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秦國為什麽要取巴蜀?當機會來了,你知道如何去判別和選擇嗎?

2024-03-01歷史

在秦並天下的過程中,其實有一個問題是需要我們認真、反復去思考和論證的,那就是它成功的邏輯和因素究竟是什麽?

在普世的觀念之中,很多人都認為「商鞅變法」是秦國橫掃六合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人把「商鞅變法」的功效等同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結果,這種看法不能說錯得很離譜,但至少是不全面和深刻的。

在數學理論之中,一個命題的成立,有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說法,「商鞅變法」其實只是秦並天下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簡而言之,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是很難統一天下的,但是只有商鞅變法,秦國還是很難統一天下的。

為什麽這麽說呢?商鞅變法不是讓秦國舉國皆兵,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能打的諸侯國了嗎?沒錯,秦國當時確實最能打,而且一打起仗來,特別的幸福,不要命地嗷嗷叫,確實讓山東六國膽戰心驚。但是,最能打的人就一定能做統治者嗎?就一定能統一大局嗎?並不一定!

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成功!同理,秦國最能打,但並不代表他能夠統一天下。比如戰國初期,魏國就是最能打的,還有地理、文化、經濟各方面的明顯優勢,最後就在各種因素的聯合作用下逐漸衰敗了。

要想鯨吞天下,有幾個潛在的條件是必須要具備的:

1、軍事上你要有壓倒性的優勢。畢竟狗急跳墻,人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沒有誰會願意坐以待斃的。你要吞並別人,就得有能力抵抗住別人的聯合抵抗和垂死掙紮。

2、經濟上你要有充分的富余量。你吞並別人不能光靠破壞,破壞只是吞並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你的終極目的還是為了建設。只有搞好建設,你才能穩固你的統治,否則,你就算把人家的地盤打下來了,你也坐不長久,因為人心都是向往過好日子的。所以你必須要保證你在破壞完畢之後,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搞建設;

3、文化上你要有明顯的先進性。你的制度設計要讓別人有更大的想象空間,你的管理體系要比原來更嚴謹、科學,你接手別人的地盤,必須讓大家得到了前進演化和提升,至少能看到更加光明的未來。在鄉下也是被人看不起,在城裏也被人看不起,憑啥人家要心甘情願地配合你把鄉下改造成城市?

4、體量上你要有足夠的保障性。人心不足蛇吞象,但是,一般的蛇還真吞不了象,即便勉強吞下去,你也消化不了,最後把自己給撐死了。而且,擴張過程中是一個急劇的消耗過程,你的體量有限,就會後勁不足,剛開始的沖勁很猛,但是越到後面就越覺得後繼無力,最後被別人耗死了。

所以,古往今來,一地勝一國、一人滅一城的情況還真不多見。比如劉備的蜀漢政權,能不能打?真能打!但是最後諸葛亮六次北伐,為什麽每次都給人一種功敗垂成的感覺?就是因為體量太小、實力有限,都是拿自家底子在搏,搏到一定程度就沒勁了。

商鞅變法雖然讓秦國變得最能打,但是按照當時的情形,秦國要想統一天下也基本上沒有什麽希望的。隨便舉一個例子,只要你秦國出關,其他諸侯國不跟你硬拼,跟你玩遊擊戰,你秦國就玩不起;又或者,人家就跟你魚死網破、血戰到底,你秦國也消耗不起,你滅了南韓還有魏國,耗光魏國還有趙國。像舉世聞名的長平之戰,只要發生一次,你秦國就得消沈幾十年,你拿什麽去統一天下?

你要想徹底地吞並別人,就得保證你在各個戰術層面都有明顯的優勢,然後在整體體量上相差不大。否則,基本上沒啥可行性,想當年,小日本囂張不?但是,泱泱中華他們吞得下嗎?

