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這25人一起參軍,半年後就犧牲24人,僅剩的1人成為美軍克星

2023-12-30歷史

有人曾經說過,「戰爭似乎就是鐵和血的象征」,而事實上,戰爭確實如此殘酷。在勝利的背後,是無數人鮮血和性命的代價,許多家庭因此破碎,許多人被迫離開故土。因此,沒有人喜歡戰爭。然而,為了挽救民族於危難之中,每個人都承擔起了拯救國家和人民的義務和責任,甚至為了取得勝利,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新中國成立前,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近現代戰爭。在那段時期,中國深陷八國聯軍侵略的鐵蹄之下,並飽受軍閥混戰和日軍侵略的煎熬。經過四年的內戰,百姓才最終奪回了自己的主權。可以說,新中國的誕生是經歷了一段漫長而殘酷的戰爭歷程。在這段時期,有25人一同參加軍隊,然而僅半年後就有24人壯烈犧牲,只有一人幸存並成為美軍的克星。那麽,這位幸存者究竟是誰呢?

貧困家庭的孩子很早就開始獨立生活。

1911年,清朝即將滅亡,皇帝溥儀年僅五歲。在軍閥混戰的年代,湖南省醴陵南陽橋的鄉村迎來了一個男孩的誕生,這並沒有給父母帶來太多喜悅。在家中共有14個孩子,但只有少數能夠存活下來。盡管面臨貧困的生活,這位男孩幸運地幸存了下來,他就是楊敬堂。

家庭生活艱難,盡管如此,父親仍堅持讓楊敬堂接受教育,因為他深信知識能改變命運。但遺憾的是,孩子們還未成年,母親就離世了,留下一家人的重擔全部落在父親一個人身上。為了維持家計,楊敬堂不僅放牛,還邊學習父親的鐵匠手藝。

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楊敬堂和他的哥哥楊海堂不得不提前進入煤礦工作。十四歲的他們每天要扛著重達百余斤的煤筐,可想而知這是何等艱辛。然而,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不得不去幹活,否則家中就會有人挨餓。可礦主卻並非仁慈之人,經常克扣他們的薪金。於是,兄弟倆只能蜷縮在寒冷的窩棚裏互相取暖,生活過得極為艱難。

領頭參軍作戰辛苦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後,朱德率部進駐湘南地區。得知訊息後,地主和資本家紛紛逃之夭夭,留下一群打工的兄弟們陷入困惑。面對這種情況,16歲的楊敬堂毫不猶豫地說:「我們走!加入紅軍!」他深知紅軍是代表窮人利益的軍隊,只有跟隨紅軍才能為百姓謀福利,改變他們的生活。

在楊敬堂的率領下,共有25人一同投身軍隊,他的哥哥楊海堂也在其中,他們成為了朱德與陳毅在湘南起義時組建的紅軍第一師中的戰士。當時19歲的楊海堂因為身手不錯,被分配到特務連擔任班長,而16歲的楊敬堂則成為了一名通訊員。

紅軍在當時面對國民黨的圍剿,戰鬥環境極為艱苦。不久參軍的他們就卷入了激烈的坪石戰鬥,在朱德的指揮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隨後他們又面臨更加殘酷的國民黨圍剿。朱德做出了與毛澤東領導的紅軍在井岡山會師的決定,經歷了一番沖破敵人重重包圍的艱難,最終成功會師。然而,令人感傷的是,當初25人一起參軍的隊友中,包括楊敬堂的哥哥楊海堂在內,半年後就已全部犧牲。

智謀無窮,懲治漢奸。

楊敬堂成為了那一批參加紅軍中唯一幸存的人,他並沒有陷入對失去哥哥的悲痛之中,而是改名為楊得誌,懷著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誌在必得。他渴望以革命的勝利來紀念那些犧牲的哥哥和戰友們的英魂。

經過十年的歷練,楊得誌已不再是一個無經驗的年輕人,而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戰鬥指揮官。在多次反圍剿戰役中,他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才能。第五次反圍剿時,作為紅1軍第1師的1團長,他率領部隊抵抗了國民黨的三個師的進攻,與士兵們奮戰三天三夜最終取得了勝利,贏得了首長們的贊譽和尊重。楊得誌因此一戰成名,被視為英勇可靠的楷模。

楊得誌在戰鬥中的成功並非僅僅依靠勇敢,他還展現了出色的智謀。在對抗漢奸丁樹本時,他首先派人送去一封「示好」信,以此來試探丁樹本的態度。當丁樹本看到信後,放下了警惕,並表現出傲慢的態度。楊得誌趁機進攻了丁樹本的老巢,采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毫不費力地消滅了這位大漢奸。在攻打日軍時,他佯裝正面進攻,然後繞到敵人後方,給日軍以沈重打擊,讓他們措手不及。

指揮誌願軍的作戰行動

楊得誌憑借鮮血與汗水一點一滴換來了自己的軍職和軍功,他的指揮經驗逐漸豐富起來。在抗日戰爭中,他成為日軍頭痛的對手,而在解放戰爭中,楊得誌更是參與了多次著名戰役。在平津戰役中,他率領部隊包圍並攻克了新保安,全殲了國民黨軍隊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及其另外兩個師,立下了赫赫戰功。

楊得誌在解放後被委任為陜西軍區司令員,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他迅速趕赴北韓前線,並於1952年擔任誌願軍副司令員和司令員,參與指揮了上甘嶺戰役。面對美軍先進的軍事裝備,楊得誌深諳敵我實力懸殊,因此他命令采用坑道戰術以減少傷亡。

這次戰爭異常殘酷,美軍的飛機和坦克以壓倒性優勢發起進攻,誌願軍只能不斷地誓死抵抗美軍的進攻。盡管有坑道作為掩護,但仍然有許多將士壯烈犧牲。楊得誌心中悲痛,卻從未感到膽怯,他冷靜地指揮著作戰,發出精準的指令,坐鎮前線指揮誌願軍。

誌願軍與「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43天的戰鬥,期間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在此過程中,誌願軍共擊退「聯合國軍」超過900次的沖鋒。上甘嶺戰役最終取得了勝利,使得楊得誌的名字被美軍銘記。他成為了美軍的克星,令美軍盡管使用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卻未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因而成為笑柄。

楊得誌將軍於1955年晉升為上將,後來先後擔任了濟南軍區、武漢軍區和昆明軍區的司令員。他還曾指揮過雲南方向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1994年,楊將軍因病離世,享年83歲。

總結一下

楊得誌參軍時只有16歲,當時與他一同加入紅軍的都是年輕有為的青壯之人。不過,這些戰友在短短半年時間裏相繼犧牲在戰場上,因此可以說楊得誌是非常幸運的能夠活到最後。正如諺語所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楊得誌卻以豐富的作戰經驗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的一生堪稱值得人們欽佩和敬重。

如今我們享受的安寧與幸福,都是這些先輩們以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他們用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的誓言,同時留下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優良傳統,供後人傳承。壯士已逝,後人銘記,他們的名字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