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陳毅長期擔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靠的不僅僅是他的深厚資歷;
能文能武,懂統戰,擅外交,陳毅是第三野戰軍核心的靈魂人物;
破局造局,借勢借力,從絕境中化被動為主動,這是陳毅最厲害之處;
戰略眼光高遠,著眼於大處謀篇布局,陳毅有三分主席之風。
自古時勢造英雄,更是英雄造時勢,為何陳毅在第三野戰軍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且讓本文為您簡要回顧。
一、陳毅有資歷,但不僅僅靠資歷
在開國十大元帥中,陳毅的資歷是相對比較深的一位,他是1923年的老黨員,十大元帥中入黨時間排第三。
1925年英國軍艦炮轟萬縣,釀成「萬縣慘案」,是陳毅和朱老總二人力主楊森進行反擊,最後川軍開炮擊傷兩艘英艦,迫使英艦狼狽逃跑。
1927年南昌起義時,他是25師73團政治指導員,妥妥的正團級幹部,其實陳毅是因為交通耽擱來晚了,否則他可能就是25師的政治指導員。
南昌起義失敗後,朱老總率3000人馬在三河壩阻擊國民黨錢大鈞部兩萬之眾,雙方整整激戰兩天,國民黨軍屢次進攻均被打退,起義軍也傷亡慘重。
這時,陳毅果斷向朱德建議撤出戰鬥,他說:
起義部隊大部份是黃埔畢業生,經歷過北伐考驗的革命種子,是今後發展武裝的本錢,如果打光了,這支部隊將徹底潰敗,我們將要重新搞一次南昌起義!
朱老總接受了陳毅的建議,命令部隊迅速撤退,結果撤離後一個小時國民黨軍隊就發動總攻,把原來起義軍駐守的陣地炸成一片火海。
三河壩戰鬥之後,部隊只剩下800多人,陳毅是唯一留下的團級政工幹部。最後起義軍在天心圩集結整編,是陳毅和王爾琢協助朱老總把只剩下不到600人的起義軍余部拉到宜章縣境內。
在天心圩的時候,有300多人自願領了路費離隊,當時陳毅動員了73團一位連長留下,那個連長的名字叫做林彪。
1928年1月,陳毅輔佐朱老總發動湘南起義取得勝利,隊伍又發展到3000多人,隨後,他們帶領部隊一路轉戰來到井岡山,與毛主席率領的秋收起義隊伍會師。
多年後井岡山的老戰士,曾經作為淮海戰役五前委之一的譚震林同誌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感慨地說:
秋收起義部隊很弱小,如果沒有南昌起義部隊的力量,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是否能堅持下來很難說,南昌起義部隊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與朱總司令、陳毅同誌的作用分不開。
當時,朱老總是紅四軍軍長,毛主席是軍黨代表兼紅十一師師長,陳毅是紅十二師師長。
在井岡山時期,陳毅作為主要軍事幹部隨同毛主席、朱總司令南征北戰,特別是在確立毛主席在紅四軍領導地位的古田會議前後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1929年擔任紅22軍軍長開始,陳毅就是軍級指揮員,那時候徐帥還是副軍長,林彪還是紅四軍1縱隊司令員(相當於師長),只有賀老總(紅二軍)和彭老總(紅五軍)是軍長。
因1934年8月在第五次反「圍剿」中負重傷,右胯骨粉碎性骨折,陳毅被任命為中共中央分局委員、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在紅軍開始長征後留在蘇區領導鬥爭。
