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山東城子崖遺址新發現:探索龍山文化聖地,老遺址再掀熱潮!

2024-02-02歷史

城子崖遺址在山東省章丘龍山鎮東邊一個叫山城莊的村子北面,有一個大大的長方形高地。之所以叫「城子崖」,是因為這個高地上頭能看見以前古城墻的痕跡,就像有個小城堡一樣。這個地方跟龍山鎮就隔了一條武源河,擡頭就能望見對岸。在泰山沂蒙山的北邊。土地肥沃,河水充足,非常適合先民生活。

1928年初,吳金鼎先生在研究平陵古城周邊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這個寶藏。他在【平陵訪古記】裏講了這段故事:當時他放棄了去北溝的計劃,改道往東南方向走。走得急匆匆的,結果看到了一片火燒過的痕跡。這裏紅土堆得可厚實了,火燒的地方形狀很規整。崖壁上的灰土層特別明顯,裏面夾雜著陶片、石塊和貝殼骨頭等跟平常看到的不太一樣。沒過多久,他還挖到了兩枚骨質的挺粗糙的錐子,一看就知道年代相當久遠。這讓他心裏頭別提多激動了。

吳金鼎(左)與梁思永(右) 網絡圖片 圖侵刪

從當年的8月到10月,吳金鼎先生三次特意跑到龍山鎮那裏勘查,最後確認這裏是新石器時代人們住的一個古老村落,有著非常重要的考古價值。在城子崖遺址被發現之前,專家們挖出來的古代陶器大多都是裏頭有很多沙子的彩色陶器和紅色陶器。但是呢,在四千多年前,那時候東夷民族用河裏的泥土做了一種特別的黑陶,這可是他們的獨門絕活。

城子崖那兒出土了一個黑陶杯,這個杯子薄得跟雞蛋殼似的。壁厚才0.5毫米,拿起來也就跟一小把米差不多重,大約就50克上下。這可是黑陶中的頂級藝術品,又輕又薄,手藝真是高超到家了!考古學家最初稱這裏是黑陶文化。後來,考古學家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20世紀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中國剛剛起步考古學的時候,第一代考古學家就開始思考中華文明是怎麽來的這個問題了。那時候,外國的考古專家們說中國沒有史前文化。有個叫安特生的瑞典人發現河南仰韶那地方的彩色陶器和中亞、近東地區的陶器長得有點像。於是他就提出一個說法,說中國的早期文化可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

這個「西來說」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好大的爭議,咱們中國的考古學家就不大相信這個觀點,並提出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口號。他們下決心要翻山越嶺、挖地三尺去找證據,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後來,在城子崖橫空出世。這些黑陶跟仰韶的彩陶可不一樣,它們是中國東部自己土生土長的文化。證明了在中國東部這片黃淮海大平原上,原來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存在著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別。而且,這種黑陶文化在很多方面其實更接近於後來殷墟文化。就說明中國文化並不是從西方傳播來的,而是有自己的源頭和發展脈絡。透過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找到了強有力的證據駁斥了那個「中國文化西來說」。

這個文化大概在4500年到4000年前,就像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上面接著的是大汶口文化,下面又連線著嶽石文化。就像是爺爺傳給爸爸,再由爸爸傳給兒子一樣,是咱們中國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個發展階段。

從發現山東龍山那個遺址開始,考古學家們像尋寶一樣,在河南、陜西、山西還有湖北這些地方,也找到了差不多同時代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但是呢,這些地方出土的東西雖然都屬於同一歷史時期,但各有各的特點,就像不同地區的特色菜一樣,口味各異。

為了好區分,專家給它們起了不同的名字:就把山東地區找到的那些遺址叫做「山東龍山文化」或者「典型的龍山文化」。在河南的叫「河南龍山文化」,陜西的叫「陜西龍山文化」,湖北那裏的因為有獨特之處,就叫做「石家河文化」,而山西那邊發現的一種特別類別的,被命名為「陶寺類別龍山文化」。把這些各地的文化遺存統稱為「龍山時代文化」。就好比咱們國家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傳統風俗,盡管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份,但每個地方又有各自的特色。

