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人的辮子有多臟?當時一位外交官夫人回憶:看了吃飯難以下咽

2024-02-29歷史

很多人都曾經看過有關清朝的電視劇,對清朝男子留的辮子印象深刻。可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清朝電視劇,其實在無形中美化了清朝辮子。

例如【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等清宮戲中,那些阿哥們梳著幹凈整潔的辮子,一個個五官俊朗,仿佛留著辮子的男性十分帥氣逼人。

「金錢鼠尾」

實際上,根據現代學者研究,清朝早期的辮子發型極為醜陋,被蔑稱為「金錢鼠尾」,根本不是影視劇中的帥氣樣式。

此外,除去清朝中上層人士外,廣大老百姓的辮子很少清洗,大多油膩、骯臟不堪。在19世紀末,曾有一位英國外交官在京城駐紮,他的夫人在北京城的一家飯館裏用餐時,被鄰桌的辮子惡心到了。

她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一想起那些被油汙、草屑以及被蟲卵所包裹的發辮,我就感到連吃飯都難以下咽」。

那麽,清朝的辮子究竟是什麽樣的呢?真的有這位英國女士說得這麽骯臟不堪嗎?

一、 從金錢鼠尾到黑長辮子:辮子美觀化的歷程

1. 清初的留發不留頭

眾所周知,中國古人奉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理念,對自身的秀發頗為呵護。

所以,我們在相關影視劇中往往能夠看到古人綰發戴冠,呵護秀發的場景。甚至於,在中國古代,一位男性在長到二十歲之時,家裏人就會給他安排一個加冠禮,所謂加冠禮就是把此前隨意束紮的頭發用發冠整理戴好。

加冠禮

經過加冠禮後,這位男子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以衣冠作為成年人的標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對於發型的重視。

毀傷頭發在中國古代也是一種禁忌,在絕大多數古人看來,割發猶如殘害肢體。在漢末天下紛亂之時,曹操有一次縱馬踐踏麥田,觸犯了自己制定的軍法。

曹操(劇照)

由於他是三軍領袖,不可能真的被斬首示眾,但是,為了捍衛軍法的權威,他主動削發代罰,由此可見,古人對削發這件事極為重視。

塞外少數民族與漢人迥然相異,契丹人、蒙古人都有削發,制作各種古怪辮子發型的傳統,在這些少數民族中,人們尤為熟悉的就是滿族人的發型。

在清朝入關之前,滿族人就有著悠久的剃發留辮的歷史,根據【建州見聞錄】記載:「(滿族人)頂後存發如小指許」。

從這段記載中不難推測,早期滿族人的發辮又細又小,發量極少。

1644年,當清軍破開山海關,進入中原後,開始將剃發留辮視作民族標識,要求所有百姓像滿人一樣剃發留辮。

剃發令

在1645年,順治帝釋出詔令:「自今布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諸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決不輕貸」(【東華錄】)。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剃發令」。這條詔令釋出後立即引起了廣大漢人的不滿,在大江南北,無數漢人前仆後繼,以保衛漢家衣冠為號召抵制清政府的統治。

面對百姓的反抗,清政府暫時讓步,停止了剃發令的推廣,但是,在1655年清政府攻占南京,消滅南明勢力後,剃發令又卷土重來,演變出了「留發不留頭」的死命令。

至此,剃發從一種普通的民族發飾上升為一種政治認同,留著頭發被視作對明朝的眷戀,有著謀逆的嫌疑。

2. 辮子發型的成長史

其實,清朝人最早留著的辮子是一種又細、又短的小辮子,好似豬尾巴,又被蔑稱為金錢鼠尾。

金錢鼠尾

為什麽叫「金錢鼠尾」呢?因為,早期的辮子要把腦袋周圍的頭發都剃光,僅僅留下一個有如「銅錢」大小面積的頭發,再把頭發稍稍留長,編成辮子,如此一來,這種小辮子自然與老鼠尾巴極為相似。

在1793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訪華之時,跟隨使團來到中國的西方畫家留下了不少有關中國的畫作,在這些畫作中,清朝人的辮子還依稀保留了金錢鼠尾的樣式,只是辮子的長度加長,變成了細長的發辮。

此後,清朝人的審美開始發生變化,原先的細長發辮開始變得又長又粗。

辮子的這種變化並沒有具體的成文規定可考,但是,從中外時人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辮子悄然變化的蛛絲馬跡。