在南方的三年遊擊戰爭中,陳毅帶領的紅軍遊擊隊始終堅持與數十倍於自己的敵軍進行武裝鬥爭,絕大部份同誌先後犧牲,其中的艱難危險完全可以用「十死無生」來形容。
陳毅多次被圍,多次做好了犧牲準備,但最終都奇跡般地幸免於難,直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達成,他於1938年1月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相當於師)支隊長。
當時新四軍共有四個支隊,另外三個支隊的司令員分別是張鼎丞、張雲逸和高敬亭,陳毅的一支隊兵力第二多(有近2400人),僅次於四支隊。
可以說,陳毅是當時新四軍系統中黨齡最長,級別最高,從事革命鬥爭歷史最久的幹部,因此他在「皖南事變」之後接任新四軍軍長,從資歷上來說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在殘酷的革命戰爭年代,僅僅有資歷是不能夠勝任領導職務的,資歷也絕非中國共產黨任用人才的首要標準。
1938年7月1日,陳毅親自指揮第一支隊第二團夜襲並火燒了京(南京)滬鐵路的日軍據點新豐車站,全殲守敵日寇一個小隊,新四軍傷亡10人。
新豐站就在距離鎮江只有20公裏的丹陽市新豐鎮,新四軍把新豐站燒毀,導致京滬鐵路交通中斷,大批物資付之一炬,無異於從鬼子的嘴裏拔了一顆牙去。
新豐站遭襲使南京的日寇大為震驚,這也是敵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地盤上新四軍的存在。隨後,陳毅根據當時的敵我形勢做出了一支隊渡江北上發展的決策。
長江以南敵情復雜,位於上海和南京兩個敵人重兵布防的城市之間,可供周旋的空間太小,而一旦渡江新四軍便可如龍脫淺水,虎出樊籠,從此縱橫於長江兩岸,不可復制矣!
當然,長江以北的局勢並不比江南明朗,日寇和偽軍以及國民黨頑固派的勢力遍布,對於新四軍而言當然是巨大威脅,但對於陳毅而言,這更是新四軍能夠實作發展的機會。
1938年10月,陳毅冒著巨大的風險,只帶少數幾個警衛戰士到長江邊偵查擬定渡江方案,最終確定揚中為新四軍渡江的第一個落腳點。
1939年初,陳毅帶領的新四軍一舉收復揚中,進占江都,隨後確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事實證明,北渡長江成為新四軍一支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戰略決策。
二、破局和造局:陳毅的大智與大勇
在初戰告捷的同時,新四軍正式開始直面江北的復雜局面:
1、從1939年春開始,蘇北的日寇恢復大舉進攻,接連攻占海州、淮安、鹽城等重鎮,形式上控制了整個蘇北;
2、蘇北的其他區域,特別是農村地區是國民黨江蘇省主席、蘇魯戰區副司令韓德勤的地盤,韓德勤在抗戰之初表現積極,但自從蔣介石發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以來,逐漸轉向消極抗日,反倒與新四軍摩擦不止;
3、此時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已經正式接受日寇的誘降抵達上海,並籌劃成立偽「國民政府」,對位於敵後的國民黨勢力的心態造成一定影響;
4、蘇北的地方實力派,以控制泰州一帶的李明揚、李長江所部為代表,名義上接受韓德勤的指揮,實際上是騎墻派,在國民黨和日軍的鬥爭中持觀望態度,同時對新四軍疑懼和防範;
然而,李明揚是參加過同盟會的辛亥革命前輩,他對中山先生創立起來的民國有感情,是不會投降日本人的。
