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歐洲的瑞士、法、英以及東歐和北歐諸國,繼德國之後,也都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 這一運動表面上是反抗天主教會與羅馬教皇的專橫特權和腐化貪婪,實際是反抗當時封建社會制度的政治蘭爭。
歷史背景: 教會腐敗是其導火索,但在十一到十二世紀,教會也接受了一些改革,如可呂尼革新運動的加強管理修道院,要求修士和修女重新過禁欲生活,並專心祈禱,讀經及默想。但經過數百年,到十六世紀初期, 教會內部腐敗的情況又再度嚴重,其中最受指責的就是出賣大赦(又稱贖罪券)以搜刮民財 ,征收重稅以及買賣教職等,使百姓信心喪失殆盡,改革的呼聲再度提高。
到了16世紀初期, 德國的馬丁·路德透過反對教廷售賣贖罪券開始了一場從宗教層面到政治層面的改革。 一方面他質疑教皇是否有赦免信徒的罪行的權利,同時他心中也產生了疑問,就算教皇有權赦免罪行,那麽他為什麽不免費地加以赦免,而是要收取報酬呢? 他把自己的困惑和質疑寫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條】 。
從宗教方面看,宗教改革克服了羅馬天主教在靈魂與肉體、天國與人間、理想與現實之間造成的二元對立以及由這種對立所導致的信仰虛假和道德墮落, 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與平凡的現實生活和諧地統一起來。 宗教改革期間,代 表人物包括: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約翰·衛斯理等。
路德教:把神性與人性融為一體,使人精神獲得自由;
安立甘派:把權力歸於國王,使國家利益成為最高利益:
加爾文派:把宗教生活於世俗生活融為一體使日常生活具有了神聖性。
路德教的宗教改革
16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路德教派已傳入北歐各國。瑞典國王古斯道夫一世(1523~1560 年)時期, 鑒於天主教會以大主教特羅爾為首的僧侶貴族,對丹麥入侵和統治瑞典曾給予支持,天主教會喪失民心,乃決定支持新教的宗教改革活動。 古斯道夫一世任命從德國維登堡歸來的傳播路德教的奧拉斯 — 彼屈為斯德哥爾摩聖尼古拉教堂的牧師,支持他在1524年12月為路德教舉行的公開辯護活動,也支持牧師本人的結婚。
瑞典國王還任命彼屈之弟將【聖經】譯為瑞典文。1527年6月古斯道夫一世在威斯特拉斯召開了規模大、成分最廣泛的國家議會會議。國王在會上宣布按路德教派的方式,改革瑞典的教會。 會上決定,修道院統歸國王,凡1454年以後貴族「奉獻」或捐贈給教會的產業和土地一律還俗。瑞典主教的任用無須教皇批準,教會的一切收入上繳國庫,教士講道必須以【聖經】為據。 自此宗教國家化。1541年時,瑞典完成了路德教的改革,受瑞典管轄的芬蘭改信路德教。
丹麥在國王腓特烈一世時期進行宗教改革。1526年,腓特烈一世任命路德的學生漢斯—陶森當他的牧師。陶森公開為路德教辯護和布道。丹麥國王下令將主教們施堅信禮的全部收入上交國王而不給羅馬教皇。 當丹麥的天主教會的主教要求國王驅逐路德派傳教士時,腓特烈一世回答說:「他沒有管轄人民靈魂之權,解決的辦法是讓人民自由信仰。」
在丹麥,1524年,【新約】的丹麥文譯本開始流行:1529年,克里斯丁 派得生發行改良的丹麥文【新約聖經】。1530年,路德教派的信徒已控制了哥本哈根和維堡。 同年,在哥本哈根的國會會議中,天主教和路德教領袖展開了公開辯論,最後以路德教的勝利而告終。 由漢斯陶森在國會中出的【信仰宣告書】,在丹麥流傳十年,成為丹麥路德教派的正式信條。
安立甘派改革
安立甘宗(,常用名「安立甘教會」(盎格魯教會,Anglican Church)或「主教制教會」(主教會,EpiscopalChurch), 是基督新教三個原始宗派之一,也是帶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禮儀傳統的宗徒繼承教會。它在清朝傳入中國,譯作「聖公會」,取義神聖的天主教會 (聖而公教會Holy Catholic Church),約定俗成。
