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2年勝利在即,毛主席為何再調24萬誌願軍赴北韓?事後發現高明

2024-07-23歷史

1952年秋,中國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的全線戰術反擊取得節節勝利,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發動 「金化攻勢」 、也就是著名的 「奪取上甘嶺行動」 失敗後,不得不坐回談判桌前、與我軍展開停戰談判。

可就在美軍認慫、局面一片大好的時候,毛主席卻再次調動24萬誌願軍前往北韓,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未蔔先知的決策者

自1952年7月起,美國迫於壓力就主動與我軍展開了停戰事宜談判,只不過彼時的美國還占據著優勢,因此談判誠意不顯。

1953年4月開始,我軍在北韓戰場上占據主動,美國被迫 「邊打邊談」 ;待到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軍實際上已經喪失了組織大規模戰役的能力,不得不徹底坐在了談判桌前。

隨著雙方談判的不斷進行,戰爭儼然已經步入了尾聲,美方代表為了展露自己的誠意,也很快就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可就在將士們一片歡騰的時候,在國內遠觀北韓局勢的毛主席卻皺起了眉,

「還是沒簽嗎?」

「沒有。」

一段簡短的對話就這麽發生了,而毛主席所詢問的正是南韓代表不肯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一事。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美軍才是 「聯合國舉」 中的絕對主力,南韓的態度無關緊要,可毛主席卻不這麽想。

「看來南韓方面還沒死心啊……」

主席微微有些悵然,戰爭打到了這個地步,他自然也希望能夠早日結束;可是沒能取得完全勝利的妥協後患無窮,因此毛主席很快就堅定的同其他人說道,

「在調集24萬士兵前往北韓!」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且不說目前局勢和緩、將如此大批的士兵運入北韓半島是否有用武之地;我軍一旦做出這樣的舉動,還很容易刺激到美韓聯軍的神經,可能會打破來之不易的談判局勢。在這個大背景下,許多人都勸毛主席再三考慮、莫要沖動。

「主席,我們在北韓的部隊已經完全足以應對任何意外了,是否還有增兵的必要呢?」

不理解毛主席此決定人的態度毫無疑問都是比較保守的,甚至很多人都心懷僥幸心理。

而主席在這個事情上的態度非常堅決,只見他堅定的搖了搖頭說道,

「和平協定還沒有生效,就沒有什麽是有絕對把握的。南韓如今這個態度,說明李承晚對目前停戰的結果是不滿意的,既然不滿意,他肯定還要打,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一舉把他打痛!」

毛主席的觀點有理有據,最終大家還是被說服了,雖然有不少人心中仍舊不以為然,但是24萬誌願軍軍隊還是如期開赴了北韓半島,並開始在我軍陣地上構建防線。

誰也沒想到,毛主席的這個決定,最終成為了壓死南韓的最後一根稻草。

負隅頑抗的攪局者

眼見中美雙方就停戰達成一致協定,以李承晚為首的南韓方面坐不住了。他們不僅遲遲不願在和平協定上簽字,甚至後來還公然在 「交換戰俘」 這一環節上搞事情,硬是扣押了我方2.7萬名士兵。

李承晚為什麽敢如此硬氣?因為他是完全站在自己、站在南韓的立場上的。

首先,從李承晚自己的角度上來看。

以他為首的政治集團一直將 「統一北韓」 作為戰略目標和口號, 一旦戰爭自此戛然而止,李承晚統一北韓的夢想自然也就隨之破滅,而這會嚴重影響到他下屆的競選 。甚至不僅僅是他,就連他所在的黨派再想要競選都很困難了。

除此之外, 在1948~1949年間,為了實作自己的政治獨裁,李承晚集團在國內大肆屠殺共產黨人 、在這個過程中,甚至還屢次牽扯無關民眾,以至於國內對他的怨念是比較重的。

李承晚也清楚,之所以矛盾目前還沒有爆發,是因為戰爭與動蕩拖住了人們的腳步;一旦北韓半島步入和平局面,那麽它有很大的可能會被清算。

其次,從南韓的立場上來看,我們需要明確兩個問題,一是南韓軍隊打不過北韓人民軍;二是在南韓眼裏,當時北韓半島的情況依舊是美軍占據優勢。

一旦和平協定正式簽訂,中美雙方都必然會從北韓半島上撤軍,而南韓將時刻面臨北韓暴起發難的風險。

北韓和南韓戰鬥力對比,大家都很清楚,韓戰爆發初期被北韓極短時間內就攻克了南韓首都,這件事本身給南韓方面留下了深刻陰影,因此他們希望將美軍捆在北韓半島上,替他們抵擋乃至於直接消滅北韓人民軍。