5、蘇北仍有大批開明士紳和愛國進步人士,這些人講究民族氣節,對日寇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思想上傾向抗日,用陳毅的話說:「蘇北讀線裝書的老秀才受張勛影響大,講究氣節正統,尚不食民國之粟,何論倭寇?」;
這些人自身具備一定的實力,也代表了當時蘇北地區的普遍民意,即使是韓德勤、李明揚等人也要讓其三分,他們是完全可以爭取和合作的。
此時蘇北的局勢呈現出各方一致針對新四軍這個「外來戶」,但卻非常微妙的情況:
對日寇來說,他們希望新四軍和國民黨相互吞並,打個兩敗俱傷,對韓德勤而言,則期待新四軍和地方實力派大打一場,他則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從地方實力派角度,最好把新四軍這股力量引到日寇和國民黨的地頭,有利於自身保存實力;
對陳毅和新四軍來說,這擺明了是一個天下圍攻的死局,但卻暗含生機,各方勢力一環扣一環,誰也不想先動手。
陳毅對蘇北的敵我情況可謂洞若觀火,誰可以團結,誰必須防範,心中自有一本明賬。在看穿這個連環扣之後,陳毅開始出手破局了。
破局的關鍵是「聯李(明揚、長江)」。
1939年5月,陳毅派葉飛東進江陰,新四軍摧毀了滸墅關的日軍補給站,前鋒一直打到日寇的虹橋飛機場,使得江南震動,「新四軍是真抗日」的說法四處傳播,對愛國人士思想觸動很大。
不久之後,陳毅輕車簡從拜訪了駐紮在泰州的「二李」。李明揚、李長江見新四軍的「大官」只帶了幾個人來訪,並無敵意,震驚之余,對陳毅的膽略也暗自佩服。
陳毅開誠布公地告訴李長江,他拜訪泰州就是為了與「二李」合作,共同抗日的,但李長江一擔心新四軍底細不明,二忌憚韓德勤趁機做文章,只是打著哈哈不肯表態。
不久之後,陳毅竟收到了李明揚打來的電報,請求新四軍「幫忙」從皖南護送一批彈藥,他立即意識到皖南距離蘇北路途遙遠,「二李」既擔心彈藥半路落入新四軍之手,又怕彈藥被日軍攔截,故幹脆以此為機會試探新四軍合作的態度。
新四軍既要與自己合作,就不能不協助保證彈藥的安全,這步棋一箭雙雕,李明揚,高手啊!
陳毅微微一笑,當即回復:新四軍願意配合貴軍保障彈藥的安全!並親自安排部隊一路保護二李的彈藥。
1939年年底,當陳毅第二次拜訪泰州時,「二李」的態度明顯熱情多了,更為難得的是,李明揚不久之後還專程到一支隊司令部駐地吳家橋回訪,以示合作誠意。
李明揚老謀深算,也是個地方豪傑,之所以表態如此積極,無非是想借助新四軍的力量對付韓德勤和日本人,新四軍和「二李」各取所需,關系走近了一步。
就在雙方日漸接近時,一件各方都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1940年2月底,國民黨泗縣縣長兼「第五戰區第五遊擊司令」盛子瑾因為擔心「友軍」吞並,率部3000余人投奔李明揚,結果半路被新四軍包圍繳械。
其實這也不能怪新四軍,當時蘇北局勢太亂,敵軍友軍身份隨時在變,自己的根據地突然跑過來幾千人,還帶著真家夥,誰也不會不緊張。
雖然陳毅調查清楚之後立即放行了盛子瑾的部隊,但就是這麽一件事,使得「二李」對新四軍心生芥蒂。
一直憂慮新四軍和「二李」越走越近的韓德勤聞訊欣喜若狂,立即在3月初部署大軍圍攻新四軍淮南路東根據地的中心半塔集,企圖把新四軍第五支隊機關一舉消滅。
這時,國民黨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的軍隊已經與新四軍大打出手,韓德勤又來背後捅一刀,形勢十分危急。
為了穩定後方,陳毅不惜以身犯險,三進泰州城!
