央討論後再做決定。」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粟裕認為得到華國鋒、鄧小平、葉劍英、胡耀邦、聶榮臻、徐向前、陳雲等中央領導同意後,自己很快就能恢復名譽,萬萬沒想到結果再次石沈大海。

粟裕深知自己平反的事情背後肯定有人橫生枝節,進行阻撓,但老將軍當時已無力過問。

1981年2月初,粟裕突發腦出血,此後頻繁發作腦血栓,病情惡化速度非常快。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領導機構,陳丕顯同誌出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同年12月,粟裕的妻子楚青向陳丕顯同誌寫了一封信,內容還是希望中共中央能為丈夫粟裕進行平反。

後來楚青還找到時任軍委副主席楊尚昆,提出希望能在粟裕尚有正常思維的有生之年見到黨的政策落實。

1982年12月,時任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到北京301醫院看望粟裕,簡單提及了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的事情。

1983年,楊尚昆去看望處於病痛折磨中的粟裕,希望等他好些再談。

1984年2月5日,老將軍粟裕沒能等到昭雪的一天,帶著遺憾離世。

粟裕病逝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訃告要著重正面寫他的功績和貢獻。

但後來正式釋出的訃告中,仍然沒有提及1958年的冤案始末。

後來經過有關領導和粟裕夫人楚青的努力,1987年9月11日,軍委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裏「粟裕」條目下增補上一句:1958年在所謂反教條主義中受到錯誤批評。

這句話雖然還沒有完全給粟裕進行平反,卻是國家出版的刊物第一次指出粟裕當年受到批判是錯誤的。

1993年,南京軍區原粟裕部下六位同誌聯名上書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要求對粟裕在1958年受到的錯誤批判進行平反。

1994年12月25日,即粟裕將軍逝世十周年之際,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和張震聯名發表一篇名為【追憶粟裕同誌】的文章。

這篇文章特別指出 :1958年,粟裕同誌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

這篇文章一經發表,標誌著粟裕蒙冤一事得到了平反。

此時距離1958年已經過去了整整36年。

那為何粟裕平反這件事情已經經過國家領導人同意,卻一直石沈大海?

原因不復雜,那就是1958年軍委這場千人會議,牽扯面過寬。

說穿了,我們將這場軍委擴大會議和日後的廬山會議以及「十年浩劫」串起來進行分析的話,在這一系列事件當中,不只粟裕一人蒙受不白之冤,還有許多比他官級大,職務高的幹部領導受到錯誤對待。

假如中央軍委當時要為粟裕進行平反,勢必會影響到其他老同誌的冤案錯案。

按照華國鋒同誌的話說:一切冤假錯案都得有個水到渠成的時間。

換言之,當把一批重要問題處理完,主要事情都蓋棺定論,中央有關部門才更有緩和的余地為粟裕進行平反。

不然的話,為粟裕平反還要影響到其他老同誌,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也可以算是為粟裕平反這件事情的背後,因為歷史遺留的問題影響了某些人,或者他們的老部下進行阻礙。

正義不會缺席。

粟裕沒有犯下這些錯誤,平反雖然來得太遲,卻終於還原歷史本來面目,既告慰了粟裕的英靈,也實作了許多幹部群眾多年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