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毅、粟裕不想南下,毛主席激勵他們:學學彭老總

2024-03-02歷史

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蔣介石立即調兵圍堵,華中局勢日益嚴峻起來。

眼看劉鄧大軍獨木難支,毛主席就致電華東野戰軍的陳毅、粟裕: 「敵大軍向劉鄧追擊,情況異常緊迫,目前幾個星期內是重要關頭,望你們率六縱、十縱和炮總星夜兼程,不惜疲勞,不要休息,不要補充,立即南渡,統一指揮陳、唐、葉、陶,殲滅與抓住幾個敵人,直接援助劉鄧大軍。」

按理來說,陳毅、粟裕作為我軍公認的優秀將領,戰場經驗老道,戰略目光長遠,對毛主席的想法應該一點就通,但是,在接到毛主席的電報後,他們不僅沒有立即執行,反而猶猶豫豫,甚至和中央討價還價,希望能夠延期出兵。

那麽,陳毅、粟裕為什麽會有如此反常之舉呢?

這還要從「七月分兵」說起。

1947年7月,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華野大軍一分為三,組成陳粟、陳唐、葉陶三支部隊,分線作戰。

這次分兵後,各部隊進行了多次戰鬥,但由於兵力分散、各部協作不佳等原因,接連受挫,士氣低沈,甚至有不少軍官抱怨說: 「運動戰運動戰,只運不戰,我走弧形,敵走直線,這樣下去,只有拖死!」

部隊裏的負面情緒,也影響到了陳毅、粟裕兩人,他們一致認為部隊需要調整,不能再進行大規模的戰鬥。因此,在接到毛主席的電令後,華野一拖再拖,始終沒有出兵。

劉鄧大軍那邊,扔掉了大炮、輜重,經過一輪輪血戰,突破一道道防線,終於孤軍挺進了大別山,而華野各部,卻因幾場失利就垂頭喪氣,意欲停戰休養,這自然也引起了劉鄧的不滿。

8月22日,劉鄧公開批評華野陳士榘、唐亮部隊: 「你們以部隊疲勞,炮彈缺,傷員無法安插為理由,在此戰略緊張關頭,采取打圈子的避戰方針,既放過王敬久、吳紹周南下,又要放過邱清泉南下,是絕對錯誤的!」

陳士榘、唐亮畢竟是陳粟麾下的將領,劉鄧批評他們,實際上也是對陳粟表達了不滿。

眼看兩大野戰軍鬧起了別扭,毛主席不得不當起了「和事佬」,先是誇贊了劉鄧大軍英勇戰鬥的精神,接著又給華東發去電報,在安撫眾將後,建議大軍盡快行軍。

最後,毛主席還使出了一記「激將法」: 「從你們自己起到全軍一切將士,都應迅速建立無後方作戰的思想,人員、糧食、彈藥、被服,一切從敵軍、敵區取給,準備在連續作戰之後縮編部隊,準備打得剩下三千人、四千人一個旅,而戰鬥意誌愈打愈強(彭副司令所部就是如此)。」

陳粟收到電報後,立即向全軍通報,將士們聽到毛主席的話後,個個鬥誌昂揚,高喊著「打倒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那麽,將士們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呢?除了毛主席的號召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毛主席在電報中特地提到的「彭副司令所部就是如此」。

「彭副司令所部」,就是指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駐紮在陜甘寧一帶,本來就物產貧瘠、環境惡劣,再加上經過了兩次精簡縮編,部隊數量只剩下4萬多人,戰鬥力也下滑得很厲害。

但是,就是這樣一支要什麽沒什麽的隊伍,卻在大西北拖住了胡宗南幾十萬大軍,保衛了中央的安全。

因此,毛主席特地在電報中提到了這一點,就是想讓華野將士們意識到: 彭老總率領的西北野戰軍那麽困難都能做到服從命令,任勞任怨,華東野戰軍的條件比他們好多了,難道就做不到嗎?

華野將士們都是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勇士,自然不肯甘居人後,因此,當看到這封電報後,大家都在心裏燃起了一把火,之前的消極風氣一掃而空!

很快,陳毅、粟裕就率領華野大軍南下,在山東菏澤沙土集地區一舉殲滅敵軍一萬多人,極大地緩解了劉鄧大軍面臨的壓力。

(參考資料:【粟裕傳】【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