秦國當時只是擁有關中平原一地之利,想要形成鯨吞天下之勢,其實還是很有難度的,它爭霸天下的態勢還需要一些機遇來成全。

機遇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對於成功的本身,尤其是那些巨大的成就來說,卻也是不可或缺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在同等的基礎上,那些善於辨別和把握機遇的人才是笑到最後的人。

但機遇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因為所謂的機遇往往就是以最為普通、常見的姿態出現在眾人眼前,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及時地辨識它,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禍福相依,機遇的背後有風險,平庸本身也有可能是一種回報,你怎麽選?選錯了,步步皆錯,前功盡棄;選對了,一本萬利,突飛猛進。

在合適的時段做對合適的選擇,這就是成功背後隱藏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於秦國來說也是如此。

秦國在商鞅變法完成之後,國力強大,但是一味地對外擴張總還是有點後勁不足,這個時候,老天給他們投擲了一個巨大的餡餅——蜀地亂了。

當時的蜀地主要包括今天的重慶、四川和陜南,在政權結構上也是三足鼎立的狀態。實力最強的是蜀地西部的蜀國,首都在成都;其次是蜀地東部的巴國,總部江州(重慶),土地一般;最弱的是蜀地北部的苴國,主要盤踞在今天的漢中。

這三家之中,老大蜀國經常帶著老三苴國玩,兩家經常擠兌老二巴國,所以巴國這些年的日子一直過得不容易,而且它旁邊還有一個強大的楚國,一看到他們家有什麽好東西就過來搶,比如巴國的產鹽地就被楚國搶走了。

若是一直這麽玩下去,巴國遲早會完蛋的。所以,巴國也一直在尋找翻身的機會。後來,他們發現蜀國和苴國這哥倆之間有矛盾了,便果斷開始運作起來了。

於是,一段時間內,巴國和苴國之間眉來眼去的,搞得很曖昧。這就讓蜀國心裏很不爽,咋回事?老子一直把你苴國當小情人養著,你現在卻老二玩曖昧?於是便很生氣地宣布要滅了苴國!

老三苴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馬上這些年一直很憋屈的二哥巴國聯合了,準備和大哥好好幹一仗。

但是,這哥倆一合計,這老大哥畢竟是老大哥,咱兩個聯合也不一定能幹過他,為了保險起見,他們決定翻過秦嶺去找秦國拉贊助。

這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無異於自己想睡覺,便立即有人遞枕頭過來了。

但是,只要是選擇就一定會有人持不同的意見。出不出兵,在當時的秦國還是引發了一場爭議的。

反對出兵的代表人物不是別人,正是滿世界忽悠的張儀。他慷慨陳辭地說:「蜀地那不毛之地,咱去打它幹啥?咱們眼前兵強馬壯,應該集中力量把南韓往死裏打,出兵三川,切斷魏國與南陽的聯系,然後進攻新城和宜陽,一直打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陽城去,把周朝的九鼎據為己有。到時候,遠的地方可以用周天子的名號去號令他們,近的地方如中原大地則可以直接派兵攻打。」

前面說張儀就是個大忽悠,很多朋友還不服!這裏再分析分析一下吧,看看張儀為什麽就是一個打嘴炮的?

張儀在那個時候叫說客,在現在叫掮客,也就是二道販子。這種人,大家想想,他們真的會為國家利益去考慮問題嗎?他們只會忠於自身利益!

張儀為什麽力主打南韓、挾天子?因為這會引起天下大亂,張儀之流就會有用武之地了。

南韓是什麽地方?天下中心,關中咽喉!東南西北都是戰略通道,誰都可以不喜歡南韓,但是誰都不希望南韓死在別人手裏!秦國要是攻打南韓,其他諸侯國都會發兵營救的,因為南韓被秦國消滅了,自己家的大門就暴露在秦國的鐵騎之下了。

所以,秦國打南韓不好打,勞民傷財且難有成效,不光面對的敵人眾多,而且出關的代價極其沈重(具體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出關中的路線)。

至於去找周天子奪九鼎更加屬於瞎忽悠了,畢竟周天子現在正拿著九鼎,他的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你搶過來就能號令天下了?

張儀之所以力主攻韓,而不願意攻蜀,並不是站在國家利益層面來考慮的,而是根據自已的利益和需求來衡量的。攻打蜀國,他完全沒有什麽發揮的空間。

但是,對於秦國來說,這次攻打蜀國是它千載難逢的好機遇,錯過了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為什麽這麽說呢?

