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省,導致中國至今無法統一,背後有誰指點?

2024-07-22歷史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正在舉行盛大的開國典禮。

彼時, 蔣介石卻在廣州的陳濟棠公館內來回踱步, 度過他有生以來最難過的一天。但是,更讓他感到糾結的是,國民黨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要想「反攻大陸」的計劃得以繼續實施,必須保存軍隊的有生力量。而全國解放的板塊越來越大, 尋找新的駐紮地是蔣介石的當務之急。

一連好幾天,他都在房間裏垂頭喪氣,直到一個人的出現。

「要想國民黨軍隊能活下去,只能撤往台灣省!」

蔣介石聽後大驚失色,但思來想去後,還是接受了此人的建議。

對方是誰?為什麽會做出這樣的判斷?退守台灣省後又做了什麽?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將

要知道,蔣介石生性多疑,很難信任對方,而身邊的心腹分為三種:黃埔軍校出生,同鄉以及極其忠誠於蔣介石的人。

而這位神秘人物與蔣介石恰好是同鄉。

1941年3月15日,還在重慶統領全域的蔣介石接見了一個人。他是素有「國民黨第一支筆」之稱的 陳布雷 ,是蔣介石當時最倚仗的人。

不過,陳布雷此行並非一人,而是帶著一位朋友,名叫 張其昀

「蔣校長,此人與我們是同鄉,堪稱史學地理方面的後起之秀,可擔大任」 。陳布雷說完,特意將張其昀推向前,與蔣介石握手。

蔣介石 一聽張其昀是浙江人,心中好感倍增,回:「余後若有需要的地方,望張先生能助一臂之力。」

這是張其昀與蔣介石的第一次見面,但是,在場的人都沒有想到,他竟然會成為國民黨退守台灣省的關鍵。

不過,張其昀並非手握軍權,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武將, 而是一枚不可多得的文將之星 。但在接觸蔣家父子之前,他只是一名純粹的文人。

1923年,張其昀從南京高等師範學院畢業,而後從事地理與史學方面的教學事業。其成就也是彼時無人能敵,尤其是師從「歷史氣候學奠基人」的 竺可楨, 讓他披上了一層耀眼的榮光。

與蔣介石結識時,張其昀正在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教課。但他沒有把認識國民黨領袖一事當做炫耀的資本,依舊踏實地醉心學術。

然而,摯友陳布雷的自戕,讓張其昀再也無法獨善其身。

「如果將來我有任何不測,張其昀可接替我的職位。」

這是陳布雷在世時對蔣介石的囑托,也是蔣悲痛之後 ,首要考慮的「幕僚」接替人選

1948年底,張其昀坐上了國民黨「軍機大臣」的位置。可是,此時的國民黨岌岌可危,毫無原來的蓬勃之態,而他的智慧也正好派上了用場。

不過, 張其昀「落實」國民黨退往台灣省的想法, 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充滿著長遠的的打算,其中也有蔣介石的自我考量。

狡兔有五窟,卻寸步難行

1948年,三大戰役開始前,國民黨已經進入衰敗之勢。蔣介石一邊強撐著與解放軍周旋,一邊思考退路。因為他清楚 ,哪怕只「四一二大屠殺」一樁罪行 ,就足夠讓他命喪中國共產黨的槍口下。

保命是關鍵,而保存力量,「反攻大陸」是次要。無論哪種想法,蔣介石尋找新的地方安身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不過,至於去哪裏,並未定數。當時, 國民黨將領們協商後 ,給出了三種選擇。

一種是西撤方案, 前往西南穩固政權 。可是,此想法在提出之初,就被否決。

原來,西南之地雖然曾經作為敗退退守的之地,而且群山連綿,北有秦嶺,東有長江三峽,是處「易守難攻」的絕佳之地。但是 ,駐紮在大陸內依舊有被人攻破的可能性 ,尤其是解放軍這樣擅長苦戰的人。

另外,西南曾經遭遇過國民黨政權的迫害,再加上內地政權勢力頗多,鎮壓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

