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0年,美國總統竄訪台灣,毛主席下令:7萬發炮彈「迎送」

2024-02-28歷史

1960 年,美國總統竄訪台灣,毛主席下令: 7 萬發炮彈 迎送

1960年6月18日,離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公然存取台灣,遭到了大陸的炮火「歡迎」。盡管蔣介石和宋美齡熱烈歡迎他的到來,但是大陸的行動卻超出了他們的意料。

艾森豪威爾因此灰頭土臉地回到了美國,此後再未踏上這條路。這份「大禮」到底有何深意?艾森豪威爾的台灣之行又意欲何為?

1949年4月20日,中央一聲令下,百萬雄師的解放軍戰士們如猛虎下山一般,展開了對國民黨殘軍的猛烈攻擊,發起了渡江戰役。

在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後,4月23日,解放軍成功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政府的徹底垮台。渡江戰役的勝利,標誌著蔣介石徹底失敗,他如同喪家之犬,率領著60萬殘兵敗將,逃到了台灣和金門一帶。

在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發出了號召,鼓勵解放軍戰士發揚「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一鼓作氣將台灣地區解放。

然而,面對海峽天險,毛主席深知必須在帝國主義的遏制下,快速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和空軍,以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

如果按照毛主席制定的精確戰略,解放台灣地區並非難事。

當我們的軍隊準備發起解放台灣的行動時,抗美援朝戰爭突然爆發。毛主席對這場戰爭的預判再次證明了他的卓越戰略眼光。

1950年10月19日,解放軍主力部隊跨過鴨綠江,前往北韓戰場,中央對台灣的解放計劃因此暫時被擱置。

美國趁火打劫,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勾結蔣介石,企圖對我軍主力進行牽制。我軍在北韓戰場上英勇抵抗,將裝備精良的美國軍隊打得節節敗退,讓世界見證了我軍的實力。

然而,美國並未因此改變對中國的態度,反而將中國視為「眼中釘」,對中國的發展進行無理的阻撓和歧視。

1953年,韓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美國軍隊的囂張氣焰,也讓世人見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實力,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戰爭勝利後,毛主席決定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解放台灣的問題上。在1953年於杭州召開的中央軍委會議上,毛主席明確表示,我們應該全力以赴解決台灣問題。

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其解放是中國統一行程中的關鍵任務。然而,今天在祖國大陸和台灣島之間,不僅存在著海峽的阻隔,還有美國第七艦隊的存在,為蔣介石提供保護。

更為嚴重的是,美國以保護台灣不受大陸侵犯為借口,將第七艦隊長期駐紮在台灣海峽,企圖分裂中國。作為反對者,蔣介石也明白美國的野心。

我們必須堅決反對任何企圖分裂中國的行徑,堅定地推進台灣的解放,實作祖國的完全統一。

盡管蔣介石熱衷於反攻大陸,但他從未想過分裂中國。他堅決反對美國在台灣部署軍隊,強調台灣永遠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盡管有些人無法理解蔣介石的異常行為,但智慧的毛澤東主席對此了如指掌。他深知蔣介石在大陸已經承受了罵名,他不願成為分裂祖國領土的千古罪人。

盡管蔣介石的行為讓美國不滿,但美國仍然緊緊抓住蔣介石這顆「棋子」,企圖以此來挑釁和威脅中國。

美國憑借強大的國力,企圖在台灣與大陸之間挑起爭端,以便從中獲利。1954年12月,美國利用蔣介石對毛主席解放台灣的擔憂,簽署了針對大陸的【共同防禦條約】。

北韓戰場上,我軍戰無不勝,把美國軍隊嚇得心驚膽戰。他們只能在口頭上逞英雄,卻不敢真的和我軍交戰。雖然美國不敢發動大規模戰爭,但蔣介石卻並不因此而安分守己。

他仗著有美國的支持,開始頻繁騷擾大陸沿海地區。

在金門炮戰中,蔣介石的囂張氣焰愈發明顯。為了反擊敵人,1958年8月,毛主席與中央軍委達成共識:炮轟金門,予以痛擊。

金門和馬祖兩座島嶼,一直是蔣介石與美國之間的難題。美國力勸蔣介石放棄這兩座島嶼,退回台灣,並在台灣加強防禦。

美國的這一策略旨在切斷蔣介石的退路,使台灣徹底與大陸分離。

蔣介石對於金門和馬祖持有特殊感情,將其視為台灣與大陸之間最後的紐帶以及未來反攻大陸的唯一彈板,強調自己絕不會放棄兩島。

毛澤東主席則在仔細思考後,將原定的攻打金門時間推遲了三周,最終定在了8月23日。

這個決策在當時引發了很多質疑和誤解,有人甚至以為主席是在害怕,但實際上,這是他獨具慧眼的表現。在1959年與赫魯曉夫的會面中,主席不經意間揭示了更改炮擊時間的動機。

他並沒有局限於本國的視野,而是將目光投向全球,看到了美國與黎巴嫩之間的沖突。

美國曾試圖在黎巴嫩挑起沖突,但遭到了多國反對。當得知解放軍計劃於8月2日炮擊金門後,美國立刻將部隊從各地調往台灣。

然而,當他們到達新加坡時,炮擊並未發生,他們見狀便停止了行動。

美國的軍艦大舉前往台灣,形勢變得異常緊張。他們驚慌失措,缺乏深思熟慮,當他們冷靜下來後,開始擔心有人會攻擊他們的基地,於是立即召開了會議。

毛主席看到了這個機會,於8月23日開始炮擊,他深知此舉會打亂美國的計劃。在接到「開始突擊」的命令後,沿海待命已久的炮兵部隊猛烈地攻擊了金門。

一串串火光和濃煙中,解放軍數以萬計的炮彈如同雨點般落在了金門,出其不意的炮擊讓蔣美雙方措手不及。蔣介石驚慌失措,唯恐解放軍趁機占領金門,進而攻占台灣,立即向美國求救。