熟知地理的朋友應該明白要連通關中平原和漢中平原有多難!因為它們之間橫亙著一座巨大的秦嶺山脈,秦嶺山脈到現在還是野生動物的福地,在當時的條件下,靠人力去穿越它的難度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當時,秦人要想翻越秦嶺理論上主要有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五個方案。但這五條道路之中,東邊的子午道和儻駱道因為基本上沒人走,所以路況已經惡劣到了讓大家預設放棄的地步了,所以實際上只剩下三條路可選。

東邊的那兩條路為什麽不能走,大家看看實景就知道了,另外,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古往今來,在軍事上就從來沒有人走透過它們。明末的闖王高迎祥就在子午谷被明軍堵死過。

那麽,不是還有西邊三條路可以走嗎?這三條路是可以走,但是關鍵是都不好走,要走通的代價很高。

祁山道西出隴山,進入隴西高原,然後再南下穿越秦嶺、大巴山脈的西端,進入四川盆地。這條道不光路途遙遠,還一路翻山越嶺,就連唯一的優勢——渭水也在陳倉那個地方變得無法通行了。要走通這條路,物流成本太大,沒有誰承擔得起。所以這條路是關中政權入蜀的最次之選。

褒斜道的交通條件相對來說要好一點,因為沿路有褒水,可以借助水運降低物流成本。但是,這種好也是有限的,因為褒水只有北半段可以借上水路的力,南半段水流湍急很難行船。你走了半截子好點的路,剩下的半截子路會要你全部吐出來的,全得靠懸崖峭壁上的木制棧道才能通行。若是被人家來個火燒棧道,你就得卡殼,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所以,這條路一般也不被選為軍事戰爭用。

剩下的就只有陳倉道了,這條路算是當時最好的了,起碼還有路可走,還是水路!它由渭河平原西端進入秦嶺的關口是著名的「大散關」,因此被叫作「散關道」;又由於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陳倉」,因此也被稱作「陳倉道」(劉邦暗度陳倉就是從這裏跑出來的,但當時武都大地震還沒發生,這條路還可以全程通航,這一點很重要)。

綜上所述,漢中平原和關中平原的連通通道基本上就只有祁山道、褒斜道、陳倉道這三條道可以走了,其中陳倉道最為理想。

那麽既然有陳倉道可以通行,為什麽說秦國要進入蜀地並不容易呢?因為上述這三條可以走通,那都是建立在沒有什麽軍事防守的前提下,要是人家據險而守,你的難度和代價又得重新核算了。

而且就算你翻越了秦嶺,進入了漢中,你要想入蜀,還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自古入蜀三條路也有三條道: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

荔枝道就不提了,它要等到楊貴妃愛吃荔枝的時候,才像個樣子。米倉道則需要翻過米倉山,一般情況下也是不適合行軍的。所以,入蜀一般首選金牛道,但是這條首選之道也不好走,直觀一點地說,後世說「蜀道難」基本上就是在描述這條道,但這已經是最好的道路了。

陸路不好走,水路走不通,這就是當時入蜀的主要難題。外部勢力要想入蜀,必須要蜀地政權的配合,任由你大搖大擺、不慌不忙地推進。

當時入蜀的險要地段全部掌握在苴國手裏,所以苴國邀請秦軍入蜀,對於秦國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沒有苴國的配合,秦國要想強行入蜀,不知道要用多少人力和物力去填大自然給他們挖的坑。

可是,面對這麽好的機會,為什麽秦惠王還要和大家討論呢?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首先,當時的蜀地確實還不夠發達,還不是後來的天府之國,一眼能看到的利益確實不多;其次,跋山涉水去客場作戰,風險還是很大的,你再能打,你也得考慮孤軍深入的後果;然後,拿下蜀地之後,蜀地該怎麽治理,好不好控制,秦惠王心裏也沒底;最後,兵不厭詐,萬一苴國是誠心誆你的呢?

