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總兵力高達100000人!僅僅一個軍的番號,為什麽能有十幾個旅?

2024-01-19歷史

為何一個軍番號卻有十數旅?總兵力10萬!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革命軍中有一支神奇的部隊,雖然只被編為一個軍,卻擁有近10萬人的兵力。

這是一支極其精銳的部隊,被譽為國軍的「精銳之師」,在多次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

這個軍下轄的其中一個師,兵力高達3萬人,所轄獨立旅多得讓人手忙腳亂。

該部隊之所以人員眾多,完全是因為老蔣不斷進行擴編。這樣的軍隊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正常軍和師應有的範圍,讓人不禁想要了解老蔣的初衷。

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的西北軍在戰鬥中失利,面臨著崩潰的邊緣。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張自忠和趙登禹等人站了出來,他們接過了這支殘軍的指揮權,並帶領他們在困難中堅持下去。

這些人試圖在一支慘遭挫敗的軍隊的支持下自立門戶,這確實是一道艱巨的任務。為了找到出路,他們決定向實際掌控華北地區的張學良尋求幫助和庇護。

盡管西北軍在財力和裝備上略顯落後,但看到他們主動投靠,張學良仍感到十分欣喜。畢竟,他們擁有的是一股無比堅定的精神力量。

張學良接納了這殘軍,其中還包括許多知名將領,如劉汝明、秦德純等人。

這支隊伍的番號即將發生變化,不過有一點需要註意的是,

張學良雖然威望崇高、勢力龐大,但在蔣介石面前,他只是個「拜把兄弟」,在許多事情上都必須聽從老蔣的指示。

因此,張學良需要按照老蔣的要求,將部隊的人數限制在規定的範圍內。

他們留下年輕力壯的士兵,而將年老、生病和受傷殘疾的士兵給予遣散費,讓他們回家。這一措施顯著提高了29軍士兵的素質。

1930年下半年,國內外形勢異常緊張。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犯野心昭然若揭,其隨時發動襲擊的可能性不容忽視。

在這種情況下,張學良的日程安排得非常緊張,他無暇顧及29軍這個「新面孔」,並任由其自由發展。

然而,這一狀況也帶來了一定的優勢,即這支部隊中,從未加入過東北軍或其他外來勢力的成員。

宋哲元在1932年高呼,這支經過考驗的部隊能夠承受後續的多次擴編。他的信心來源於該部隊所擁有的堅韌精神和戰鬥實力,這使得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保持穩定和強大。

正是這種精神和實力,讓這支部隊成為了抵禦外敵、保護國家的中堅力量。

「老蔣對這些並不在意,宋哲元則對這些命令充耳不聞。」

這個行為贏得了民眾對29軍和宋哲元的認可,他們認為宋哲元是一位真心為國家利益考慮的優秀將領。在1931年9月18日,日軍大規模入侵中國東北地區。

東北軍不久被調往關內,宋哲元和29軍被部署到察哈爾。盡管這個地方不大,人口稀少,但卻是一片可供發展的土地。

抵達後,宋哲元開始廣納賢才,加強訓練,使得部隊日益壯大。

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29軍臨時加強了保安部隊等非正規軍的訓練和武裝,整編成了一個暫編師。

盡管暫編師戰鬥力一般,但我們不能小瞧其價值。只要加強自身建設,這種編制同樣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9軍在宋哲元等人的領導下,暫編師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場戰鬥的勝利展現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曙光,全國同胞都看到了希望。這次捐贈讓29軍得到了豐富的資金,他們的經濟狀況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們將這些款項全部用於增強軍事實力。

馮玉祥先生組織的抗日武裝,曾與日寇進行殊死抵抗,他們的英勇事跡至今令人敬仰。

抗日同盟軍在與日寇的激戰中無法抵禦其猛攻,最終失敗。29軍迅速將其部隊和大量裝備槍支納入己方。同時,暫編第2師改名為143師,37、38師也分別將原有2個旅的編制升級。

在1935年,因為國民黨和日本簽訂了協定,中央軍和東北軍被迫撤離平津地區。然而,在這樣的困難情況下,宋哲元率領的29軍挺身而出,決定留守平津,為抵抗日本侵略盡一份力量。

29軍在這裏落地生根,茁壯成長。這一地區經濟繁榮、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為部隊發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在全面抗戰爆發前,29軍已經在這裏建立了強大的基礎。

在29軍的建制中,除了37師、38師、132師和143師這四個師以外,還有7個獨立旅和數個直屬部隊,它們共同組成了這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原暫編第2師師長趙登禹。

平津一帶地理位置特殊,需要強大的兵力來守住,所以143師雖然編制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隱藏著強大的實力,只有兩個旅。

老蔣將那兩個獨立旅編入143師,是因為他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提高143師的實力。雖然在這之前,143師就已經擁有7個獨立旅和軍直屬部隊,但是這些部隊並沒有被正式編入143師。

因此,老蔣的決策是為了更好地整合資源,提高143師的整體實力。

盡管有這麽多的部隊被交給143師管理,但這並沒有削弱143師的兵力,反而使其兵力得到了驚人的擴充。雖然兵力眾多,但是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僅僅取決於兵力數量。

1933年2月,熱河省遭受日軍入侵,省主席湯玉麟臨陣脫逃。此時,宋哲元受命率領29軍調往北平以東,並被委任為華北第3軍團總指揮。

在29軍中,漢陽造步槍和毛瑟槍各占據三分之一的比例,因此全軍只有這兩種類別的槍支。

29軍的勇士們,為了應對可能的白刃戰,發揚了西北軍的優良傳統,每個人都在背後背了一把大刀。他們不僅勇於近戰,更擅長夜戰,用智慧和勇氣爭取勝利。

在老蔣眼中,29軍一直被視為雜牌軍,他並不寄予厚望,僅將其視為炮灰。從武器裝備的角度來看,老蔣的想法並無不妥。

畢竟,全軍所用的都是老槍,甚至在近距離戰鬥中還需要使用大刀。

29軍在戰鬥中展現出了無比堅韌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央軍無法比擬的。在他們被調往長城之前,動員大會上充滿了高昂的士氣和堅定的決心。

喜峰口戰役中,宋哲元率領的29軍大刀隊在長城抗戰中勇猛善戰,多次夜襲敵營,他們以堅定的信念和英勇的戰鬥精神,書寫了輝煌的歷史篇章。

宋哲元是一位愛國將領,他的29軍也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部隊,值得我們深深地銘記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