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門閥士族的最後50年,五代十國的驕兵悍將為啥不鳥這些高門了

2024-01-01歷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幾乎是2000年來最有力的口號。

中國在2000多年前,基層民眾自發形成的民族精神,西方和世界大多數地方如今都不具備,他們膜拜貴族,認為貴族是天選之子。

曾經的中國也有連綿千年的貴族集團——門閥士族。不過這些人在唐宋之交煙消雲散了。

河北兩崔家

有一部電視劇【唐朝詭事錄】裏面有一個崔無忌,他 的背景就是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在幾百年若幹個朝代都有子弟位極人臣。到了唐代盡管被朝廷打壓,民間的聲望還是極高,他們的家的閨女才是真的不愁嫁。連唐文宗嫁女兒時都自嘲: 「我李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

門閥的姓氏在唐代就是門卡

黃巢起義軍進入長安之後,建立「大齊」政權,嚴厲鎮壓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唐朝皇族和大官僚地主,以及一些頑固的反動分子。這對北方士族是一次沈重的打擊——譬如博陵崔家和清河崔家。

博陵崔氏家族,初唐時太宗第一次撰寫【氏族誌】。第一個版本博陵崔氏被評為第一等家族,引的唐太宗勃然大怒,後來重寫撰寫了【氏族誌】。但是崔家在唐代依舊是最頂級的高門,光唐代宰相出了二十多個。另一個高門清河崔氏也不遑多讓,有唐一代也出了20多個宰相。

崔元綜,出自鄭州崔氏,武則天宰相;

崔知溫,出自許州鄙陵房,唐高宗宰相;

崔昭緯,出自南祖崔氏,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唐昭宗宰相;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武則天宰相;

崔龜從,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崔鄲,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憲宗宰相;

......

唐初編撰的【氏族誌】

博陵崔氏家族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遭到了沈重打擊。留在京城沒跑的成員基本被農民軍「超度」了。

黃巢起義大軍攻入長安(880年)。皇帝帶著幾個親王、妃嬪,率神策軍五百人,溜出金光門。出身京兆韋家的詩人韋莊是這樣描寫當時各大門閥家族的狼狽離京情景的: 「忽看門外起紅塵,已見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倉皇,朝士歸來尚疑誤。」 京城的顯貴早就聽說黃巢大軍所到之處要「清洗」高門,倉皇之中把離開首都的官道都堵塞了。

長安,唐帝國的中心將被摧毀

黃巢本人因為屢次科舉落第對於門閥士族有仇恨。普通的農民軍為啥下手也這麽狠以至於造成了千載聞名的「 天街踏盡公卿骨 」的情形。

崔、盧、範這些大姓唐末壟斷了高層的政治資源,但是不少高門子弟卻不幹了人事。

比如另一位晚唐清河崔家的崔蕘,門蔭當官,在當陜州觀察使的時候。正好碰上唐懿宗末年的蝗災、旱災。這個情況下,老百姓都餓的不行了,需要中央的救濟。地方官跟他說旱的不行要找中央撥調糧食。這個家夥居然指著院子中的樹說道:「此尚有葉,何旱之有?」。真是和「何不食肉糜」一樣的地獄笑話。這樣的官員,老百姓能不恨嗎。

更加地獄笑話的是這次連續多年的災害終於演變成了唐末的王仙芝起義,唐王朝喪鐘即將吹響。

落荒而逃的高門,在黃巢大軍屠刀面前一樣脆弱

農民軍後來打到陜州時,崔蕘加入了逃難的隊伍。這個時候崔大人是一點體面都沒有了,雖然身上綾羅綢緞還在,但是逃跑路上饑腸轆轆渴的受不了,只能向路邊農夫討要水喝,農夫看他一副官老爺的樣子就知道他之前沒幹過啥好事,直接丟給他一個尿壺接水。崔大人沒辦法也只能「接地氣」的喝了一次水。

唐末高門在老百姓心中都這個模樣,農民軍打進來進行報復時肯定非常徹底。

博陵崔家和清河崔家也有跟著皇帝跑到四川沒挨刀的。但是黃巢一走,更可怕的河東軍閥來了。

朱溫,河北兩崔家的催命鬼

唐昭宗即位後,清河崔氏出身的宰相崔胤做了一個與虎謀皮的計策。它引入朱溫入京撲殺宦官,中晚唐橫行了100多年的宦官勢力灰飛煙滅。但此時也沒有力量去制衡日益壯大的藩鎮軍閥了。唐昭宗被朱溫裹挾前往洛陽前,崔胤因為密謀重新建立直屬皇室的禁軍被殺害。另一位宰相崔遠(出生博陵崔氏)等人也全部在白馬驛被屠殺。白馬驛之後河北兩大崔家最後的僅剩的精英集體下線。