公元3世紀,基督教傳入羅馬帝國時期的大不列顛島。6世紀,羅馬教皇格裏高利一世(聖額我略)派遣奧斯定·坎特伯雷在肯特王國建立天主教區。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英國的天主教會在國王亨利八世的帶領下脫離羅馬教廷;經過瑪麗一世的復辟,最終由伊莉莎伯一世完成改革。 大英帝國崛起之際,安立甘宗傳入世界各地的殖民地。
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從1541年起,加爾文成為日內瓦教會的領袖,並在此後25年間,把日內瓦變成一個政教合的神權國家。 他按照共和制的原則,把教會的管理權置於由教徒選舉產生的長老(一般都是富人和企業家)和牧師的手中,對人民實行嚴厲的統治。一 切浮華的宗教儀式被取消,許多宗教節日被廢除,並取締賭博,甚至連跳舞演戲等娛樂活動也加以禁止,認為這些都是浪費,人民只有平時做工,禮拜天祈禱。
加爾文教的教義和教會組織形式有利於資產階級,所以在資本主義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得到廣泛地傳播,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一個有力武器。 16 世紀下半期,尼德蘭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形成了一個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聯盟,其中包括手工業工人、農民、低階貴族和有民族意識的貴族,共同展開反對西班牙封建統治的革命鬥爭,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一一荷蘭共和國。
新教在歐洲的傳播
歐洲其他國家接受新教的情況較為復雜, 有的是路德教,有的是加爾文教,宗教改革的鬥爭頗為曲折,而且多有反復。 波蘭在國王西吉斯孟德一世及其子西吉斯孟德二世時期宗教改革廣為傳播。波蘭小貴族猛烈抨擊教士的特權。有些諸侯類似德國一部份諸侯那樣保護新教活動。
但澤城表現最為突出。有的僧侶公開奉行和宣講路德的主張。有些教堂搬走了宗教偶像(1522年)。市議會準許修士修女還俗並封閉修道院(1525年)。迄 1540年,所有教堂的講壇盡操縱在新教之手。 1539年,加爾文將其所著的【對彌撒的評語】一書獻給了波蘭王儲。當西吉斯孟德二世繼位之後,波蘭的路德教和加爾文教發展很快。 【聖經】被譯為波蘭文,波蘭語在宗教事務中逐漸取代了拉丁文。著名的天主教教士詹—拉斯基宣布改信新教。 1548年,捷克波希米亞兄弟會被驅逐出境後移至波蘭。
不久,他們在波蘭成立30處秘密據點。由於天主教士指控小貴族為「異端」,1522 年爆發了許多小貴族反抗天主教會的鬥爭。 1555年,波蘭國會透過並宣布,取消天主教會法庭的司法權,所有教徒均有信教自由,並立法特許教士結婚,在聖餐中可普遍享用兩種聖體,準用波蘭語宣通彌撤。 波蘭宗教改革一度達到極盛。但60年代,西吉斯孟德二世在羅馬教皇駐克拉科夫的使節康曼多涅主教的一再勸說下,轉而壓制新教。 1564年耶穌會士被邀進波蘭、創辦學校,控制教育事業,又鞏固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
從世俗的方面看, 宗教改革導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對於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宗教改革促成了政教分離,使世俗權利擺脫了宗教的控制獲得獨立發展的空間。 新教倫理還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合法性依據,還為資產階級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最初的物質基礎。
在思想上開創了一種自由精神,在政治上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崛起,在經濟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所導致的宗教分裂的現實格局在客觀上為寬容精神的出現和壯大創造了條件,寬容精神成為培育西方現代科學和民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