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果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看歷史,「嶽飛的冤案」並不復雜

2024-07-24歷史

嶽飛之死在網上被議論個不停,到底趙構和秦檜誰是主謀,嶽飛的罪名是不是「莫須有」,就連八百破十萬這事兒有沒有可能都有人爭來爭去,不停地論證,嶽飛這案子真有那麽復雜嗎?

其實要是不帶啥感情色彩去瞧南宋那段歷史,很容易就能明白:嶽飛那案子沒啥特別的,就是皇帝讓嶽飛交出兵權,還盼著嶽飛配合整編嶽家軍,可嶽飛不配合,老是想再回嶽家軍,重新掌握兵權,最後被趙構猜忌給殺了!

這種情況各個朝代都存在,像漢朝的劉邦、明朝的朱元璋,都因殺功臣名將眾多而聞名;趙構的做法相對溫和些,跟祖先趙匡胤學,搞了個杯酒釋兵權,一並解除了張俊、韓世忠、嶽飛這三大將的兵權。

把兵權收回來,不意味著朝廷就能把控軍隊,畢竟這些軍隊多少有點私軍的意味,好比袁世凱訓練的新軍,他們只認大帥,根本不認朝廷。

朝廷若想把控軍隊,得靠各大帥幫忙,讓大帥親自去給部下做工作,對軍隊打亂重新組合,把將官換掉,如此才能確保軍隊聽朝廷的指揮調動。

不然就維持原先的建制,隨時都可能出現反叛的情況。

各家軍的將官們成天在一塊兒出生入死,感情可深了,根本不想分開。而且統一歸朝廷指揮以後,好多小團體的利益都受了損,要是朝廷再秋後算賬,隨便就能抓住把柄給他們定罪。

南宋朝廷把三大帥的兵權解除之後,也是使勁安撫,給張俊、韓世忠封了樞密使,嶽飛是樞密副使,就連閑在家裏的老帥劉光世,都給了個樞密使的榮譽職位。

好多人都搞不懂,劉光世居然被授予樞密使,這到底是為啥?

其實這恰恰表明趙構是個重感情、念舊的人。

劉光世的部隊雖說大部份都嘩變投敵了,可這責任不能算在劉光世頭上,畢竟朝廷給劉光世的那些部隊,都是招降過來但不願意接受改編的,就跟北宋的梁山義軍差不多。

在宋朝那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樞密使一直都是文官來當的,北宋就狄青短暫當過樞密使。給中興四將授予這種職務,那可是極高的榮譽,也說明朝廷對這三大將是認可的。

由於接下來整編軍隊得依靠三大將的協作,而整編軍隊這事兒充滿危機,淮西兵變就是一次沒成功的整軍收兵權的嘗試,導致損失了好幾萬部隊。

張俊主動配合朝廷整編軍隊,他向來是趙構的親信,一直負責守護京城門戶,禁軍將領楊沂中曾是張俊的部下兼義子,趙構還一直跟張俊說,得學郭子儀,不能學李光弼。

張俊和嶽飛這兩個大將去整編韓世忠的部隊,一開始韓世忠心裏有氣。可整軍的時候,清點人數、查經濟賬,韓世忠好多問題都露餡了,像跟朝廷對著幹,要定死罪那是很容易的。韓世忠這才回過神來,趕緊找趙構認罪,積極配合朝廷關於韓家軍的工作,趙構也就原諒他了,過去的事不再計較,他繼續高官厚祿,安享晚年。

把嶽家軍的整編放在最後是很有講究的,實際上就是在向嶽飛示意,只要他能配合朝廷,不管之前犯過啥錯,朝廷都不會計較:不會揪著不放、不會亂扣帽子,也不會翻舊賬。

這次整軍吸取了淮西兵變的經驗,實際上淮西兵變是因為文官行事沖動,對待軍人太過嚴苛,致使軍頭害怕被追究責任、遭到清算,所以才冒險反抗。

在三大將裏,嶽家軍是朝廷最放心不下的。要知道當年淮西兵變的時候,嶽飛就因為劉光世部隊的歸屬問題跟朝廷鬧掰了,還賭氣辭職,這實際上就是在要挾朝廷。

嶽飛桀驁不馴,這讓宰相張浚特別生氣,他派張宗元去當宣撫判官,監督嶽飛的部隊;嶽家軍害怕朝廷借此機會把嶽家軍給整合了,於是軍隊裏亂哄哄地鬧事。

當時,劉家軍的麻煩還沒解決好,這邊嶽家軍又出狀況了,那南宋朝廷隨時都有可能垮台。

這時候,朝廷急得不行,趕忙召喚嶽飛回部隊,下面是【宋史·嶽飛傳】裏的記錄:

高宗屢次下詔叫嶽飛回軍上班,嶽飛使勁拒絕。高宗就讓嶽飛的手下到嶽飛守喪的地方,拼死求他回來,花了六天,嶽飛才去朝廷等著受罰。高宗安撫了他,然後讓他回部隊。

像這樣只聽從將帥,卻不服從朝廷的軍隊,朝廷哪能放心呀。

像嶽飛這種沖動行事的將領,朝廷特別害怕,因此,朝廷始終對嶽飛小心謹慎,盼著嶽飛能明白狀況,主動跟朝廷配合,做好嶽家軍的相關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不出差錯。

