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瑟:發現樓蘭最初的都城

2024-02-01歷史

一次偶然的疏忽,一把鐵鍁被遺忘在沙漠裏;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讓斯文·赫定發現了樓蘭古城。


時光過去了117年。2017年1月,新疆文物考古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文管所和博物館、中科院遙感與數碼地球研究所等單位,在孔雀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時,也是「偶然間」發現了一座古城址,當時他們依自然地名命名為「鹹水泉古城」。

隨後發現的事,令他們更為意外、震驚:發現了樓蘭最初的都城。

▲ 陶罐

鹹水泉古城的現狀

鹹水泉古城位於孔雀河下遊尾閭地帶黃土台地上,東南距當年斯文·赫定發現的樓蘭古城57.5公裏。墻體北半部份已經被風蝕殆盡,現存西南至東北的南半部份,斷斷續續連線成半圓形。

根據殘存墻體復原,古城呈圓形,直徑300米,墻體寬2.2至2.7米,殘存最高處2.5米。西南段墻體殘長48米,背風面堆積有厚厚的流沙。

考古人員發現,修築墻體所有材料均為就地取材,有膠泥塊、沙土、胡楊木柱、紅柳枝、羅布麻、蘆葦草等。古城修築前,將墻體基礎部份的地面修治平整,局部采用減地法下挖。

墻體基礎中順向栽立有三排「Y」字形木柱,兩「Y」字形木柱間順向插立細木柱,共同構成墻體的「筋骨」,外排木柱距中排木柱1.2至1.5米,底部填充沙土;中排木柱距內排木柱1至1.2米,底部壘砌填充膠泥塊。墻體上部橫向、順向鋪放紅柳枝,一層層交叉壘放至頂部。

「Y」字形木柱直徑20厘米左右,兩根間隔2.8米。從生土至「Y」字形岔口的距離為1.1米,岔口向上伸出部份多已被風蝕,現殘存部份長20至40厘米不等。「Y」字形木柱根部埋入柱洞中,柱洞深50厘米,直徑25至35厘米,在木柱外壁至生土坑壁之間夾塞碎膠泥塊填充加固。

兩根「Y」字形木柱之間順向栽立的小木柱粗細不一,直徑5至12厘米,數量15至24根不等。小木柱根部處均削尖,有的直接插入在生土中,有的掏挖小的柱洞後埋入。

「Y」字形木柱的岔口均位於同一水平面,以便於順向搭置木柱,作為橫梁。橫梁木柱都非常直,長3.2至5.7米,直徑15至20厘米不等。

▲ 古城西段墻體(局部)

負責發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胡興軍說:「三種木柱的質地均為胡楊。在外排木柱、內排木柱的內側,緊貼木柱順向夾塞一排用紅柳枝編制呈辮狀繩子捆紮的羅布麻束,由底至頂部。

羅布麻束層寬約10至15厘米,既可防止大風掏蝕墻體,又能阻止墻體中的流沙、膠泥塊、紅柳枝等向外滑落,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

由於風蝕,古城內外地面下切嚴重,形成若幹雅丹。雅丹多呈東北至西南向長條形,頂部與墻體基礎處於同一水平。「我們推測城內外雅丹頂部即為古城使用時期的活動面。

城內地表有零星陶片、石器等,陶片多為手制夾砂紅陶。在古城周邊還采集到陶片、銅箭鏃、銅手鐲、銅扣、銅環、環首鐵刀、鐵箭鏃、鐵鍋、石箭鏃、礪石、絞胎玻璃珠等遺物。」胡興軍說。

考古人員還在古城北2公裏處發現了墓地,墓葬為帶墓道豎穴土坑墓,整體呈「甲」字形,均已被盜掘。每座墓室內埋葬數人或數十人,人骨散亂,推測其葬俗為叢葬,出土了銅鏡殘片、馬蹄形木梳、木盤、角弓、箭桿、織錦等遺物。

▲ 馬蹄形木梳

樓蘭、鄯善都城的爭論

自斯文·赫定發現樓蘭古城以來,樓蘭的發現、考察與研究,一直是國內外考古、歷史、地理等諸多學科學者們關註的熱點,特別是樓蘭、鄯善都城的問題一直都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樓蘭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最早見於漢文文獻【史記·匈奴列傳】。在公元前176年冒頓單於寫給漢文帝劉恒的信中曰:「今以小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

根據張騫公元前138至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實地見聞成書的【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由於「樓蘭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地處絲路北道要沖。

而漢武帝聽張騫之言後,「甘心欲通大宛諸國」,而經過北道的使者,「一歲中多至十余輩」。樓蘭、姑師當道,本國亦缺乏水草,還需要承擔「負水擔糧,送迎漢使」的任務,疲憊不堪,感到非常苦悶;同時又被匈奴反間,多次襲殺漢朝和西域諸國使者。

