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朝的胡姬是什麽人?她們屬於什麽民族和人種?

2023-12-07歷史

可能許多朋友都聽說過「胡姬」這個名詞。雖然這個名詞在正史裏很少出現,但在許多古詩裏,特別是唐詩裏卻是相當常見的。比如由李白所寫的【少年行二首】裏,「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可以說早就成為了唐詩裏的經典名句。而除了李白之外,岑參、溫庭筠、楊巨源、施肩吾和韓偓等等等等唐朝詩人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曾提到「胡姬」。那麽唐朝詩人口中的胡姬究竟是什麽人呢?她們又是從哪裏來到中原的呢?

李白曾經的多個作品都提到過胡姬

要說清楚胡姬的身份,我們首先還是要從「胡」這個字的含義說起。根據現代能看到的史料,「胡」這個字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文獻,而它的本義是指牛以及其它獸類脖子下面的垂肉。因為許多動物的這個部位都長有長毛,所以後來又引申出來了胡須的意思。

但「胡」字最初的這個含義當然跟「胡姬」沒有任何關系。不過「胡」字在出現後不久就開始被用來指代外族,先秦的【逸周書】和【山海經】等古籍裏曾提到東胡和西胡這些族群,現代認為這種用法應該都是源自音譯。而在匈奴崛起之後,「胡」字曾一度特指匈奴。比如在漢武帝時期,匈奴狐鹿姑單於在給武帝的信件裏就曾經說道:

胡者,天之驕子也。

這說明當時匈奴人是認可「胡」這個名稱的。而現代觀點認為,當時漢朝人用「胡」特指匈奴是因為當時「匈奴」的發音與「胡」比較接近,所以「胡」和「匈奴」其實可能是同一個詞匯的不同音譯。

「胡」曾經特指匈奴

但是到了東漢之後,隨著匈奴的衰落,「胡」這個字也逐漸與匈奴脫鉤,開始被用來泛指源自北方或西域的各個族群,所以後來先後進入中原的南匈奴、鮮卑等族曾被合稱為「五胡」。

不過隨著中原人對北方和西域各個族群了解的加深,隋唐時期通常會直接用專有的族名稱呼不同族群,而「胡」這個字的含義則再次收窄,主要用來特指體貌特征與中原人差異比較明顯,特別是有高鼻、深目和體毛旺盛等白種人特征的族群,比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

不過雖然這些人都被稱為「胡」,但當時中原地區有這種外貌的人其實大多還是來自一個特定的族群,也就是粟特人。比如唐代史料【安祿山事跡】就曾記載,安祿山曾自己說自己「父是胡,母是突厥女」,而現代研究已經基本認定安祿山的父親是粟特人,所以這段記載表明在當時「胡」這個字在很多時候是特指粟特人的,其中不包括突厥等其它族群。

鮮卑、羯、氐等族曾被泛稱為「五胡」

而粟特人是源自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一個說東伊朗語族語言的古老族群。因為其發源地毗鄰絲綢之路,所以他們從很早開始就成為了一個行商民族,從東漢時開始就有人進入中原定居,到唐朝時已經在中原的不同區域聚居。

而我們說粟特人來到中原主要是為了經商,但經商這個詞在當時其實比現代含義更廣:在粟特人所販賣的「商品」裏,其實包括許多被視為奴婢的人口,其中主要就是一些來自中亞和西亞,與其一樣也說伊朗語族語言的女奴。

不過對於這件事,大家倒也沒必要過於吃驚,因為在古代,女性奴隸或者奴婢確實曾經長期是許多「商人」牟取暴利的工具,而粟特人經營這種生意也是歷史悠久,他們不但向中國販賣奴婢,也曾長期向阿拉伯乃至東羅馬販賣女奴,相關記載在阿拉伯和東羅馬的史料中都並不罕見。

唐朝粟特人的典型形象

而當時在中原,來到唐朝的粟特人和與其語言相近的波斯人在長安曾經大量從事酒肆這種生意,一些史料記載當時在長安的西市和春明門到曲江一帶,曾經存在過許多由粟特人和波斯人所經營的酒肆。同時根據一些古籍記載,唐朝時西州、庭州(均在今新疆境內)和敦煌(今甘肅敦煌)都曾存在奴婢買賣市場,而其中許多女奴婢都被賣到了長安,而這些女子有些因為唱功出眾,在後來還進入了唐朝官方設立的音樂機構太常寺和教坊,成為樂工,比如唐朝史料【樂府雜錄】中所記載的樂工,有許多透過姓名都可被推定為粟特人。但其中更多的人則最終都到了胡商所開設的酒肆之中,成為了「胡姬」。

而一直到唐朝初期,波斯人和粟特人一樣,都是信仰拜火教,這兩個族群當時都有愛飲酒的習俗,而且其古典文學裏將美酒與美色相提並論也都是流行的題材,所以在古代波斯人和粟特人的酒肆本身就會把詩人視為一個主要客戶群體,會有意吸引其前去消費。而來到了中原的這些胡商也把這種做法帶到了長安,可以說唐朝時許多關於「胡姬」的詩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了。

一頁粟特文獻殘片,上面有粟特女性形象

而桃花石雜談在前文中也已經提到,販賣胡姬是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段,所以在長安等地的胡姬酒肆也很自然是當時頂端的高消費場所,通常只有貴族少年和透過詩名躋身上流社交圈的知名詩人才能消費得起。所以正史裏幾乎沒有關於胡姬的相關記載,但許多詩人卻留下了胡姬相關詩句也就不顯得奇怪了。

但我們前面已經說了,雖然許多胡姬顏色靚麗,衣著華美,估計也時常能得到到訪貴族名流的賞賜,但當時她們的身份基本都還是賣笑的奴婢,所以遭到主人的打罵、虐待以及被當作物品買賣、抵押可以說都非常常見。再加上她們中的許多人都是背井離鄉,遠離故土,所以可以說也是嘗盡人間辛酸,可以說也會經常沈浸於悲傷的情緒之中。而她們的這種人生經歷,也在許多詩人的詩句裏得到了記錄,比如李賀的這首【龍夜吟】:

卷發胡兒眼睛綠,高樓衣靜吹橫竹。

一聲似向天上來,月下美人望鄉哭……

當然,唐詩裏提到的胡姬除了來自中西亞的女子之外,也有一部份是指塞北遊牧族群的女子,比如詩人溫庭筠詩裏提到的「羌兒吹玉管,胡姬踏錦花」就被認為說的是北方草原上的女子。但這類「胡姬」在提到胡姬的唐詩中可以說是極少數,唐詩中提到的絕大多數「胡姬」還是從中西亞來到中國的伊朗語族女子了。

中原出現的胡姬可以說也是盛唐獨特的現象

而當時胡姬的多見可以說也是盛唐和中唐時期唐朝國力強盛,國際交往極其頻繁的副產品。所以在晚唐唐朝的國力逐漸衰落之後,隨著中原的粟特人和波斯人被大量同化,新進入中原的外來群體減少,胡姬和胡姬酒肆也最終消失在了歷史之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