李明揚,李長江見陳毅在這樣敏感的時候還親自造訪,相信新四軍並不是有意和自己為難,加之陳毅說明新四軍的主要方向是北上,反而有利於「二李」鞏固地盤,二人放心之余,當即表示不會聽信韓德勤的挑撥與新四軍為敵。
「二李」被爭取過來之後,韓德勤的地位就日漸孤立,破局的第二步「孤韓」也就走得水到渠成。
三、軍政全才:陳毅的戰略眼光非常人能及
可笑韓德勤猶不自知,在新四軍江南部隊陸續過江之後即大舉調動所部26個團3萬余人,向黃橋、分界一帶的新四軍發動所謂的「五路圍攻」。
其中,韓德勤的嫡系部隊89軍從海安南下為一路,李明揚所部從泰州出發為一路,陳泰運稅警總團從曲塘出發為一路,高橋方向的獨6旅為一路,5個保安旅從磨頭鎮方向出發為一路。
與此同時,泰興方向的日偽軍也蠢蠢欲動,想趁新四軍和國民黨頑固派、地方武裝混戰之機撈一把。
當時,新四軍在黃橋的兵力只有7000多人,敵我之比為4:1,但時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正、副指揮的陳毅、粟裕心中卻早有準備,一套神操作把韓德勤安排得明明白白。
1940年9月初,韓部攻勢還未完全展開,新四軍就直奔姜堰,敲掉了韓德勤2個保安團,更讓韓德勤氣憤的是,新四軍居然把姜堰轉手讓給了李明揚、李長江!
這下,與二李都在第一線的陳泰運心裏更是清楚,二李和新四軍是不可能動真格的,韓德勤把自己擺在他的部隊前面,就是想讓自己送死當炮灰。
沒想到,新四軍轉手就把從姜堰繳的韓德勤部的槍支彈藥送到了陳泰運門前,陳泰運收下武器彈藥,笑得滿臉生花,對新四軍來使承諾將按兵不動,看韓德勤這個老小子的好戲。
李、陳各自作壁上觀,這使得從南邊出發的保安旅暗暗叫苦,剛和新四軍交手就掉頭退回磨頭鎮龜縮不動了。
於是,韓德勤苦心策劃的五路圍攻成了他自己唱的獨角戲。
10月初,89軍、獨立第6旅等部向黃橋猛烈進攻,被粟裕為前敵總指揮的新四軍3個縱隊打得落花流水,韓德勤慘淡經營多年的看家老本,在黃橋之戰中賠了個精光。
日偽軍還沒有來得及行動,黃橋的戰鬥就已經結束,走到半路只得悻悻然鳴金收兵。
黃橋之戰新四軍以7000人殲敵1.1萬余人,乘勝直下鹽城、海安、東台、阜寧,蘇北局勢為之一新,不要說韓德勤,就連蔣介石都沒有看明白新四軍是如何反敗為勝的。
這時,韓德勤只帶著幾千殘兵敗將狼狽逃竄到興化,如果新四軍乘機尾追,韓德勤只能舉手投降,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新四軍卻派來了代表,提出雙方和平共處,共抗日寇。
明明是碗裏的肉,陳毅卻放著不吃,這讓許多人看不明白。
因為陳毅深刻地知道,軍事只是政治的一種手段,打韓德勤最終還是為了走抗日的第三步棋,如果把韓德勤消滅了,不僅會引發魯南、皖東的國民黨頑固派連鎖反應,更會使得蘇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統戰局面遭到破壞。
此時他所擔心的是另一件大事,即皖南的新四軍總部即將北上過江。
11月,陳毅與粟裕聯名建議中央,提出暫不打韓德勤,待葉挺的總部過江之後成立華中指揮部統一指揮作戰,反擊國民黨頑固派對皖東的蠶食和進攻。
中共中央同意這一意見,並預先在東台成立了新四軍華中指揮部,由陳毅在葉挺到來之前代總指揮。然而,還沒有等這一戰略部署實作,1941年1月初,國民黨悍然發動了震驚全國的「皖南事變」,扣押了葉挺。
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對新四軍實施南北夾擊,情況再次嚴峻起來。
此時中央軍委決定以陳毅代理新四軍軍長,頗有「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意思。
1941年2-3月,陳毅率部連續挫敗國民黨軍及日偽軍的進攻,消滅了公開投靠日軍的李長江所部,使得一度動搖的抗日局面再次穩定下來。
此時,陳毅以總攬全域的戰略眼光提出:為了堅持抗戰,新四軍的主要工作重點在於占據農村,持續壯大自己的力量,而不應計較城鎮的一時得失。
這是對毛主席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革命路線的再一次發揚光大。
1941年2月底,陳毅與政委劉少奇經協商決定將新四軍各部整編為7個師及一個獨立旅,此時各師的主要負責同誌為:
一師師長粟裕(開國大將)、二師師長張雲逸(開國大將)、三師師長黃克誠(開國大將)、四師師長彭雪楓(1944年犧牲,繼任者張愛萍開國上將);
五師師長李先念(後任國家主席)、六師師長譚震林(後任國務院副總理)、七師師長張鼎丞(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這三位本來也是計劃授予大將軍銜的。
此外,還有一個獨立旅,旅長就是後來帶出著名的「萬歲軍」38軍的開國中將梁興初。
在開國少將都是百戰英雄的革命年代,能夠統率這麽一批能人、狠人,光有資歷,沒有能力是不可能的!
