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德國女考古學家安可:背著女兒去考古|考古中國

2023-12-17歷史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李雨心 馬曉玉

德國考古學家、牛津大學教授安可與四川有著不解之緣。

她在北京大學進修時期的導師是四川人孫華教授。當年,安可到北大時,跟孫華教授提出,想做西北考古。孫華教授回答她:「研究西北考古的學者太多了,要不看看西南考古的材料?」

這句話,讓安可將目光投向了四川,從大涼山的史前考古,到成都平原的金沙遺址,再到九寨溝的新石器時代高山聚落,安可透過不斷地發掘和研究,將中國西南地區的豐富文化遺產展現給了世界。

安可接受封面新聞采訪

愛上中國考古

「連街頭的出租車司機都在告訴我,中國有5000年歷史。」

安可的本科和碩士學位並非考古,而是漢學。

高中畢業之後,沒有找到人生方向的她想著,幹脆學外語。那個時候,她對於中國還沒有任何研究,只是小時候了解了一點日本合氣道以及日本文化,發現了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之間的關聯,於是想著「要不幹脆學中文吧」。

當她拿到第一本中文課本的時候,對於中國的了解僅僅是知道中國在哪兒。選擇了中文專業之後,她學習了三個方向:現代漢語、歷史學和經濟學。

2001年,大學二年級的她第一次來中國,在北外學漢語。在北京,她發現無論在哪裏,都會有人跟她提到,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

「我就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意思,就連出租車司機、看門大爺和保安大叔,這些並沒有學習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的歷史有多悠久。」

結束了一年在北外的學習之後,回到海德堡大學的安可換了專業,專攻古代漢語。從一大本一大本的歷史文獻中,安可了解到了中國古代社會。但在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在歷史書上有名有姓的人,大多數都是王侯顯貴,不具備普遍性。

「我就想知道,中國古代的普通人是怎樣生活、怎麽做事的。這就是考古學。」於是,安可又增加了考古學和藝術學的課程,尤其是在選擇自己的博士專業時選擇了考古。

安可接受封面新聞采訪

走進四川考古

「研究西北考古的學者太多了,要不看看西南考古的材料?」

2007年,已經開始自己博士生涯的安可到北京大學進修,認識了孫華教授。一開始,安可想做絲綢之路的考古工作,孫華老師提出意見,讓她看看西南地區考古的資料。「孫華老師本來就是四川人,他覺得那邊的資料還不錯,就讓我看看。所以我到那邊去了之後,參與了一些金沙遺址的發掘,認識了成都考古院的一些人。他們對我特別好,教了我很多。」

除了了解了一些金沙遺址的內容,安可還去了大涼山參與考古發掘。時任涼山州博物館館長、考古領隊的劉弘給予了安可很大的支持。「當然,那邊的飲食也很好,考古的資料也好,這不是很完美嗎?於是,我就去了。」在大涼山,安可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之後她還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本有關涼山史前墓葬的研究著作。

在參與各個考古專案中,安可感受到了中國考古學的變化和發展。「以前我剛來中國的時候,發現考古工作者根本不夠用。我記得我第一次去大涼山的時候,隊裏就只有一個考古學家,其他的工作人員都是博物館或者是從事一些其他工作的人,都不是考古專業的,因此劉老師工作特別辛苦。但是後來我再去的時候,發現已經聘用了6個考古系畢業的工作人員,狀況就比以前好多了。」

背著女兒去考古

「農村婦女都這樣,都是背著孩子幹活兒。」

實際上,安可第一次來成都,還是在2002年,「就是純玩,和朋友一起旅遊,那個時候根本沒有看什麽博物館,就是感覺環境特別漂亮。然後去松潘爬了個山,覺得非常的美。」

2007年再次到成都的時候,安可已經學了考古學,也學會了品嘗四川的美食:「四川的美食當然是吃了,因為我比較喜歡麻的菜,感覺很好吃。不過火鍋有時候覺得有點油。」

2016年,35歲的安可成為了牛津大學的教授,從事的還是她熱愛的亞洲考古。不僅如此,2019年,當安可來到九寨溝進行考古發掘時,把她剛出生4個月的女兒也背到了九寨溝。

「不只是我,還有一個川大的老師也把孩子背過去了。」在調查階段,只要不是特別危險的地方,她都會抱著女兒去。開始發掘了,她把女兒放在工棚裏,一邊畫圖一看孩子。「其實孩子小的時候問題不大,反正她也不能到處跑。在農村裏進行考古發掘,大家都習慣了。農村婦女都這樣,都是背著孩子幹活兒。」

安可表示,接下來她還會到四川,繼續進行九寨溝的考古專案:「目前正在向國家文物局申請,九寨溝的專案之前我們只做了一年,還要再做一次。上一次已經做到了漢代,之後還要繼續做,可能就是漢代之前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