出使過西域諸國的使臣向漢武帝上奏,說樓蘭國有城邑,兵弱易擊。公元前108年趙破奴與輕騎七百人至樓蘭,俘虜了樓蘭王。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輔國侯、卻胡侯、鄯善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且渠、擊車師君各一人,譯長二人。

西北去都護治所千七百八十五裏,至山國千三百六十五裏,西北至車師千八百九十裏。地沙鹵,少田,寄田仰谷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民隨率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 鐵箭鏃

然而,自魏晉以後,樓蘭不見正史,消失在歷史的視線中。

20世紀初,國外一些人士依據樓蘭出土簡牘文書的研究成果,認為樓蘭、鄯善國都扜泥城在米蘭遺址,不存在遷都的問題。

德國學者將扜泥城定在若羌,日本學者認為樓蘭國都即佉盧文書中的Kroraina,樓蘭古城也即鄯善國都扜泥城,樓蘭更名鄯善時並不曾遷都。還有人認為從西漢到4世紀末鄯善國都一直在扜泥城,扜泥城肯定就是樓蘭古城。

▲ 銅手鐲

樓蘭鄯善都城到底在哪裏

在漢通西域前,「樓蘭、姑師邑有城郭」「樓蘭、姑師小國爾,當孔道……皆有城邑」「漢使多言其國有城邑」。對此,學術界已有共識:西域土著諸國建立的城池應為圓形。

從形制來看,鹹水泉古城呈圓形,應為張騫鑿空之行前,沒有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由西域土著居民修建的城郭。

古城內的建築雖已被風蝕殆盡,但城墻修築方式顯示了它的原始性。它的建築方式與塔裏木盆地已發現的最古老城址——圓沙古城較為相似。

根據墻體復原,鹹水泉古城直徑300米,是樓蘭地區及整個塔裏木盆地綠洲現存最大的一座圓形古城,符合西域諸國時期都城的形制及規模。

鹹水泉古城北有漢晉時期墓葬分布,沿台地邊緣向東,可以和鹹水泉墓葬群、樓蘭墓葬群連線成片。

墓葬內遺物多被盜掘不存,但發掘的1號墓地兩座墓葬中仍出土織錦殘片,顯示墓葬形制規格較高,非一般平民所能擁有。出土器物多角弓、羊頭等,顯示出西域諸國時期「引弓之民」的特征。

考古人員選擇不同地點的有機質標本做碳十四測定。結果表明,古城墻體年代集中在東漢後期至魏晉前期。

「由於風蝕,鹹水泉古城使用期間,數年或數十年墻體就需要加固,頂部紅柳枝需要更換,所以現存城墻可能為樓蘭城最後使用年代,並不是古城最早營建年代。墓葬則集中在東漢前期,略早於墻體,這也間接證明墻體測年數據非古城最早使用年代。」

胡興軍介紹。調查發現古城地表遺物較少,城內散布有零星的陶片、石磨盤殘片等。

在古城周邊采集到石箭鏃、石刮削器、陶片、三翼銅箭鏃、銅環、五銖錢、環首鐵刀等,明顯分屬於青銅時代和漢晉時期兩種不同時代的遺物,遺物數量以漢晉時期為主,魏晉以後遺物在古城周圍只采集到2件,表明此地最後興盛期為漢晉。

▲ 五銖錢

胡興軍說:「從考古材料、歷史文獻等蛛絲馬跡中剝繭抽絲,鹹水泉古城無論從本體形制、構築方式抑或地表遺物、周圍墓葬材料、地理位置等,均符合西漢西域諸國時期樓蘭城的種種特點。參考碳十四數據,我們推測,鹹水泉古城就是元鳳四年前樓蘭都城——樓蘭城。」

他勾勒了一張樓蘭都城三次搬遷的路線圖:樓蘭經歷了三個時期,鹹水泉古城應該是樓蘭最初的都城,這一確定,對斯文·赫定認定的樓蘭古城也就有了新的解釋:它應該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扜泥城。而乞爾其都克遺址,即土坯城,應為鄯善城。三座城代表了樓蘭、鄯善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鹹水泉古城是西域諸國時期樓蘭都城,是塔裏木盆地早期城邑的代表。元鳳四年樓蘭改名鄯善,都城由樓蘭城遷往扜泥城。雖然政治中心從樓蘭城遷移出去,但樓蘭城並未放棄,王族在此管理,仍有士兵和居民居住。

魏晉後期至南北朝時期,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糧食供應不足,鄯善國力大衰,經濟重心向南轉移,都城從扜泥城遷往絲路南道的鄯善城。西魏大統八年,鄯善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