一個全新階層的崛起,藩鎮牙兵中唐時已經可以無視門閥了

講到門閥的解體,除了要提到黃巢大軍的屠刀以外。唐代藩鎮軍人勢力的崛起也是一定要提到的。

攪動大唐8年「安史之亂」在763年結束,是以唐廷將河北之地授予安、史部將作為代價的,繼之而起的則是以「河北三鎮」(範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為首的藩鎮割據。

藩鎮牙兵

一個全新的社會階層,武人集團崛起了。藩鎮的親兵驕橫不已,連節度使都能隨意廢立,皇帝都不放在眼裏,門閥更是看不上眼。

而且藩鎮的牙兵都是有產的小地主,這些人的崛起自然侵蝕了門閥的大莊園利益。碰到利益相沖時,牙兵能提到提刀相向。門閥怎麽辦,跟這些武夫比詩詞歌畫、天文地理嗎。

這樣一來更加促成了原本聚集各地的門閥拋棄了老家的祖宅,全部往唐帝國的中心地帶兩京聚集。

中唐的杜佑在【省官議】裏發牢騷,吐槽過魏博的節度使田悅:

「今田悅之徒,並是庸瑣,繁刑暴賦,惟恤軍戎,衣冠士人,遇如奴虜。」

魏博節度使(電影 刺客聶隱娘劇照)

這個時候一個趙郡李氏或者範陽盧氏雖然以郡望介紹自己,但實際他們可能從出生起就沒有回過祖籍地。 其實從這個時候起在河北的各個藩鎮中,門閥已經被邊緣化了。只是聚集到兩京的門閥憑借著幾百年積攢的社會關系,和開始發力的科舉依舊在中央部門占據著高位保持著他們豪門大族的榮光。

藩鎮中統治支柱和社會基礎是以牙兵為核心的職業軍人集團。他們在政治上占據高位,經濟上也擠壓門閥的莊園。當地名門大族幾乎沒有掌握過節鎮的統治權或進入統治核心。 從中唐開始地方上的藩鎮軍人們已經不鳥這些高門大戶了。

這裏只是門閥未來命運的預演,雖然安史之亂沒有讓門閥一蹶不振。但是安史之亂的余波,一個個崛起的藩鎮已經讓門閥們體會了被人棄之如草芥的感受。

你走獨木橋,我走高速路

隋唐的科舉制度是給門閥士族壟斷的官場開了個口子。但是沒有完全抑制住門閥。在自己老家過的不如意的門閥們也看上了科舉。門閥期初是看不上科舉制度,認為選上的都是書呆子。但是形勢比人強,祖籍地被軍頭壓制如果中央的位置再被寒門拱了,那幾百年榮光可真的要作古了。

中唐以後,科舉制度的套路逐漸被門閥摸清楚。在家族雄厚的財力和師資力量的支持下。門閥子弟在科舉制度中也快開始攻城拔寨。而且當時的科舉制度並不是像今天的高考那樣統一考卷。而是分為多個科目,門閥家庭一般走明經科目,這一科考傳統政治範疇內的填空題及名詞解釋。其他人走進士科考文化課。門閥子弟的錄取比例也高於一般寒門地主子弟。

唐代科舉殿試抄本

還有一點需要說的是唐代的科舉制度是不糊名的。考官知道考生的姓名,這樣當然方便了部份考生家庭走關系。

而且唐代最頂級家族子弟還是可以無視一般規則的。文宗大和二年(828)的進士考試由崔郾出任主考官,擔任太學博士的吳武陵向其推薦杜牧,而且當場朗讀了杜牧的名作【阿房宮賦】,令崔郾非常吃驚。接下來,吳武陵提議「請侍郎與狀頭(元)」,結果崔郾回答「已有人」,最後只許給杜牧一個第五名——前四名自然都已經定好了。