外有強敵,內有隱患,蔣介石只能選擇放棄此地。

第二種是撤兵海南。 而這個方案也在分析中被否決。

海南島與大陸僅隔著一條瓊州海峽,而且海峽過於狹窄,無法阻擋日益強大的解放軍武裝力量。另外,海南島境域內物資匱乏, 無法滿足國民黨近百萬隊伍的吃住

至於第三種方案,著實讓蔣介石為難。當時,蔣介石雖然心中清楚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戰敗是肯定的, 但他依舊不願意退守台灣省如此偏遠的地方 ,因此猶豫不決。

期間,也要不同的人提出不成熟的意見。

比如宋美齡說前往美國暫避。 但在蔣介石看來就是一條死路 ,因為他與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之間恩怨頗深。

一方面是蔣介石率領國民黨在中國戰場上節節敗退,杜魯門心生不悅,有意提拔李宗仁為座上賓。另一方面是蔣介石肆意幹涉美國內政, 致力杜魯門的對手杜威競選總統 ,可惜失敗。

如果說美國政府與從前的蔣介石是利益纏結的合作,那現在兩者之間是波濤洶湧,絲毫沒有信任可言。

蔣介石自然不委身美國。

另外, 也有提出去緬甸避難 ,稱前有「中國遠征軍」的情誼,再加上國民黨雖敗但依舊保存戰鬥力的情況,完全能在緬甸開辟出容身之所。

然而,蔣介石卻說: 「明朝滅亡時最後一個皇帝逃亡緬甸被人活捉的前車之鑒,我實難消受。」

他之所以說出這番話,主要是因為國軍在西南戰場失利後躲進緬甸,其惡性昭著,令緬甸政府深惡痛絕。 其絕對無法接受國民黨的再次入駐。

所有方案一一列舉後都被反駁,讓蔣介石痛罵: 「娘希匹。」 他眼見走投無路,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唯一的「智囊團」——張其昀身上, 但對方給出的依舊是「退守台灣省」。

不過,張其昀「劍走偏鋒」的看法,使得蔣介石眼前一亮……

退居台灣省的好處

張其昀是地理和史學方面的專家,因此 ,其對待問題的答案不似蔣介石與他人一般, 只從軍事方面考慮,他想要可持續性發展。

尤其在分析台灣省局勢方面,更是從古論今,依次為蔣介石說明。

首先是台灣省的歷史淵源, 這片環周都都是海洋的土地的島嶼 ,自古以來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但它的坎坷曲折的安寧生活,遠遠超出眾人的想象。

台灣省的原始部落族群是由福建沿海地區的居民遷移過去的, 在這座文明漸漸勃發之時。三國孫權想要擁有更多的領土,派遣將士入駐。

隨著改朝換代,台灣省的所屬權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直到荷蘭殖民者入侵,短暫地流失後, 才經歷一段相對和平的歷史時期。

然而,鴉片戰爭轟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而清政府的無能昏庸,透過各種各樣的條約將原本屬於中國的土地割讓給他國, 致使台灣省深陷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下。

當時,全島上下茍延殘喘,無比盼望有人能解救於水火。而且,他們在等待解放的過程中,也發生過抗議運動,可是都遭受到日軍的鎮壓, 人民的反抗情緒也在孤立無援的窘境中消磨殆盡。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6年10月,蔣介石在光復台灣省後首次抵達台灣省。

當時, 台灣省居民把蔣介石當做「救世主 」,表達了強烈的歡迎。但他們不知道,彼時的蔣介石在大陸發動內戰,將槍口對準了同胞,更預料不到,將來的他們會迎來更加殘酷的獨裁統治。

蔣介石之所以在國共內戰的關鍵時刻前往台灣省,並非是為了此後退守,而是考察此偏遠地是否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滲透, 想將這片富饒之地收到國民黨的旗下, 成為「統一」大陸後的資源寶庫。

因為台灣省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而且物產豐富。即便國軍大部隊湧來,也能夠自產自銷。