面對艾森豪威爾的艦隊威脅,毛澤東早已有所預料。然而當美國艦隊抵達金門島時,島上已被解放軍嚴密控制。在連續的炮擊聲中,眾人紛紛猜測解放軍會趁勢登陸。

然而,毛澤東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在9月3日晚,他下令前線部隊暫停炮擊三天,以此觀察各方動向,並給蔣介石一個機會。

只攻擊蔣軍軍艦,不對美艦發動攻擊。

在艦隊駛入港口準備卸貨時,我軍準確地定位和跟蹤美蔣編隊,每小時報告一次其位置和隊形。當艦隊到達港口後,我軍立即對蔣艦和運輸船發動攻擊。

炮聲響起,美艦立即掉頭駛向兩側,試圖避開戰火。原本龐大的艦隊瞬間只剩下了蔣介石的艦隊,在海峽間承受著炮火的攻擊。

國民黨的口頭上充滿了憤怒,他們責罵這根本不是什麽保駕護航,而是一場鬧劇。

毛主席在這次事件中看清了美國的戰略意圖,他們並沒有真正支持蔣介石搶占金門。他意識到艾森豪威爾的計劃是希望解放軍占領金門,借此讓兩個小島成為「包袱」,將台灣和大陸徹底隔開。

毛主席當然不會同意他的計謀。因此,毛主席重新調整了戰略,提出了「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的方針,幫助蔣介石守衛金門,以此牽制美國。

艾森豪威爾和毛主席將金門視為發表主張的場所,制定了「隔日打、不隔日打」的戰略。這種獨特的策略,展現出毛主席全面觀察後的聰明才智。

透過隔日打,我們明確表示了我們的立場,解放軍擁有實力,不畏懼戰爭,因為這裏是我們自己的土地,我們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

10月6日,毛澤東主席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強調了「一個中國」原則,蔣介石在閱讀後深思熟慮。此後,國共之間的金門炮擊進入了一段間歇期,很少有人員傷亡,這具有非常強烈的象征意義。

台灣局勢日漸緩和,艾森豪威爾卻心生邪念。在任期的最後一年,他高調宣布要親自前往台灣島「存取」。毛主席在北京得知這一訊息後,審視著艾森豪威爾的行程安排,6月17日抵達,6月19日離開,這個時間點剛好落在兩個單日,真是讓人不齒。

艾森豪威爾主席將要來訪寶島,毛主席半開玩笑地提議,我們為了表達對貴賓的歡迎,應該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7萬發炮彈!

為了避免誤解,大陸在此前釋出了【告台、澎、金、馬同胞書】,通知他們將在艾森豪威爾主席來回的兩個單日進行武裝示威,希望他們提前做好躲避的準備,以免遭受不必要的傷害。

國民黨軍隊在金門駐防,得知這個訊息後,應該感到驚訝吧。在炮轟之前,他們還特意接到了通知。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明智地選擇躲避到了安全的地方。

畢竟,經過一段時間的停戰,雙方的關系已經逐漸緩和。解放軍前線部隊考慮到金門百姓可能還不知道這個訊息,特意提醒大家,單日要註意躲避,出海的漁民也不要外出,雙日則可以放心大膽地外出。

經過充分準備,解放軍們蓄勢待發。毛主席特別指示,要多準備一些炮彈,以備不時之需。福建前線積極響應,派出35個經過精挑細選的炮兵連和420門大炮,為迎接艾森豪威爾的來訪助威。

這次炮擊行動並非為了實際作戰,炮擊區域多為沙灘和無人居住的山地,旨在展示我軍的實力和決心。

炮兵嚴陣以待,海軍時刻關註著美軍艦隊的動態,並及時向領導匯報艾森豪威爾的位置。空軍也為這份特殊的「大禮」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只要國民黨戰機有任何行動,他們都將立即作出反應。

艾森豪威爾絕不會想到,他在日本的存取遭遇了挫折,但他在台灣的迎接卻充滿了驚喜。

當艾森豪威爾即將抵達金門前,炮聲隆隆,照亮了夜晚的天空,猶如白晝。炮火在各個陣地上激起一片塵土,彈坑密布,證明了戰鬥的激烈。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炮聲才逐漸平息,戰場上留下了無數的銘印。

深夜十一點,戰線上空再次亮起鮮紅的訊號彈,預告著第二輪的炮火攻擊即將開始,這場攻擊持續了40分鐘。艾森豪威爾在得知我們對他的「歡迎」後,神情顯得極為不滿,他向記者傾訴自己的遭遇,顯得十分壓抑。

盡管蔣介石和宋美齡為他精心準備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但他的臉上卻沒有因此露出一絲笑容,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

艾森豪威爾原本為這次台灣之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和設想,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他並沒有心情進行,第二天滿臉不悅地離開了台灣。

在他離開的時候,解放軍再次以38,000發炮彈送行,比任何國家的「禮炮」都要多上幾千倍。這次艾森豪威爾訪台,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總統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