至於第二個問題也不難理解,美軍擁有精銳的武器裝備、先進的戰術體系,在正面對抗中,他們並不比我軍遜色多少,甚至也可以理解為 「稍占上風」

那麽他們為什麽選擇停戰談判呢?其實這是由於美國國內特殊的國情導致的,美國國民不理解、也不支持美軍消耗大量軍費在國外戰場上;美國士兵同樣也不如接受這種高死傷的戰爭。民眾與士兵都不願意打,政客與軍事家們也只能選擇退步。

可美國的利益得失又跟南韓有什麽關系呢?南韓只在乎美軍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半島統一、帶來更大收益,在這種利益驅動的心理下,他們自然是不願意簽字、促使中美撤軍的。

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軍事物資的支援。

美軍一日不在和平協定上簽字,一日就要給南韓軍隊提供大量的補給和物資,這對於南韓這樣的小國來說是一筆不菲的資源,這群饑餓的 「豺狼」 怎麽會輕易松口?

從這裏我們就能看得出來,韓戰中南韓方面的態度已然完成了轉變,他們從剛開始的試圖保衛自己,變成了後來的試圖侵略北韓,而這種野心的膨脹是離不開美國的有意攛掇的。

不必要的戰爭

對於南韓方面扣押我方士兵一事,我軍將士們極為震驚,可震驚之後就是一股慶幸與惱怒。

慶幸於毛主席未蔔先知、提前在我方部署了防禦軍隊,惱怒於南韓方面自不量力、竟然還妄圖掀起戰爭。

於是,一場 「本不必要」 的戰爭打響了。

為了確保已經簽署了一半的停戰協定,能夠順利生效,我軍決定以雷霆手段給予南韓部隊狠狠打擊。

勝利近在眼前的我軍士氣極為旺盛,在將金城以南的南韓部隊定為主要攻擊目標後,我方以5個軍的兵力組成了三個作戰集團,對南韓方面的部隊進行了猛烈進攻。

在7~28分鐘內,我軍以1100余門火炮發射了1900噸炮彈,不僅摧毀了行進路上將近90%的障礙物,同時還一局抹去了南韓方面30%的地面工事,在猛烈的炮火聲中,我軍僅用一小時就全面突破了南韓前沿陣地。

在突破防線、進一步蠶食金城以南地區的過程中,我軍分為了左右兩翼攻勢。右翼長驅直驅入,直接殲滅了南韓主力部隊團部,而左翼部隊則是在戰場上伺機巡遊,吸引敵人的猛烈炮火,從而為右翼集團提供時間。

在兩翼部隊的配合下,我軍很快就占領了梨實洞、北亭嶺等地區,把野心勃勃的南韓部隊打得節節敗退,整個戰場上都是南韓方面潰散的逃兵。

直到此刻,南韓方面才意識到他們的實力根本配不上自己的野心,無奈之下,他們只得向美軍求援。

早在戰爭開始前,美軍方面其實就已經察覺到了南韓的意圖,並且也是心有不滿。

所以在我軍對南韓展開突襲的過程中,美軍一直只是在旁邊作壁上觀,此刻眼見南韓都要被打的結束北韓半島了,他們也只得入場給南韓兜底。

可現實情況是,有了24萬人民軍隊增員的誌願軍銳不可當。

1953年7月16日下午,美軍第3師配合南韓方面的第5、7、9、11師等部進行反撲,妄圖奪回被我軍占領的陣地 。但即使我軍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作為依托,也沒有縱深炮火作為支援,卻依舊將聯合國軍6個團的兵力抗擊在各大陣地之外。經一番鏖戰之後,美韓聯軍方面僅僅只收回了巨裏室,其損失卻極為慘重。

這場最終決戰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僅有短短的15天,可是我軍的斬獲頗豐。我軍不僅將陣地向南擴充套件了160多公裏,同時還重創了南韓的4個師,累計擊斃俘虜敵人高達5.3萬人。

在這次 「金城戰役」 後,美軍方面再次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南韓更是被打的默默無言、再也不敢在談判桌上 「狺狺狂吠」

不得不說,領導人的決策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太重要了。也正是因為毛主席有著長遠的眼光和精妙的部署,所以中國才會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