可朝廷老是對嶽飛的表現感到失望,嶽飛因為被解除兵權心裏一直不痛快,跟張俊去視察楚州防務的時候鬧得很僵,整編韓家軍時還向韓世忠透了訊息。

嶽飛一直不配合,言官就彈劾他,想讓他明白朝廷的想法,可嶽飛還是老一套,用辭職來應對。不過這可不是當年的情況啦,嶽飛的職務連連下降,他跟朝廷的關系也變得越發緊張。

最後,張憲案竟然成為了嶽飛案的導火索。

要是依照評書來講,嶽飛是被十二道金牌從抗金的前線給調回來的,接著被秦檜收買了嶽飛的部下王俊誣告,然後就下獄了,嶽飛是因為堅決抗金才死的,這樣能講得通。

不過在歷史上,嶽飛打完那場戰役後,接著又有一場淮西之戰,打完這仗,嶽飛跟張俊、韓世忠一起被召進京城,一起被解除了兵權,一起被授予樞密使的職務。

實際上這會兒,三大將的命運是處在相同起點的,以前的那些功和過,朝廷都已經總結完了,樞密使、樞密副使這倆職務就是把以前的功過是非給了結了,往後的路咋走,就得看三大帥在整合軍隊時的表現,這也能表明他們對朝廷的忠誠程度。

站在朝廷跟嶽飛這邊,這時候彼此都感到失望。

從朝廷的角度來看,覺得對嶽飛已經夠寬容啦,嶽飛不把皇權放在眼裏、跟朝廷對著幹可不是一回兩回了,像前幾年淮西兵變的時候用辭職來威脅,剛打完的淮西之戰又在那坐觀成敗等等。雖說張俊、韓世忠也有這種「不好的事兒」,但人家現在知道錯了,那事兒就算過去了。

再說朝廷得有統一指揮的軍隊,而且這軍隊得一切都聽皇帝的,只有如此才能戰無不勝。

站在嶽飛的角度看,那肯定老委屈了,當初咱們可是「封節」了的,有自家的地盤和軍隊,照理說還能傳給子孫後代。可如今呢,你一句話就給作廢了,軍隊沒了,地盤也沒了。雖說成了朝廷裏的高官,職位不低,俸祿也不少,但卻變成了掙死薪金的籠中鳥。

關鍵在於嶽飛可不是鳥呀!

嶽飛就像一只猛虎,正值青春好時候,正是幹一番大事業的年歲,怎麽可能願意成天在辦公室待著!

而且在政府上班規矩多得很,夏天不讓穿短褲、拖鞋,中午也不準喝酒,哪像在自家地盤那樣隨意自在。。。反正啊,就是到處都覺著不舒坦!

據歷史記載:王俊告發張憲,說他企圖讓軍隊出現異常變動,想著如此一來朝廷就會派嶽飛回來安撫,那嶽飛便能重新掌管嶽家軍。

實際上在淮西兵變那次嶽飛辭職的時候,嶽家軍就是這麽幹的,所以張憲有這樣的舉動也就說得通了。

王俊告發張憲的時候是這麽講的:

張太尉說:「再跟你講,我相公那裏有人過來讓我救他!」

俊問:「咋救他呀?」

張太尉說:「我這邊人馬一動,那就是去救他!」

俊說:「動了之後是啥意思?」

張太尉說:「把這裏人馬老小全都轉移到襄陽府去,原地不動,就在那兒駐紮!朝廷知道了肯定會讓我家相公來彈壓安撫!」

從上述情況能明白,王俊實際上是張憲的親信,是絕對靠得住的,由於張憲找了王俊,讓王俊明天一早去探探姚政、王剛、張應、李璋等將領的想法。

可將領們都不贊同,嶽飛的表兄弟姚政講:就沖著國家正遭難呢,不能讓嶽家軍亂套了。

這次行動因為張憲得去鎮江樞密行府述職就暫且停下了,可王俊心裏越來越怕,要是這事兒被發現,自己可是主犯,那可是「謀反」的大罪,而且參與的人太多,根本不好保密,特別是王俊覺得嶽家軍中存在朝廷的眼線。。。為能保住自己,王俊向主持嶽家軍工作、剛從鎮江述職回來的王貴告發了張憲,王貴不敢瞞著,趕緊向主持軍隊工作的張俊報告,張俊直接就把來述職的張憲給扣下了。

張憲把事情經過講了,嶽飛和嶽雲也因此被牽連,給抓進監獄了。

這會兒,嶽飛跟趙構算是徹底鬧掰了,這也就註定了嶽飛的結局是個死。

「君要是懷疑臣,就必定誅殺;臣要是懷疑君,就必定反叛」,封建社會的制度就是這般,毫無周旋的空間。

嶽飛冤不冤?那肯定冤啊!嶽飛根本就沒有謀反的確鑿證據,只是他部下想讓老領導重新回來帶領自己,才有了那些不當舉動罷了,怎麽也不至於死罪。

不過啊,君要是懷疑臣,罪名啥的其實無所謂。就像朱元璋殺功臣,隨便安個企圖謀反的罪名就能株連九族。再說嶽飛,罪名也挺多,像指斥乘輿、不願淮西這類的。但這些不過是事後算賬,其實原本可以不追究,可要是追究那肯定是死罪。

為啥說三大將對於解除兵權的態度,能決定他們仨以後的命運走向呢?

三大將被解除兵權後的狀況沒啥區別,對軍改的態度左右著最終的結局。

在歷史上,嶽飛的案子本來不復雜,是有人故意給弄復雜了。只要正確看待嶽飛案,要知道評書歸評書,歷史歸歷史,那南宋的那段歷史實際上沒那麽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