另外, 原先日本留下的工業基地都處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交通便利。非常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對此,張其昀還說: 「台灣省沒有本土政權,而南京政府是他們首先接觸到的,再加上對大陸的訊息閉塞,自然會奉為第一。因此,入駐台灣省不用浪費一兵一卒。」

對於蔣介石而言,當初台灣省居民熱烈迎接的場面仍舊歷歷在目,而且長子 蔣經國 前往上海進行「打虎」運動時,也曾囑托過: 「國民政府一旦崩潰,退守台灣省是上策。」

可是,蔣介石並非想要一處安度晚年的地方,而是能守能攻的駐地。他問: 「中國共產黨確實攻不進來,但我們儲存力量後,又該如何攻回大陸呢?」

張其昀坦然一笑,說: 「我們手裏握著的是太平洋的命脈,而美國絕對不會輕易放棄絕佳的戰略良地。有了如此強大外援,只需等待時機即可。」

蔣介石的心中騰起無數幻想,最終敲定了 「退守台灣省,暫離大陸」 的方案。

但是, 張其昀的謀算分析中少了關鍵因素, 那就是全體國人渴望統一回歸的決心,以及國民黨抵達台灣省後自掘墳墓的蠢事。

違背民意的結果只有失敗

1949年12月10日,成都鳳凰山機場內, 蔣介石來不及環顧周邊景色 ,急沖沖地坐上「中美號」專機,駛向台北松山機場。

或許他此時對「反攻大陸」信心滿滿, 但余生卻未涉足這片孕育了千萬炎黃子孫的大陸半分 。不過,他為了抵達台灣省後的富裕生活,倒是卷走了不少名畫文物,甚至還有700萬兩黃金。

這令國人感到慶幸的同時,不免些許心痛,但是, 蔣介石原先計劃妥當地「掌權」台灣省一事 ,稱得上「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卻看到了兩岸統一的希望。

原來,蔣介石自1946年到訪台灣省後,將這片土地的管理權全部交給了同鄉陳儀。此人上台後,決定采用專權制度恢復台灣省的經濟,卻成了風波不斷的開始。

1945年,陳儀宣布:「 此後,政府將接管一切工商業,實行專賣制度,設立專賣局。」

一時間,台灣省居民怨聲載道,說: 「這種強硬接收的發展經濟與之前被日本人統治時並無區別,我們普通老百姓依舊是深受壓迫的一方。」

可是,固執的陳儀並未聽取民聲,在實施「強制性制度」上越走越遠。而一次專賣局與當地商販發生沖突, 讓政府與居民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

1947年3月,台灣省各地的警察、軍隊與本地居民爆發了多起沖突,但陳儀選擇繼續派兵鎮壓,導致民眾死傷數萬人。

蔣介石進駐台灣省後, 立即革職並處決陳儀 ,但民怒已起,再加上國民黨軍隊內部貪腐現象層出不窮,以及蔣家父子接連上台後實行「黨禁」、禁止與大陸來往,促成了國民黨日漸衰微之勢。

蔣介石的失敗結局早已經註定 ,即便退守台灣省,也只是茍延殘喘,最終難逃,只是他在臨死時,都無法認清自己敗因何在。

而張其昀作為推進「國民黨退守台灣省」的關鍵人物, 在蔣介石抵台後深受重視。 但他始終未深入政界,依舊在學術界鉆研。

值得一提的是, 張其昀在之後跟隨老師竺可楨 ,共同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其中關於釣魚台用鮮明的大字標註:這是中國的領地,屬於台灣省宜蘭縣。

雖說退往台灣省的建議導致祖國的統一大業不得不往後推遲。但當時各為其主的他也有說不出的無奈,不予置評。 而他在釣魚台問題上的堅決 ,倒是對維護中國主權的意義重大。

後記

1985年,張其昀在台灣省病逝,這位近代史上少數具有爭議的人物也在春秋輪換中落下帷幕。

但是, 台灣省回國祖國的問題依舊迫在眉睫 ,相信在國家和軍民一心的努力下,定是圓滿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