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祁鎮斬殺於謙有後悔嗎?史料沖突暴露真相,徐有貞石亨都是罪證

2024-02-28歷史

景泰八年(1457年),被關在南宮近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鎮自由了,史稱「奪門之變」。他出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而清算的第一人就是於謙。

於謙和大學士王文被投進大牢,罪名是謀逆,應處死刑。為此,王文據理力爭,而於謙則笑笑,說這是石亨等人的主意,你申辯有什麽用。

判決書送到明英宗那裏,英宗說"於謙實有功",殺他有些過意不去,也會給自己背上殺害功臣的罵名,而隨後徐有貞一句話,讓英宗痛下決心。

徐有貞說,"不殺於謙,今日之事無名。"

最後,於謙、王文同時被殺,明景帝也離奇死去。

於謙死後,他的兒子及妻子被流放邊疆,直到成化初年,兒子於勉才被赦免,之後上疏為父親申冤,於謙這才得以昭雪。

以上史料出自【明史·於謙傳】, 其中明英宗與徐有貞的對話,則是出自於謙兒子於冕撰寫的【先肅湣公行狀】。

但是【先肅湣公行狀】所記載的內容,與明代流傳至今的諸多史料都有沖突。

在焦竑(萬歷十七年狀元)所著的【國朝獻征錄】中,"不殺於謙,今日之事無名",並非出自徐有貞之口,而是石亨、張軏(yuè)等人說的,另對明英宗所說的"於謙實有功",則完全沒有記載。

余聞故老雲:英廟持於王獄辭未下,石亨偕張軏面奏曰:「陛下不殺謙等,今日之事何名?」上意遂決。忌嫉之徒乃謂出自公口,冤哉。初猶有知其誣者。——【國朝獻征錄】

那麽【國朝獻征錄】是一本什麽樣的作品呢?這本書成書於萬歷中葉,是一本人物傳記,從大臣到地方官吏,幾乎都有記載,時間跨度從洪武至嘉靖,收錄十二朝,內容豐富。

作者焦竑是明代著名的史學家,官翰林院修撰,著作甚多。清史學家萬斯同等學者在修【明史】時多以此書作為參照。

從此書的內容到作者,都顯示這本書具有一定的嚴肅性,而且作者在書中所撰述的關於斬殺於謙的內容,也並非孤證。

同樣,在明人陳建所著述的【皇明從信錄】也得到了印證,書中寫明「不殺謙等,今日無名’,這句話出自張軏之口,反而產生猶豫的人是徐有貞。

先是於謙等下獄,徐有貞猶豫,張軏言曰:「不殺謙等,今日無名’, 獄遂決。」——明·陳建【皇明從信錄】

而且由於謙兒子於冕撰寫的【先肅湣公行狀】,在其它相關史料中卻未提及,反倒成了孤證。

那麽,是不是我們可以就此推論,實際上明英宗朱祁鎮在殺害於謙這件事上,他從來就沒有猶豫過,那就更不會後悔了。

除了上述史料上的沖突,明英宗在誅殺於謙這件事上,也表現得十分反常。

按【明史】記載,明英宗有猶豫,認為於謙有功,害怕自己背上殺害功臣的罵名,但為何徐有貞一句話就讓他痛下決心呢?

很簡單,在維護個人名譽與保護國家功臣兩者之間,他選擇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既然於謙自己都知道石亨等人在玩什麽把戲,明英宗又有什麽理由不清楚其中的貓膩呢?

而且對於於謙,他也不是第一天才認識的,在發生土木之變前,他們的君臣關系也維持了將近14年的時間,就算他不理朝政,於謙在此期間的表現,他多多少少都是有所耳聞的,不然於謙為什麽會被調回京師,出任兵部右侍郎呢?

土木之變,朝堂震動,於謙之死,朝堂同樣也不太平。明英宗可能想要的結果是誅滅於謙全族,當時遂溪的教諭(官職名)吾豫就認為,於謙所犯之罪該要滅族,並且由他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也都應該被處死。

但於謙的影響力實在太深遠了,在刑部的堅持下,最終維持了原判,不過大將範廣、貴州巡撫蔣琳仍由於為於謙所提拔而牽連被殺。

於謙死後,明英宗對他的迫害仍未結束,除了將他的家人流放邊疆,還將他的罪名刻板通告全國,而且這個板子一直到成化三年才有人提議毀掉。

就這還沒完,明英宗還派人抄了他的家,不過他也被狠狠打臉了。可能他以為明代宗朱祁鈺最倚重的大臣,家裏應該家財萬貫才是,沒想到,於謙的家裏除了禦賜的蟒衣和劍器,竟然再沒什麽值錢的東西了。

於謙死後,兵部尚書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接手,結果不到一年就被撤職抄家,家中堆滿金銀財寶,史載,此時的英宗質問石亨:「未一年敗,贓累巨萬」,而「於謙被遇景泰朝,死無余資」,石亨則無言以對。

後來,邊防警報不斷,英宗發愁,在一旁的恭順侯吳瑾則說,使於謙在,當不令寇至盯此。

【明史】載,「英宗亦悔之」,那麽英宗是真的後悔了嗎?不,他沒有後悔。

後期有良臣李賢輔佐,【明史】稱「自三楊以來,得君無如賢者。」,但在李賢使計離散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使三人皆因結黨謀逆而死後,明英宗也沒有給於謙平反,更沒有赦免被判流放戍邊的於謙家人。

但是他對葬送江山的罪魁禍首王振,又是招魂而葬,又是立祠刻像。相比之下,對於家國立有最大功勛的柱國重臣於謙,他最終選擇了冷眼報恩,冤死不昭。

那麽,在歷名上自己選擇甘願被打臉的帝王有嗎? 有,就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諫言名臣魏徵死後,因太子叛亂,李世民曾怨恨魏徵,因為牽扯其中的兩大人物:侯君集和杜正倫,都是魏徵推薦的,由此,李世民對魏徵產生懷疑。

他下令不僅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婚約,還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後來,太宗親征高句麗,雖取勝但並未滅掉高句麗,對此太宗後悔不已。此時他又想起了魏徵,感慨的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回師之後,他命人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並重新立起他的墓碑。

上述唐太宗李世民的所作所為,這才叫真正的後悔,而明英宗則什麽都沒有做,怎麽能談得上「後悔」二字呢?

到明憲宗一朝,憲宗之所以願為於謙平冤昭雪,並說這是英宗遺詔,不過是父子二人玩了一把帝王心術而已。

小結:

從帝王心術的角度來看,奪門之變時的明英宗,復位後必然要籠絡迎立他的「有功之臣」,而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都對於謙恨之入骨,都想借英宗之手除掉他,英宗自然會配合他們。

之後英宗又是抄於謙的家,又是將他的罪狀詔告天下,很明顯,英宗在掩蓋自己的心虛,並企圖透過更多的罪名來證實於謙就是一個壞人。

但現實是,他什麽也沒找到,為了挽回自己的聲譽,坐穩龍椅的明英宗,又將當年的「有功之臣」給殺了。

明英宗的這波操作,史料中也不乏案例,雍正誅殺年羹堯和隆科多,不也是這麽幹的嗎?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封建社會,帝王心術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