大約在嘉慶以後,清朝男子的剃頭面積逐漸減少,保留的辮子也越來越粗,逐漸形成了所謂「陰陽頭樣式」,這也是我們現代看到的清宮戲中男子發型的原型。

不少身在中國的外國人記錄了辮子變化的歷程。在1799年,日本出版了【清俗紀聞】一書,該書是由德川幕府官員中川忠英主持編纂,他搜集了大量曾在華生活多年的日本人撰寫的回憶錄,並采訪了許多來日本經商的清朝商人,邀請日本一流畫家,繪制了大量插圖,成為了解清朝風俗的重要歷史資料。

在這部書中,不少插圖透露出,在18世紀末,清朝人的發型依舊保持了滿清入關時的金錢鼠尾樣式,只是辮子的長度加長了。

到了1865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盧公明在經歷了十幾年的在華傳教生涯後,返回美國養病,在此期間,盧公明根據他在福州的十余年見聞和搜集的許多材料,在美國出版了【華人的社會生活】(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一書。

在這部書中,他對清朝晚期大清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直觀描繪,在書中,他提到,清朝人「只留下頭頂後部圓圓的一塊,任頭發無限制地生長,編成一根三股辮,自然垂在背後」。

也就是說,此時的清朝對頭發的限制已經大大放松,長辮子,粗辮子逐漸成為清人追逐的時尚。

在盧公明的書中,他還說道,當時有一些清朝人為了「搞發型」特意去買別的頭發,移花接木地裝在自己的頭發上,這和現代社會的假發已經極為接近,由此可見,清朝辮子發型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

二、 洗澡洗不洗頭?辮子很臟嗎?

1. 低頻率的洗澡與洗頭

中國古人的洗澡叫做「沐浴」,所謂「沐」就是洗頭發,「浴」就是清洗身體。一開始,這種沐浴的習慣在貴族生活中流行,例如,春秋戰國的史料中已經出現不少貴族洗澡的記載。

重耳(劇照)

【左傳】記載,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國外,在被曹國接納之時,重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好讓自己歇息一下,由此可見,當時的貴族已經將洗澡視作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周禮】中更是記載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洗澡的規定。當然,眾所周知,【周禮】是周朝貴族的行為規範,對於普通人來說,三日一洗頭未免太過奢侈了。

從【史記】、【漢書】的記載來看,當時的政府規定官員「五日一休沐」,也就是說,政府認為一般官員五天洗一次澡、洗一次頭比較合適。

需要註意的是,有錢有閑的官員尚且只能五日洗澡、洗頭,那些平民百姓的洗浴頻率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2. 挑日子洗頭與辮子的骯臟

那些普通老百姓自然做不到五日一洗頭,根據文獻記載,清朝的普通老百姓每個月能洗一次頭就已經算是勤快的了。

因為,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洗頭頗為不便,也沒有必要。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洗頭也被老百姓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洗頭之前都要先看看黃歷,看黃歷是不是允許洗頭。

這種洗頭挑日子的習俗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根據敦煌唐代文書記載,唐代普通百姓對於何日洗頭有著獨特的認知:「正月初五洗頭,至老不入獄……二月八日洗頭……三月廿六日洗頭,令人高遷」。

也就是說,在那些普通老百姓看來,洗頭不能輕易洗,洗頭和人的運勢有著密切聯系,在特定時間洗頭可以趨吉避兇。

此外,根據現代吐魯番文書研究大家鄭炳林的研究,唐宋時期,普通百姓中形成了一份每月固定日期洗頭的時間表。從鄭炳林整理的時間表來看,平均每月有2天的時間適合洗頭。

如此一來,我們不難想象普通老百姓的洗頭頻率大概在15-30天一次。

再加上,當時很多老百姓洗頭用的都是草木灰、土堿等具有去油脂效果的「天然洗發物」。根據現代科學實驗,這種天然洗發物對人體無害,比現代洗發水更健康,但其祛除汙漬能力遠弱於現代化工產品。

因此,在去汙能力有限的「天然洗發物」和極低洗發頻率雙重影響之下,不難想象清朝普通老百姓的辮子有多臟。

總結

清朝入關之時曾頒布了「剃發令」,強制要求所有漢人剃發易服,成為明清鼎革的重要標誌。

可是,恐怕很少人知道,清朝初期的辮子是一種又小、又細、又短的金錢鼠尾辮子,和我們現在熟知的影視劇的黑長辮子迥然相異。

這種金錢鼠尾辮從17世紀中葉一直沿用到19世紀初。到19世紀以後,清朝人開始追捧又長、又粗的發辮,這才逐漸演變出我們今天看到的較為美觀的辮子發型。

此外, 由於中國古人洗澡的頻率原本就不高,再加上普通老百姓要挑日子洗頭,辮子就很容易變得骯臟不堪,滿是油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