這樣一來,「東邊的龍山」和「西邊的仰韶」就成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的兩塊重要基石。就好比在地圖上畫出了兩個重要的標記,一個是東方的「龍山」,另一個是西方的「仰韶」。這兩個地方的文化遺存就像是開啟歷史寶箱的兩把鑰匙,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咱們祖先在遠古時期的生活和智慧。

原來仰韶文化的農耕和放牧技術已經很不錯了,但到了龍山文化這個階段,更是進步飛快。家家戶戶的工具箱裏,鋤頭、鐮刀等各種生產工具越來越多,種類也五花八門,就像現在的家庭有了各種各樣的電器一樣,使得種地和養殖變得更有效率,大家的日子過得更紅火了。

網絡圖片 圖侵刪

除了生活上的改變,精神世界也有很大的發展。那個時候的人們特別信奉神秘的力量,經常會舉行一些占蔔活動,就像算命先生透過龜殼或者蓍草預測未來一樣,這些巫術活動在當時是非常普遍且受人重視的。

網絡圖片 圖侵刪

再來看看社會結構的變化,那個時期家族裏的男性長輩開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是進入了以父親為中心的家族制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父權制社會。而且,人們也開始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和財產,不再是大家共同所有,這就意味著私有財產的概念出現了。這樣一來,社會上慢慢地就出現了不同的階層,有點像是有錢人家和普通人家的區別,可以說這是朝著階級社會邁出了第一步。

1989年到1992年的時候,山東省的考古專家們又去了一趟城子崖那個地方探索。他們這次發現了三層疊在一起的古城遺址,就像千層蛋糕一樣,一層層揭開歷史的秘密。最下面那層是很久很久以前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面積大概有二十萬平方米,跟個小縣城似的。這座古城還有南北兩個大門,中間還有一條路把兩頭連起來。30年代初最早挖出來的是嶽石文化的古城遺址,它比龍山文化晚一些,占地約十七萬平方米。有意思的是,嶽石文化的先民就在龍山文化古城的裏面、地勢稍高的位置上,又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城墻。

再往上一層就是春秋時期留下的城墻遺跡了,到了戰國時候,這座城就被廢棄不再使用了。這樣看來,就像是咱們祖輩們在同一個地方蓋了三座不同的房子,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礎上,留下了他們的生活銘印和智慧。

從2013到2019年,山東省的考古專家們,還有北京大學專門研究古代文物的老師們聯手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和挖掘。他們就像偵探破案一樣,又發現了好多新線索。

首先,他們在龍山文化早期的地層裏找到了一圈環形壕溝,這可是當時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家園而挖出來的防禦設施。然後又證實了在龍山文化中期時,這裏的人開始在居住區的邊緣修築城墻,把家園圍得更安全。

再後來,他們還發現了嶽石文化時期一個特別獨特的「一門三道」城門結構,也就是說,城門那兒有三個通道可以進出。這個發現可不一般,因為它是我們目前找到的最早的「一門三道」城門例項,對於了解古代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

這個「一門三道」是什麽意思呢?

這個就像是咱們古代的先民從天上找到的靈感。專家們說:這「一門三道」的設計就像天上的星星,房宿那樣排列。代表著古人希望把天上的秩序搬到地上來,也就是常說的「天人合一」。同時,這種三個通道並列的大門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只有非常重要的地方或者皇家宮殿才會采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在中國古代最頂級的建築中,「一門三道」是很常見的布局。比如,像二裏頭一號宮殿、偃師商城裏的三號和五號宮殿遺址,它們的大門結構都跟這個「一門三道」差不多。這就說明新發現的類似構造反映了這個地方具有極高的禮儀地位,很可能就是後來宮殿建築風格的源頭之一。

城子崖遺址猶如一部靜默的歷史長卷,因發掘而賦予了「龍山文化」這一璀璨的名字。時光流轉中,始終以其沈甸甸的歷史分量,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它的存在,仿佛訴說著遠古祖先智慧與勤勞的傳奇,也默默證明其在中國文明孕育與成長歷程中的不可或缺地位。