晚唐宰相李德裕靠門蔭入仕

前代門蔭制度也沒有被取消,頂級豪門是有資格直接推薦自己的子弟入仕的。中晚唐顯赫的趙郡李氏家族連續出了幾位宰相,其中晚唐明相李德裕就是靠門蔭入仕的。

安史之亂後,名族及公卿子弟透過科舉入仕還是占了一半以上,南北朝以來世家舊族如範陽崔、博陵崔、清河崔、弘農楊、滎陽鄭、京兆王、京兆韋、太原王等氏,無不是科舉顯赫之家。

靠著門蔭和科舉的續命,門閥的顯赫還是持續到了唐末。

可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能橫行幾百年的門閥為什麽熬不過唐末的動亂

西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麽士族能屢次躲過社會大變動的沖擊。北方南下的遊牧民族政權也奈何不了他們,是因為士族手上有刀,有一套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

漢代,帶有防禦箭樓的塢堡

西漢開始因為需要集體勞動才能保證糧食產量,抵禦天災風險,農民自發的被動的被大莊園收編。一個大莊園有好幾萬人,基本就是一個小的社會,皇帝的手根本插不進來。南北朝的皇帝都希望解決這個問題。在漢末一個家族豢養幾千家丁的不在少數。曹操的族兄夏侯惇、曹仁都是帶著家丁入夥的。五胡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南下也得繞過山西和關中的塢堡,在朝堂上皇帝要尊重這些大家族的意見。

漢晉時期的大莊園勞動

到了隋唐有2個原因讓這些大莊園趨於解體。大唐開國武力爆表,很早就規定了家族豢養家丁的規模。如果說士族手裏有刀,那老李家手上有自動步槍。

另外一個更深層次原因是因為農具的進步和幾百年來中原持續的水利建設,育種最佳化等工作。讓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得以成熟。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幾千幾萬人的大莊園來保證糧食生產了。大莊園這種生產方式趨於解體。

盡管土地兼並還是很嚴重,但是負債的農民也只是把土地的產出交給豪族地主,不一定要參與到地主家的生產體系裏面去。雖然唐代還是有人身依附,但是比前幾代那種家丁可以為了主人悍不畏死的情況則消失了。

唐代門閥集中居住在兩京地區,這裏又大量門閥的郊野莊園別墅

因為沒有武力自保,豪門各大房集中居住在兩京。當黃巢和後面朱溫的屠刀落下時門閥肉體上灰飛煙滅。

逃過一劫的人四散到全國各地,但是黃巢起義和後面的軍閥攻戰遍布全國。詩人韋莊從關中逃到東南結果不久後東南也亂了,楊行密包了揚州城,揚州城半數人死於饑餓。

當然憑借著家族傳承的政治敏感性和學識,不少逃出生天的門子弟還是能在軍閥那裏謀個一官半職。

韋莊,幾經逃難後面當了前蜀宰相。後唐的皇帝李存勖朝堂也曾任用了不少逃過黃巢屠刀的高門後人做宰相。但是後唐皇帝可不慣著這些人。

幸存下來的門閥子弟曾經想擺譜,但是五代的皇帝根本不在乎。曾有人向李存勖建議還是要多用門閥子弟。李存勖勃然大怒, 我用人需要你來指指點點?

程大恨曰:「用人不以門閥而先田舍兒邪!……莊宗大怒,謂郭崇韜曰:「朕誤相此癡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盡,崇韜亦欲殺之,賴盧質力解之,乃罷為右庶子。」

五代時在一方割據勢力占據高位的門閥子弟還有不少,但他們已經不是獨立的政治勢力。這些豪門的落魄子弟成了軍閥的幕僚,扮演者軍師和工具人的角色。門閥不再是一個令人畏懼的政治集團了。

五代的開國者,草莽之徒居多

五代的開國者都是販夫走卒,底層拼殺上來的人傑,也不會因為你出身高門就高看一眼。這些人的社會關系被戰亂斬斷了,高門的族譜被黃巢的農民軍一把火燒了,你說你是清河崔家,誰信啊。是驢子是馬出來溜溜,要沒本事的話早點滾蛋。

現在保留的族譜大部份是明代後編撰的

五代年間,士族衰微之勢已不可逆轉。據歷史學者毛漢光先生統計,士族出身的官員在整個文職官員中所占比例至後周則僅為20.9%。宋代之後雖然屢有自稱高門之後的人,但是由於門閥的族譜在戰亂中被焚毀。此時的宋代人也多認為這種人是附會高門,裝點自家門面的。

宋人在撰寫人物傳記時,每每言曰:「唐末五代,天下喪亂,衣冠舊族多流落閭閻,沒而不振。」這可以說是對士族沒落的最好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