如果你是老大,你該如何做選擇?選擇幹,有各種各樣不確定的風險,那個時候資訊又不發達,你還沒辦法提前去做市場調研;選擇放棄,這種機會又可遇不可求,錯過了有可能就是一輩子。

其實,這種兩難問題有時候並不是壞事!因為遇到這種關鍵問題,你才能發現你的下屬誰才是真正的棟梁之才,誰才真正具備戰略眼光和戰略水平,誰看問題能幫你看到鞭辟入裏的程度

就在秦惠王一籌莫展,張儀大力反對的時候,秦國大將司馬錯(秦國最被低估的名將之一)站出來了,他明確表態,應該取蜀!理由就是:

秦國要想統一天下,最基本的是擴張領土、增加財富和施行仁政(這個有點套話的感覺),蜀國地盤不小、物資不少,又是蠻夷番邦,偏遠地區,能打白不打,打了有收益沒風險,誰關心這種窮鄉僻壤的命運呢?反之,往東邊打南韓則勢必會招致六國聯合抗秦。咱拿下蜀國,既擴張了領土,又得到了財富,屬於悶聲發大財。而且蜀地比較弱小,一直靠老天設定天險過日子,只要我們進入了蜀地,簡直就是虎入羊群,現在他們主動請我們去,不去就是浪費機會呀!

這番話說得多透徹?一、咱們要悶聲發大財,不要滿世界拉仇恨;二、我們要先易後難,先揀軟柿子捏;三、機會難得,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

秦惠王一聽,不就是這個理嗎?幹了,這件事必須幹!於是,下令司馬錯為將,整頓三軍,就地拔營,向蜀地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一路上,最難走的路段,苴國全部給他們開了綠燈。直到走到了葭萌關,蜀軍才火急火燎地趕過來堵口子,但葭萌關也在苴國手中,蜀國根本堵不住,秦軍順利入蜀。

入蜀之後的秦軍面對疏於戰事的蜀軍,簡直就跟狼看到肉一樣的,嗷嗷叫地爭著砍腦袋,那種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恐怖氣息直接把蜀國溫柔的蜀人嚇傻了。

由於苴國的引狼入室,蜀國基本上變成了待宰的羔羊,迅速土崩瓦解。

蜀國滅亡之後,司馬錯也不再裝了,迅速翻臉,滅掉了請他入蜀的苴國。

之後,又趁熱打鐵對巴國發起了進攻,由於占據了上水優勢,司馬錯沒費多大的勁就占據了閬中、江洲等幾個巴人的重要據點,把巴人逼入深山老林打遊擊,也基本上宣告巴國亡國了。

將整個漢中盆地、四川盆地收入囊中,秦國只用了一年的時間。這一年時間的收獲就是,蜀地成為了關中的戰略後方,把秦國的造血功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巴菲特常說:「好機會不常來,天上掉餡餅時,請用水桶去接。」說的就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最簡單的道理,大道至簡,這種最簡單的道理往往也就是成功的最佳捷徑。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慎重對待每一次決定,沒事不瞎折騰,等到了好機會就跟它拼了呢?

我們大多數人一輩子其實就只有那麽關鍵幾步,上學、工作、結婚、育子,大同小異,而且黃金期也就那麽幾年,為什麽有些人越過越順利,有些人卻越過越艱難呢?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關鍵步驟沒走好,錯過了一些很好的機遇。

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學會去修煉自己的靜氣功夫,要學會去辨別事情的輕重緩急,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當然,這會是我們一輩子的修煉,因為見識的深度和眼光的敏銳並非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身上的浮躁和急躁也不是隨意可以擺脫的。

如果秦國沒有抓住這次機會,巴蜀我相信最終還是會落到秦國的手裏,不過過程就會更曲折、成本會更沈重,秦並天下也會推遲好多年。但是,秦國抓住了這次機會,為自己鞭笞天下再增加一個重要的砝碼。

不過,前面也說了,秦國當時做這個選擇的時候,也並不是沒有迷惑性的,路途太遙遠、利益不可控、局面太復雜、資訊拿不準,這些因素都影響著他們的決策。這說明,沒有什麽正確的選擇是理所當然的,自然也不會有什麽成功是順理成章的。

所以,我們面臨每一次選擇,都是有成本和風險的,都無法保證自己必然會笑到最後,這是客觀事實。

但我們依然要勇敢地去選擇,去盡最大努力保證自己不留遺憾、不錯失機會,就像司馬錯那樣,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便是這篇文章最想和大家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