而此時的新四軍已經從1938年初建時的萬人出頭發展到十余萬大軍!
鑒於新四軍總部目標過大,容易成為敵人「掃蕩」的重點目標,1941年8月,陳毅提出新四軍軍部大幅縮編,從6000人減到不足千人,七個師各自承擔發展根據地的任務。
隨後,日偽軍對新四軍總部實施了多次「圍剿」,卻始終未能抓住總部機關,就在陳毅帶著軍部跟敵人在蘇北皖東大兜圈子的同時,七個師的新四軍在大江南北迅猛發展。
歷史再一次證明,這一戰略部署實在是高明!
一師建立了蘇中抗日根據地,下轄18個縣,人口800多萬;二師建立了淮南抗日根據地,人口300多萬;
三師發展鞏固了蘇北抗日根據地,下轄20個縣,四師建立連線豫皖蘇三省的淮北抗日根據地,下轄46個縣;
五師建立鄂豫皖抗日根據地,下轄39個縣,人口超千萬,六師建立蘇南抗日根據地,下轄14個縣,人口220余萬。七師建立皖江抗日根據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七大根據地中富甲一方。
日偽軍悲哀地發現,他們的部隊根本出不了縣城,新四軍二師幹脆大搖大擺把師部放在南京江對岸的來安縣城,從此津浦鐵路能否通車要看「四爺」的臉色,而日寇竟然無可奈何。
在最「富裕」的皖江抗日根據地,新四軍七師的官兵每月發軍餉10元,主食大米,另發零用錢、月發1支牙膏、3條香煙,全師的軍裝都是用進口龍頭細布縫制,武器裝備一水的日械……
當時的老百姓說,「新四軍留著長頭發,看起來像學生兵,帶著絲綢被,看起來像少爺兵」,一打仗武器裝備亮出來,八路軍老大哥都比不上!
正因為有了抗戰後期新四軍的大發展,黃克誠大將才能和山東軍區合兵11萬北上闖關東,三年時間解放全東北,奠定全中國的解放事業。
而陳毅、粟裕的山東、華中野戰軍從一開始就擁有超過30萬的兵力,後來的華野兵力一度居全國各軍首位,這與新四軍時期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四、結語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渡長江。4月23日,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的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所屬第35軍解放南京。
一向幽默的陳毅信步走進南京「總統府」,拿起「總統」辦公室的電話向在北平的毛主席報告解放南京的勝利訊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粟裕大將在晚年接受采訪時深情地回憶說:「那個時候大家聽到他(陳毅)講,雖然我們打了敗仗、打了大敗仗,可是他一講的時候呢,不是大家愁眉苦臉了,大家有了笑容了,部隊都有了笑容。」
陳毅是統領大軍、謀劃全篇的帥才,這也是新四軍、華東野戰軍以及日後的第三野戰軍之所以能所向披靡,為新中國成立立下不世之勛的關鍵。
向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陳毅元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