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貪婪的鬣狗—一戰中的日本

2024-02-06歷史

圖片來自網絡

二十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列強們對全世界進行的殖民瓜分,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蔓延,不斷有新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它們對於原料勞動力和市場的渴求,督促著他們向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提出要求。

但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老牌帝國們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

因此一場新舊帝國主義對全世界進行一次重新劃分殖民地的戰爭不可避免地打響了。

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全世界的主要國家分為兩大陣營,同盟國和協約國。

同盟國有奧匈帝國,德國,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組成,意大利在最初屬於同盟國,但後期又改變立場,加入了協約國陣營。

協約國陣營有,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為首的,包括美國,中國,後期的意大利等國家。

當然,對於當時的日本而言,它作業一個後起的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一戰之中,它急於擴張自己在亞洲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利益。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成為第四個加入協約國同盟的國家。

對於日本加入協約國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出於【英日同盟】的「義務」。

1897年,沙俄為了「幫助」中國,抵抗德國占領膠州灣,沙俄出兵占領中國旅順,隨後在1898年3月27日,沙俄與清政府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確認了沙俄強租旅順的事實,

隨後,沙俄趁義和團運動之際出兵十萬占領中國東北等一系列進攻性政策的實施,這導致了英國在亞洲的利益體系有著被分割的危險。

【英日同盟】是英國和日本為維護其各自在中國與北韓半島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對俄國在遠東擴張,英日同盟完全是針對俄國的軍事攻守同盟。

在一戰爆發時,英國天然屬於協約國陣容一方,日本以【英日同盟】為借口,加入協約國陣容,從而理所當然地對德國宣戰。

圖片來自網絡

其次,日本早就想取代德國在中國青島,山東半島,以及馬紹爾群島中取得的各種利益。

只是在一戰之前,德國作為西方列強之一,其工業化水平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遠高於日本,日本無力與德國抗爭。

但一戰之後,德國的重心放在歐洲戰場上,日本加入協約國,就有合法的理由對青島出兵,以軍事手段奪取德國在中國以及馬紹爾群島的利益。

最重要的原因,日本國內經濟嗷嗷待哺。

日本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雖然說在亞洲算得上首屈一指,但它的工業化水平與西方列強相比依舊有雲泥之別。

因此日本雖然在工業革命推動下,生產力迅速提高,但亞洲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市場卻被西方列強們早早霸占,日本的商品出口份額遠遠小於進口,因此在國際市場始終處於貿易逆差的地位。

商品生產過剩,又受限於本身地域狹小,資源短缺,大量資本投入,卻沒有資金回籠,日本經濟在西方列強們的擠壓下,經濟危機逐漸開始爆發,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在國際市場上,日本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發現還在虧錢,因此日本把目光投在日俄戰爭上。

日俄戰爭中,日本原本指望打贏沙俄之後,讓俄國政府給日本賠點款,解決燃眉之急,緩解日本社會矛盾。

但沙俄卻是輸人不輸架,一個銅板都沒有賠給日本。

因此,日本就像一條餓急了的野狗,圍著中國這塊肥肉晃悠,總想趁著西方列強們不註意飽餐一頓,但顯然西方列強的工業化水平比日本高太多了,日本政府只能死撐著。

1914年7月,一戰爆發了,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迅速收縮工業產能,轉而進行軍備競賽,與同盟國開始逐鹿世界。

日本眼前一亮,趁著西方列強們收縮的時候,日本大量工業產品開始湧出國門,在空白的中國市場傾銷。

日本工業品在中國市場滿天飛,緩解了日本國內的社會矛盾,但是嘗到甜頭的日本,反而更加貪婪,帝國主義經濟對於殖民地的需求暴漏無疑。

1914年8月,日本宣戰德國,迫不及待地攻取德國在中國青島,山東半島的殖民地,以及德國在馬紹爾群島的軍事基地,給德國造成了沈重打擊。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日本的胃口當然不止於此,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日本勾結中國北洋政府總統袁世凱,於1915年向北洋政府提出了經濟賠償,開辟經濟貿易口岸,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特權利益以及各方面的特殊權益。

日本借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西方列強的縱容和默許下崛起,憑著「戰勝國」的政治立場,對中國進行了新一輪的剝削和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